ZM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Cheng

博文

写好一篇自己满意的博文有多难?

已有 10232 次阅读 2019-4-6 11:23 |个人分类:海外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心情有点不好,有点赌气。像个小孩,一赌气,就说,不和你玩了。气话有时还是要说的。气赌完了,遇到高兴的事,又回来玩了。只有一起玩,才能改变你想要改变的。逃避不是办法。说了负气的话,也要有勇气再回来。

说说这个高兴的事 --终于感觉把一个想要说清楚的事说清楚了。属于那种老师如何讲好一节课。一节自己一直想讲好,又没有讲好的课。等你最后终于讲清楚了,就有一股强烈的如“如释重负”的感觉:Yeah,I did it!嘢,终于做成了”。

今年122日我在科学网发了一篇博文:期刊主编如何不唯论文 博文被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的报刊版)的许悦记者看到了。她131日不知从那儿搞到我的微信号,加了好友。21日约我修改后投稿科学报,并提了一些“指导”意见,希望我能把该博文扩展一下,发中国科学报高校周末版,还要3500字左右,要两周交稿,但交稿时间可以“通融”。我也提了要求,说我的一些观点和国内的“主流”常常有点“阿哥不入”比“格格不入”要好些。她说“没关系,您尽情发挥,我们领导接受度还挺大的,海外版就是要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最后我们这边还会把把关”。我想既然允许海外声音有些“阿哥不入”,再说他们会“把关”,保证不出漏子,我就欣然接受了邀请。

但好几个星期过去了,从去年拖到今年(阴历年),似乎就是不愿动笔,提了笔,怎么就写不出,就是“没感觉”的感觉!对以前写的,总感到不满意,不知道缺了点什么。 就像给学生上课,讲给学生听,感觉学生是听懂了,好像又没有完全听懂、看懂。画了龙,没有“点睛”的感觉!所以我就拖了。一直到220-24号才“灵感大发”,挥笔如梭,写出第一稿。然后又修改了两天,才算“交差”。

过了近一个月,还没有消息,一打听,结果是大家都在忙“两会”的新闻,要求“紧密配合”。到了331号,送来第七稿,我又看了一遍,改了不少错别字(就和发SCI论文时说“英语需要语言润色”一样),科学报又做了些小修改,加了小标题,要了我的照片(自感挺“甩”的! 哈哈,老头也自恋一下)。43日终于发出来了。见http://news.sciencenet.cn/topnews.aspx

我把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受到很多好评!我的一个田纳西大学的同事朋友也告诉我他的朋友圈有不少转发。很多人转发时还专门发了各自的“社论”,和留言。摘录一些(谢谢各位!)。

            --分析和写的相当好,希望对当下中国的科研和科研评价有帮助,为程老师点赞-崔晓峰

            --程老师的真知灼见对推进科技和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很有参考价值!管理工具和手段各有特点,

    不能“唯”这些手段,而忘了管理的目标。-刘晓光

            --感谢您说出了一线科研工作者的心声-张蔚

            --针砭时弊-郭超艳

            --程老师~诠释了科研工作者的纯粹-楚锦锦

            --程老师讲得客观而深刻,写出了心声-徐沛

           -- 脚踏实地,严谨求实。不急不躁,开拓创新-戴思兰

            --一字一句阅读全文,不妨感兴趣的莘莘学子,科研同行放下脚步品味,有通俗而强劲的语言,

    有科研人员酸甜苦辣,有历史真相规律,有科研形势趋势……梁英海

            --非常赞同对于评估制度的改革,让我们这种游走于边缘的偏门人员有着更客观的评价。-李茂

            --先有鸿钧后有天-叶茂 (混沌初开)

发出来后,自己又看了几遍,自我感觉是,终于把“这节课”讲清楚了!你说,作为一个老师,哪有比这个更开心的是呢?自我陶醉了好一会儿。心想,你这老头,都60了,还这么自恋!哈哈,心态和年龄好像没有绝对正相关吧?

 

之所以这么开心,是自我感觉“终于把这个中国科学界争吵了很多年的话题基本说清楚了”!而且用了“街头老百姓”可以理解的“市井语言”,大家应该都能听懂了!得到同行们的共鸣算是佐证!科研人员应该理直气壮地发论文。 我的一个中国学生也说,程老师,你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我们年轻人以后可以踏踏实实解决问题,做科研写论文了!我说但是要记住一点:论文是科研成果的经过同行认可的体现形式,其核心内涵是科研结果,而科研的本质是探索科学未知和解决实际产业问题或社会问题(人文科学)。所以发论文有何错?做科研有何错?探索科学未知和解决实际问题有何错?

 

再补充说两点:

1. 农民要产粮,就要插秧,插了秧,结了稻子,就要收获,收获了就要存起来,自用或者卖出去。农民要多产粮,产好粮,卖高价,才能盖好房,娶得起媳妇, 过好日子。是科学家,就要做科研,就要写论文,写出来,就要发出去,尽可能发到高影响的期刊(不一定是高影响因子),在科学史中留下你的印迹,标出你的贡献,从而体现出你的价值获奖、戴人才帽子、科研后奖励,或者因技术转让和应用帮助农民脱贫和企业产业提升而获利。科学家要发好论文,做好的研究,解决大大小小的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这是你们的责任,这是你们的使命。

2. 农民产粮,要年年产,不能今年种了玉米,明年就不种。一直种,才有种田能手。就像乒乓和足球培训一样,必须一茬接一茬地培养,才有可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选手。科研人员也要一代一代地培养,才有可能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才能保持科学和技术的持续领先或者赶超。教授们培养学生发一些“雷同文章”,“依瓢画葫芦”就是这个培训过程,因为“画葫芦”,发“雷同论文”的人变了。如果没有这个“发雷同论文”的培训和培养过程,他们怎么能一步登天发诺奖水平的论文—其背后是能做出那个级别的研究—解决世界级别的科学和应用问题?如果我们不一代一代地培养,我们就会“今天赶不上”,“永远也赶不上”!

程宗明 2019年4月5日,Louisville,TN USA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40979-1171751.html

上一篇:论文的“唯”和“不唯”:谁要“唯”,谁“不要唯”
下一篇:学术论文的本质是什么?
收藏 IP: 71.87.176.*| 热度|

23 郑永军 李斐 韩玉芬 黄仁勇 彭真明 史晓雷 蔺甲 王启云 刘立 杨正瓴 王代平 王安良 饶东海 武夷山 黄永义 王俊杰 强涛 李万峰 徐耀 姚伟 冯兆东 杨金波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