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夏天,在国内访问了好几个学校,主持和参加了好几个会议,和好多学者交流,了解领域内一些高校的计划和规划,包括“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校、院层面愿景。其中一个有意思的发现就是,好多高校都在实施“论文倍增计划”或类似的“大幅度SCI论文提升计划”和与之关联的奖励条例。比如某院和校领导签下的“三年论文倍增计划”。虽然不一定会增加三倍,但体现出对论文的重视程度。
本来,这篇博文很久已经差不多写好了。但写了,一直没有发,或者说一直没有“敢”发。前一段时间一直在申讨“四唯”,本来“批”的是“唯”,但一些人都对论文一棍子打死:“论文都是垃圾”。大气候不对,发了怕“挨骂”!现在这股“批斗”风过了,发出来,大家也许可以稍微理性地理解和思考一些大学“论文倍增计划”背后的动因和其内涵。所以这是一篇迟到的博文。
表面上,这些“论文倍增计划”这似乎和中央和国务院的不能“四唯”相左。我来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要对这样的“论文倍增计划”鼓掌。我要祝福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实现!作为高校和研究机构,我一直认为,发论文是王道,但是不能造假,不能剽窃。做出来的论文是实实在在的。高校和企业不一样,企业追求的是一流或竞争力的产品,高校是做开拓性研究的,是培养未来科学家和未来高层次社会工作人员的地方。
所谓大学,一是大家都有机会学,二是要做大学问。而学习和培养人才的最佳途径,就是从实践中学,从实践中总结,通过“举一反三”在实践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是什么呢?首先是系统地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然后从产业中和科学的未知领域发现一个小的,或者大的需要解决和值得解决和探索的问题,提出问题的假说和解决思路和设想,然后用实验和理论推导去验证假说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对实验结果进行逻辑推理、总结,写出论文,经过投稿和同行评审,在不同期刊上发出来,就完成了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获得一个阶段性解决方案成果,再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最终得到完全的解决方案,或探寻到科学与自然的奥秘。这就是科学发展过程,就是技术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致密思维、“举一反三”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做研究写论文,就和画家先临摹名画、演奏家练名曲一样,这个过程不能没有,而且是必须的。所以研究生做一些“跟风研究”、写一些“依瓢画葫芦”的论文也是必须经过的过程。研究生导师帮助和知道他们做和写这样的论文,我认为也是天经地义的。这些学校在提出“论文倍增计划”时地初心是什么?在讨论这些计划背后的动因是什么?我不知道,表面上看上去是“唯论文”,但真实的效果是提高了研究生的做科研的能力。这一点也可以推而广之到本科生教育,因为本科生也要做毕业论文的训练。
所以,大学不能唯论文,但不能不重视论文,只有写出论文(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的研究生才算是经过系统和完整训练过的、具有基本科研素质的科研人员。发出论文是这个过程的不二的忠实体现。“论文倍增计划”的真实内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和总结研究成果的体现。 论文是表象,提高大学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质量的体现,不是无聊的产生垃圾论文的过程,是培养人才的必经过程,是大学的本职工作, 才是论文背后的本质。通过发“低等论文”可以练基本功,通过发“中等论文”可以提高科研技能,最后达到能发“高水平论文”,高水平论文是解决了或研究大产业问题或科学问题的学术成果的体现。没有“低”、“中”,哪来的“高”?科学的巅峰要一步一步地登。
如果学术界都能从这个出发点考虑,就会对“论文倍增计划”报以掌声,而不是“无理谩骂”了。
前两天正在修改这篇博文时,我隔壁办公室的陈老师(正教授)和邀请来做学术报告的明尼苏达大学的张老师(助理教授),就在说“我们必须要赶紧发论文啊!”。所以大学老师和学术发论文,是本职工作。
程宗明,2019年3月14日星期四,南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