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Cheng

博文

做出诺贝尔奖类研究所需要的体制条件 精选

已有 8170 次阅读 2016-10-10 00:44 |个人分类:海外观察|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又颁完了。大家都在思考为什么日本能获得那么多,而中国又什么那么难。为什么60-70年代那么困难,能做出一些获奖级别或准获奖级别的研究成果,倒是1980年后这三十五年却做不出。原因多。我来说说,做出诺贝尔奖级的研究所需要的体制条件。

首先,做出诺贝尔级成果的科学家,基本都是具有一定“叛逆”精神或性格的人,而我们的从娘胎额教育开始,就是要培养“听话”的学生,要求标准答案,什么都要统一考试,这种叛逆从小就被扼杀了。

做出诺奖级成果的人基本都是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过去30多年,整个社会基本都在向钱看,看看现在炒房,上海人排队先离婚,再牵手去买房,这样的急功近利的社会谁会静心去做研究?有,也是少数。

诺奖级的研究大都需要合作和大脑风暴式的讨论。当我们的考评机制是考虑第一和通讯作者时,谁会乐意地和你合作,帮你完成,而只能排到中间?有些实验室内部都不交流,材料数据不共享,还谈什么合作?

诺奖级的研究大多具有一定偶然性,不可预知性,而科技部的大项目都是由大佬们先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指南”,哪儿还有不确定性?

诺奖级的研究大多是由教授带着一两个研究生做出来的。往往是学生博后做出些不可解释的结果,再进一步探索出来的。而我们现在鼓励的是大团队,航母级的,设法堆出国家奖,集中成果报yuanshi,一些大牛们一个人带几十个学生,哪有时间和学生讨论一些不可思议的结果?哪个大团队的年轻老师愿意去死扣那些不可思议的结果?做出来,也不是我的,又何必去死扣,为别人做嫁衣裳呢?

一直培养的“标准答案”型思维方式的学生,得到不可思议的结果,往往认为是自己做错了,而不是去思考为什么。探索不确定的结果是要冒巨大风险的,现在要求博士毕业一定要发SCI论文,谁愿意去冒不能毕业的风险?不肯冒风险,何来诺奖级的成果?

一些刚刚做出点名堂额年轻人,30多,40多岁的人才,马上就被招募(甚至打破头去 挣)去当院长、主任、校长,甚至地方行政领导,哪儿还有心思在把主要精力放在探索性科研上?诺贝尔奖级的研究也许就这样被扼杀了。

不消除这些体制的障碍,我想获诺奖级成果,将仍然是渺茫的,至少只会是偶然的,而不会是必然的。

程宗明 2016年10月9日 陕西洛川



2016年诺贝尔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40979-1007710.html

上一篇:如果用影响因子来衡量,什么是“高水平”文章?
下一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完美的细节让参会者更愉快
收藏 IP: 221.11.33.*| 热度|

32 熊栋梁 陈永金 武夷山 蔡小宁 李方和 牛登科 黄仁勇 石磊 黄永义 印大中 梁光河 王成玉 梁微红 梅志平 姚伯元 田永强 孟佳 杨洪强 邵鹏 翟自洋 陈冬生 李健民 xlianggg brns guhanxian penglimw ghzhou5676 kaien loyalSciencefan jimiyg cly85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