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比] 票房惨淡的好电影,“论文的影响力”与“实际的科技贡献”
BBC评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部美国电影: BBC ranks America's 100 best movies of all time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部美国电影: The 100 Greatest American Films Of All Time
1994,阿甘 Forrest Gump, 1944-06-06 ~
https://forrestgump.fandom.com/wiki/Forrest_Gump
一、电影
网传,一些“好电影”,当初的票房并不好。
1.1 愤怒的公牛 Raging Bull,1980
投入预算:1800万美元;全球票房:2340万美元
2007年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美国影史百部佳片,第 4 位。
https://www.afi.com/afis-100-years-100-movies-10th-anniversary-edition/
2015年BBC评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部美国电影,第 29 位。
29、愤怒的公牛 Raging Bull (Martin Scorsese, 1980)
1.2 生活多美好 It's A Wonderful Life,1946
投入预算:318万美元;全球票房:330万美元
2007年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美国影史百部佳片,第 20 位。
https://www.afi.com/afis-100-years-100-movies-10th-anniversary-edition/
2015年BBC评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部美国电影,第 46 位。
46、生活多美好 It’s a Wonderful Life (Frank Capra, 1946)
1.3 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
投入预算:2500万美元;全球票房:2882万美元
一同竞争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对手,《阿甘正传》全球票房$6.78亿美元,《低俗小说》全球票房2.14亿美元,观众的冷落程度有多可怕,
2007年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美国影史百部佳片,第 72 位。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https://www.afi.com/afis-100-years-100-movies-10th-anniversary-edition/
1.4 银翼杀手 Blade Runner,美国1982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科幻片。
投入预算:2800万美元;全球票房:3380万美元
首周票房仅有615万美元。
在21世纪,《银翼杀手》在科幻电影界的地位更是仅次于《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在35年前所探讨人性与生命哲学,如今已经成为新一代科幻电影旗手们永远无法规避的终极思考。
2007年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美国影史百部佳片,第 97 位。
https://www.afi.com/afis-100-years-100-movies-10th-anniversary-edition/
1.5 倒扣的王牌 Ace in the Hole (Billy Wilder, 1951)
《倒扣的王牌》这部比利怀德的电影是如此的残酷,以至于它票房很惨淡,不得不借助大狂欢节的名义重新发行,但是还是没能给电影票房带来好的效果。”电影讲述查克塔图姆是一位记者,他用尽一切努力来报道一个故事,来编造故事,他不仅能冒着名誉的风险报道事件,还会担心被困在矿井里的人的生命危险。" 1951
2015年BBC评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部美国电影,第 100 位。
100. 倒扣的王牌 Ace in the Hole (Billy Wilder, 1951)
1.6 其余从略
二、论文
2.1 华罗庚:早发表,晚评价。
1978年,华罗庚老师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
https://www.cas.cn/zt/rwzt/JNHLGSS25ZN/HLG25YL/201006/t20100611_2879861.html
“早发表,晚评价。”
后来又进一步提出:
“努力在我,评价在人。”
这是科学的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也是他人生的体验,具有现实意义。
2.2 安布罗斯 Victor R. Ambros,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24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24/summary/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24/ambros/facts/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4/10/381562.shtm
1993年,Victor和妻子合作在《细胞》发表的那篇关于microRNA的研究论文,在当时这项研究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引用率很低。甚至当我进入马里兰大学担任教授时,邀请Victor到学校作报告,听众也是寥寥无几。
2.3 陈霖:另外一种是反潮流的文章,相对困难得多。
https://www.cas.cn/xw/cmsm/200412/t20041209_2694659.shtml
“在《科学》或者《自然》等国际上权威杂志发表文章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在热门大潮流中的重大发现,这样发文章可以说是皆大欢喜的事;另外一种是反潮流的文章,相对困难得多。我的研究要发表文章注定是后一种。”陈霖院士告诉记者,他那在《科学》发的第一篇论文,从投稿到刊发前后用了近3年时间,而最长的一次投稿花了整整4年。
三、推测:当前无法发表的论文,将引起新的科技革命
陈霖院士:越是原创性思想越易遭到质疑
https://www.edu.cn/rd/gai_kuang/zhuan_jia_ping_shu/201211/t20121114_869095_1.shtml
3.1 科学网,2008-12-16,英国推出无同行评审的新型研究资助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2/214490.html
Braben说,同行评审“会自动歧视那些挑战传统的意见,对大多数研究来说这没问题,但是对那些我们已知领域之外的新想法来说,同行评审可能对这些想法不利,而20世纪所有伟大的想法都是属于此类”。
3.2 科学网,2010-08-06,《科学家》文章:论文同行评审过程有待改革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5694.shtm
传统同行评审过程最常见的弊端是它消极对待真正的创新思想,拒绝领域内具革命性的文章。另外,一篇文章的重要性几乎不可能很快地表现出来,真正评价一篇文章在该领域的影响需要数月甚至数年。
3.3 科学网,2015-01-12,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511219413977135306.shtm
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3份医学期刊曾拒绝了许多之后获得高引用率的手稿,包括14篇引用数量最多的手稿,而这14篇手稿中的12篇是被编辑退稿的。
推荐阅读:
[1] Michael Park, Erin Leahey, Russell J. Funk. Papers and patents are becoming less disruptive over time [J]. Nature, 2023, 613(7942): 138–144.
doi: 10.1038/s41586-022-05543-x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543-x
[2] Max Kozlov. ‘Disruptive’ science has declined — and no one knows why. Nature, 2023, 613(7943): 225-225.
doi: 10.1038/d41586-022-04577-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4577-5
[3] Wu Lingfei, Wang Dashun, James A. Evans. Large teams develop and small teams disru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 Nature, 2019, 566(7744): 378-382.
doi: 10.1038/s41586-019-094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0941-9
[4] Kyle Siler, Kirby Lee, Lisa Bero.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 2015, 112(2): 360-365.
doi: 10.1073/pnas.1418218112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1418218112
[5] 王鑫, 张慧琴, 孙昌璞. 用科学精神抵御学术滑向灰色地带[J]. 科学与社会, 2023, 13(01): 1-15.
doi: 10.19524/j.cnki.10-1009/g3.2023.01.001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7109351460&from=Qikan_Search_Index
在物理学中,当实验物理学家知道了“理论”的预言结果,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处理实验数据时会产生主观倾向,导致实验以一种不那么令人信服的方式“验证”了理论。1956 年,李政道、杨振宁发现宇称不守恒并建立中微子二分量理论, 预言μ 子到正负电子衰变的实验分支比是3/4。此前相关实验发现的分支比在一定范围内几乎是随机的。此后10 年,不同研究组的多次实验测量结果显示分支比稳定到3/4,而每一次实验的误差都落在前一个实验的误差范围内。这个事例告诉大家,单次实验观察不一定能完全独立于理论去无偏地验证理论预言,仅凭一次和少数几次实验检验理论的正确性是不可靠的,只有多次重复实验才能逼近理论描述的“客观实在”。
上述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一些人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关系,他们有意无意地忽略理论预言成立的条件,将理想模型当实际系统来处理。同时,他们不能客观地分析和使用实验数据,而是为了迎合严格的或不严格的“理论”,人为地处理实验数据。为了拟合已有的理论,置反证的实验数据于不顾。这些做法很有可能导致科学研究滑向灰色地带甚至堕入学术不端。正如本文作者之一孙昌璞在《物理学报》上发表文章[13] 所说:“一个好的理论-实验的结合工作,必须是双盲的、背靠背的,否则的话就会出现互相人为拟合趋同的科学诚信问题”。
[6] 中国科学院,2024-07-09,【中国科学报】孙昌璞院士:保护“有品味”的科学家,勿让劣币驱逐良币
http://www.ad.cas.cn/mtbd2022/202407/t20240711_5025075.html
孙昌璞指出,拥有良好科学品味的科研人员,如果坚持发表精品、不唯“帽子”,可能会遭遇一定的现实阻力,因为他们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可能不符合潮流。他呼吁采取措施,通过新的科技治理体系优化科研软环境,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现实中,一个拥有良好科学品味的科研人员坚持发表精品、不唯“帽子”,可能会遇到一定阻力,因为他们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可能不符合潮流。
我们希望能大力支持那些有品味的科研人员,让他们尽可能不参与内卷,同时有机会凭借独特视角做出革命性的创新成果,从而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因此,优化学术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和长远研究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资料:
[1] 搜狐,2023-01-08,大名鼎鼎的10部佳片,当年上映票房惨败,如今却被奉为神作
https://yule.sohu.com/a/626658059_121145518
[2] 文汇教育,2015-07-22,BBC评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部美国电影
[3] 新民网,2015-07-25,BBC评选百佳美国电影:21世纪“新片”仅6部上榜
http://shanghai.xinmin.cn/xmsq/2015/07/25/28221246.html
[4] 刘重持. 学生获诺奖18年后,他也终得这一荣誉 ——我的导师、新晋诺奖得主维克托·安布罗斯的生活与科研故事[N]. 中国科学报, 2024-10-17 第4版 人物
https://news.sciencenet.cn/dz/dzzz_1.aspx?dzsbqkid=40569
https://bbs.sciencenet.cn/plus.php?mod=iframelogin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3117263415543497&wfr=spider&for=pc
1993年,Victor和妻子合作在《细胞》发表的那篇关于microRNA的研究论文,在当时这项研究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引用率很低。甚至当我进入马里兰大学担任教授时,邀请Victor到学校作报告,听众也是寥寥无几。大家普遍认为这项研究只与线虫这种土壤中的小生物相关,而与人类无关。也正因如此,Victor没有得到哈佛的终身教职。
作为他的学生,当时我们都很沮丧,甚至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多发几篇好的文章。但Victor并未放弃,继续在microRNA领域深耕。
直到2000年,Gary等人发现了第二个microRNA——let-7基因,这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幸运的是,人类基因组恰好在2000年发布,Gary用生物信息学工具Blast发现了人类中也存在这种microRNA,这迅速改变了人们对microRNA的看法,认为它可能是一个普遍现象,存在于所有生物体中。
[5] 中国科学院,2004-12-09,访“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得者陈霖院士
https://www.cas.cn/xw/cmsm/200412/t20041209_2694659.shtml
“在《科学》或者《自然》等国际上权威杂志发表文章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在热门大潮流中的重大发现,这样发文章可以说是皆大欢喜的事;另外一种是反潮流的文章,相对困难得多。我的研究要发表文章注定是后一种。”陈霖院士告诉记者,他那在《科学》发的第一篇论文,从投稿到刊发前后用了近3年时间,而最长的一次投稿花了整整4年。
“竞争对手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我的理论就是在他们一次次的学术批评中完善起来的。那不是无理取闹的指摘,而是一种科学上苛刻而健康的较量。”陈霖院士对此心存感激,因为不是一开始就进入到国际水平的学术批评环境中接受严格甚至严酷的锻炼,可能就没有“拓扑性质初期知觉理论”的今天。
与主流观点相抗衡了20年,坚持下来的陈霖,如今认为自己的理论已进入“说它不对比说它对还要困难”的状态。
[6] 2019-11-19, 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和改进之策[J]. 《科技中国》2019年第十一期pp.34-36. 杨正瓴. 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和改进之策[J]. 科技中国, 2019, (11): 34-36.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562
相关链接:
[1] 2024-10-20,[翻译,电影] 1968年“雪花不会对雪崩负责”与1951年电影《倒扣的王牌 Ace in the Hol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56133.html
[2] 2024-10-19,[惊悚] BBC评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部美国电影:1970年代后,人类怎么啦? (附录:周期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56043.html
[3] 2022-03-13,[惊悚] 美国电影协会世纪百部佳片:1970年代后,人类怎么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29223.html
[4] 2024-10-07,[打听,同行评议] Victor Ambros “被”没有得到“终身教职,默然离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54186.html
[5] 2024-03-02,[打听] 卡塔琳·考里科(Katalin Karikó)的 mRNA : 一个来自中世纪的故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23859.html
[6] 2023-11-09,[打听] 诺贝尔奖成果,研究中申请不到经费,一共有几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09102.html
[7] 2023-01-16,[搞笑?搞哭?汇集] 怎样判断“原创”和“诺贝尔奖成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72203.html
[8] 2020-05-27,[求证] 1970年代开始,人类科技进入了相对停滞期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5211.html
[9] 2020-01-08,1970年以后人类数学、物理学的停滞不前:“同行评议”的直接作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380.html
[10] 2020-06-07,[求证]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关键时间与起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6835.html
[11] 2024-07-21,[创新,同行评议] “组内”同行评议也阻碍原创性(原始创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43186.html
[12] 2023-01-06,Zenas 公理:2023年《Papers and patents are becoming less disruptive over time》里的图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70782.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