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Cheng

博文

参加国际会议约稿和“破冰”交流 精选

已有 7842 次阅读 2018-10-12 15:06 |个人分类:杂志|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创办一个新的英文期刊,特别是服务国际学术圈的高水平期刊,起始阶段约到国际性的高水平稿件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尽管做期刊的人都知道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是约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践行时还是“说要比做容易得多”。

 

十月第一周去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参加国际植物表型研讨会,主要是为和Science合作的Plant Phenomics (植物表型组学)期刊约稿。这个会是这个领域最顶级、全面的会。虽然参加这次会议的美国学者相对较少,能够搞定参加这个会议的重要人物,整个植物表型组学圈子也就差不多搞定了。由于我自己的核心研究不在植物表型组学领域,所以对我来说这个学术圈还是非常生疏,约稿难度要比我在园艺领域约稿要难得多。但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次约稿非常成功,同意投稿和计划投稿的竟然有6-7篇,还有一可以联系的潜在作者。和我在园艺研究初期约稿还要成功。另外两个主编也是收获颇丰。说说我的体验,和大家分享, 这儿所说也非常适用于其他参会学者,谈合作,推介自己进入学术圈。

 

1.     做好参会前的准备工作,做到有备而来。主要任务就是查看会议网站,研究会议主题和报告人,他们的国家、学术单位、报告人学术层次。个人照片,锁定一些重要人物和想要的稿件。在会议期间,盯住这些人,想法设法和他们接近,开聊。

2.     如何“破冰”。第一次和“生人”聊天,是很多人,特别是一些中国人的天生欠缺。我自己也不例外。但是,当你做了某份工作,这变成你必须的技能时,你就必须去学,必须去做, 有时时硬着头皮去做。和人“破冰”聊天,一般有几种简单办法。一是先和你认识的和熟悉的人介绍。看到你认识的人在和你不认识的人在聊天,你就凑过去,让你认识的人介绍一下,或者自己介绍一下,然后想办法接过话题,介绍你自己,你的期刊,约稿。第二是,主动凑到一个小的group,在缝隙间,打个招呼,介绍自己加入。这个需要一点勇气,很多人缺的也就是这一点勇气。其实,如果这一点勇气都没有,还做什么学问呢?!科研那么难,和人家打个招呼,聊几句,又有什么难的?常常开会时,你也会发现很多人也和我们一样,也在找想聊天、想认识的人,你主动一点,不就成了嘛。不同国家的小圈子常常会聚在一起,觉得比较“舒适”,你凑上去,你就和这个国家的圈子“混”上了,多聊几次,也就“混熟”了。

3.     不要总是挤在中国人的圈子里。每次去开会,总会看到中国人自己聚在一起。聚聚是必要的,但整个会议期间总是一直聚在一起,就有失去开国际会议的主要意义了。对我来说,要和全世界的学者交朋友,而且还要是不同领域的,所以我总是穿插在不同的groups里,最大利用这种机会 ,所以就会比较累。

4.     如何接触学术界友好领袖人物。每个学术圈,都有一些友好型的学术大牛,和他们接触和认识还是比较容易的。比如这次会议的主席,德国的Ulrich Schurr,澳大利亚的Mark Tester,等等。找个机会和他们搭上,就行,不用怕。

5.     如何对待“Eagle 人物。和友好领袖人物一样,每个学术圈也有“eagle”人物 (目中无人,只认比自己“牛”的人)。他们对中国人常常不太友好。其实他们对谁都一样,眼睛只向上看,只和几个大牛厮混在一起。 对这种人,就得用实力说话,不卑不亢,能交的则交,不能的也就算了,缺了他们地球也一样转,这在国内,其实更严重。办刊也不缺他们几个。做学术的,也不缺这几个。

6.     讲述你的故事和约稿。和人开聊,只是第一步,接着是讲你的办刊故事,讲期刊的办刊宗旨、刊稿范围、要求、期望的稿件水平,等等。这次很遗憾,没有来得及印好宣传材料,和主编名片,所以有些费力。但当Seishi Ninomiya主编在他的邀请报告最后做了简要介绍后,就容易得多了。约稿时要提到约稿条件,希望什么时候投稿,期刊能提高什么帮助,问问作者什么时候可能会有稿件,等。约稿一定要提条件,这样让他们觉得你是认真的,注重质量的,不是什么稿子都要的。

7.     会后跟踪。对于会议期间联系和见到的人,要整理一下,用excel表,记录潜在作者的信息,领域,什么时候会投稿,然后就要过一段时间跟踪,提醒,希望关注期刊,补充一些材料,等。

总之,所办的期刊是不是学术圈想要的,是不是急大家所急,想大家所想,是最重要的。这个领域经过15年左右的培育,算是开始成熟了。《植物表型组学》正是大家期待的, 所以大家反应非常正面,也就正常了。

我的体会是开会约稿是效率最高的一个约稿方式。建立人脉、打通人脉,保持人脉是创刊主编的重要任务。这次约到6-7篇稿子,德国的,澳大利亚、美国、中国,等,后面的任务就是跟进和落实。答应不等于投稿,投稿不等于接受。等过了1-2年再投稿,对我们就不是最急需的了。5整天的会,几乎没有离场!本来约的访问也给取消了,还是很开心!再转战上海,落实以前约的稿件。 旅行就是工作,工作必须旅行,工作又有乐趣,旅行的疲乏也就消失在成果之中了。

做科研,想要建立合作关系的,这几招也是可以用的。其实,并不是特别难的事。和“生人”“破冰”建立关系,需要的仅仅是一点勇气。你为大家提供好的产品和优秀服务,“客户”就会上门了。

 

程宗明,2018105日,初稿阿德莱德,澳大利亚。完稿 1012号南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40979-1140447.html

上一篇:主编们的苦恼
下一篇:李咏被“失去永爱”与P4医学
收藏 IP: 58.213.93.*| 热度|

10 王明明 强涛 汤茂林 蔡小宁 崔锦华 黄永义 王善勇 黄仁勇 苏德辰 王晓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