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重复,原创,悲恸] “我不会建议别人做原始创新性的工作”

已有 1597 次阅读 2024-6-21 22:42 |个人分类:科学 - 艺术 - 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自古以来,没有先进的东西一开始就受欢迎,它总是要挨骂。

一万年以后,先进的东西开始也还是要挨骂的。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重复,原创,悲恸] “我不会建议别人做原始创新性的工作”

                  

王涛: Tao Wang,   Wang, T (Wang, Tao)

物理评论C辑: Physical Review C

高阶作用: higher-order interaction

                 

                     

一、王涛老师已经原创成功

   王涛(Tao Wang,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老师,近年已经在《Physical Review C》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3篇了。当然,还有其它的论文。这里沿用“以刊评文”。

                 

[1] E(5)-like emerging γ softness in 82Kr

作者:Zhou, Chunxiao1,2;Wang, Tao3 刊名:PHYSICAL REVIEW C ISSN:2469-9985 出版日期:2023 卷号:Vol.108 期号:No.2 页码:024309 doi:10.1103/PhysRevC.108.024309 

                 

[2] Prolate-oblate asymmetric shape phase transition in the interacting boson model with SU(3) higher-order interactions

作者:Tao Wang1,*;Bing-cheng He2,†;Dong-kang Li1,‡ and Chun-xiao Zhou3,§ 刊名:Physical Review C ISSN:2469-9985 出版日期:2023 卷号:Vol.107 期号:No.6 页码:064322 doi:10.1103/PhysRevC.107.064322

                 

[3] B(E2) anomaly cannot be explained with O(6) higher-order interactions

作者:Tao Wang* 刊名:Physical Review C ISSN:2469-9985 出版日期:2023 卷号:Vol.107 期号:No.6 页码:064303 doi:10.1103/PhysRevC.107.064303 

                 

   属于《科学网》原创成功的博主。

                 

二、王涛老师谈原创

刘跃,2024-05-30 20:57,推翻现行微波吸收理论框架的一篇综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89443-1436266.html

王涛 2024-05-31 我怀疑他们从来没有做过原始创新_裁剪_拉曲线.jpg

王涛 2024-5-31 10:38

   我的第二篇文章,实际上是我写的第一篇文章,但是折腾了三年才出来,被一群没有水平的审稿人一顿谴责。所以,我不会建议别人做原始创新性的工作,付出的代价太大。科学网有一些人喜欢建议别人做原始创新性的工作,但是我怀疑他们从来没有做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89443-1436266.html

                 

王涛,2024-05-18 21:06,真理都被你发现了,你还想要什么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01-1434652.html

王涛 2024-05-19 所以我从来不鼓励别人做创新研究_裁剪_拉曲线.jpg

   所以我从来不鼓励别人做创新研究。做创新研究的人,肯定是对科学有信仰的。

                 

   你都发现真理了,别人的努力没有意义了,肯定心情不好,怎么可能会对你和颜悦色?所以,当你发现真理的那一刻,就会有大量的科学研究没有价值,他们对于你的厌恶自然就会发生。如果你还想让别人承认你的成功,那实在是太残忍了,太不应该了。

                 

王涛,2024-05-17 20:38,科学史三定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01-1434553.html

   第三定律,就是积极地告诉别人你的发现。由于新的发现是如此的诡异,所以别人不会相信,所以你不用担心别人会来抢你的工作。判断你做的对错的,不是权威,不是杂志,也不是什么什么,只有历史才会告诉答案。只要你发现的是真理,历史就会给你的一个公正的结论。

                 

三、傻评

   原创,九九死一生。

   是【九死一生】里的【九死一生】。

                 

   希帕索斯是幸运的,因为根号2 被杀死的有很多人。目前只有希帕索斯一人被纪念。[求权威的出处]

   我们现在知道的,是那些“没有被”埋没的。

   那些“被”埋没的,今后很可能仍然继续“被”埋没。

                 

   历史表明:

   “没有被埋没的原创”,才没有被埋没。

   反之,

   “被埋没的原创”,一直“被埋没”,可能的“被埋没”时间是未来无穷多年。

                 

                 

燃烧掉自己,不一定照亮别人。

plant_growing_between_the_rocks_2_副本.jpg

图1  绝大多数原创者的开始

乱石从中,惊涛拍岸,招来千夫指。

https://freestocks.org/fs/wp-content/uploads/2017/07/plant_growing_between_the_rocks_2.jpg

https://freestocks.org/photo/plant-growing-rocks-2/

                 

background_stones_rocks_pebbles_wood_leaf_autumn_nature-1118901_副本.jpg

图2  绝大多数原创者的结束

转头间,零落成泥碾作尘,粉身又碎骨。

https://c.pxhere.com/photos/f0/67/background_stones_rocks_pebbles_wood_leaf_autumn_nature-1118901.jpg!d

https://pxhere.com/en/photo/1118901

                 

四、原创“0到1”实在太难了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2018年诱惑(安慰)大家说:

   基础科学除了烧钱烧时间,还得烧人,烧的异常惨烈,100个高智商,99个都是垫脚石!

    小心,千万别上这位“小学僧”的当!

   “在丁肇中实验的某一领域,专家们给出了200余种理论。试问,最终能有几个理论被实验证实?能有3个吗?

   引力波证据引发理论物理“大扫除”:

   “一个伟大的春季大扫除开始了,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排除了。”麻省理工学院(MIT)宇宙学家Max Tegmark说道,“它不仅动摇了实验领域,还动摇了理论世界。”

                   

五、同行评议阻碍真正的原始“0到1”创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38900.html

5.1  科学网,任春晓,2010-08-06,《科学家》文章:论文同行评审过程有待改革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5694.shtm

   传统同行评审过程最常见的弊端是它消极对待真正的创新思想,拒绝领域内具革命性的文章。

                 

5.2  张章. 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N]. 中国科学报, 2014-12-31 第2版 国际

https://paper.sciencenet.cn/dz/dzzz_1.aspx?dzsbqkid=22129

https://paper.sciencenet.cn/dz/upload/2014123165643784.pdf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12/295710.shtm

   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然而,研究人员还发现这3份医学期刊曾拒绝了许多之后获得高引用率的手稿,包括14篇引用数量最多的手稿,而这14篇手稿中的12篇被编辑退稿的。

                  

5.3  科学网,2008-12-16,英国推出无同行评审的新型研究资助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2/214490.html

   Braben说,同行评审“会自动歧视那些挑战传统的意见,对大多数研究来说这没问题,但是对那些我们已知领域之外的新想法来说,同行评审可能对这些想法不利,而20世纪所有伟大的想法都是属于此类”。

                  

5.4  2014年 SCIENCE 杂志:“同行评议根本不能预测研究的成果。这令人非常不安。”

https://www.science.org/doi/full/10.1126/science.343.6171.596

   美国SCIENCE杂志2014年2月的《Peering Into Peer Review》一文,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1)同行评议根本不能预测研究的成果。这令人非常不安。 Peer review is not predicting outcomes at all. And that's quite disconcerting.

   (2)高影响力的研究被拒绝了,而低影响力的研究却得到了资助。 There is high-impact research that has been rejected, and low-impact research that has been funded.

   (3)在试验获得资助之前收到的同行评审优先级分数与发表时间之间没有显着关联。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peer-review priority scores received before the trial was funded and the time to publication,

                  

5.5  中国科学报官方账号,2022-09-19,Science发文:论文署名改为诺奖得主,接收率飙升5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4348535463678717

https://weibo.com/1729014640/M6lTyBRG5

https://mp.weixin.qq.com/s/PaKuRAF8v4CjRwYmOLTf6Q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reviewers-award-higher-marks-when-paper-s-author-famous

   这篇报道引述了一项最新研究结论:如果一篇论文的唯一作者是无名之辈,只有9.9%的评审人愿意接收;同样一篇论文,如果改成由诺贝尔奖得主署名后,被接收率竟飙升至59%

Reviewers award higher marks when a paper’s author is famous

“Matthew effect” is powerful, unusually large study finds

13 SEP 20225:20 PM ETBYJEFFREY BRAINARD

doi:  10.1126/science.ade8721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reviewers-award-higher-marks-when-paper-s-author-famous

                                

参考资料:

[1] 刘跃,2024-05-30 20:57,推翻现行微波吸收理论框架的一篇综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89443-1436266.html  

   发表出来了就可喜可贺。我的第二篇文章,实际上是我写的第一篇文章,但是折腾了三年才出来,被一群没有水平的审稿人一顿谴责。所以,我不会建议别人做原始创新性的工作,付出的代价太大。科学网有一些人喜欢建议别人做原始创新性的工作,但是我怀疑他们从来没有做过。核结构的这个领域,时间太老,工作太多,各种研究或多或少都和老的观念有关,你说人家是错的,都不爱听。所以我也不说,也不谈,因为说也没有用。事实是证明一切的基础,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

[2] 王涛,2024-05-18 21:06,真理都被你发现了,你还想要什么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01-1434652.html

   你都发现真理了,别人的努力没有意义了,肯定心情不好,怎么可能会对你和颜悦色?所以,当你发现真理的那一刻,就会有大量的科学研究没有价值,他们对于你的厌恶自然就会发生。如果你还想让别人承认你的成功,那实在是太残忍了,太不应该了。

   我从来不鼓励别人做创新研究。做创新研究的人,肯定是对科学有信仰的。

[3] 王涛,2024-05-17 20:38,科学史三定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01-1434553.html

   现在这个时代的好处,就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发表一个人的看法,而不见仅仅是专业的杂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30564.html

[4] 周涛,2022-02-05 19:38,《如何预测一切》序言 精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75-1324111.html

   自证陷阱

[5] 王涛,通化师范学院物理学院

https://thsywl.thnu.edu.cn/content/?316.html

Tonghua Normal Univ, Coll Phys, Tonghua 134000, Peoples R China

College of Physics,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Tonghua 134000,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6] 科学网,2012-06-27,丁肇中:我这一辈子做每个实验都有大量人反对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6143.shtm

   丁肇中说,他这一辈子做的每个实验都有大量的人反对。但科学的进展是多数服从少数,极少数人把大家的观念推翻了之后,科学才能向前走。所以科学不是靠投票解决的,可能一万人里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人反对你,但不代表他们就是对的。

[7] 科学网,2019-11-08,丁肇中:坚持自己的实验,不因名人反对而放弃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11/432439.shtm

   1976年10月21日,丁肇中获得诺奖之后,物理学家费曼在给他的贺信中写道:“他们为什么会把诺奖发给你们呢?你所发现的新现象我没有预料到,也不理解。不要因为获奖,就认为自己变成专家。我挑战你,你能不能发现一些我可以理解的东西。”

   上世纪60至80年代,丁肇中在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实验室(DESY)实验室工作时也遭受过质疑。就在实验室准备建设正负电子对撞机(PETRA)的时候,诺奖得主沃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反对称:“高能物理没有前途。”

[8] 科学网,2014-10-21,丁肇中:一生最重要选择就是只做一件事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0/305802.shtm

   曾经,在丁肇中实验的某一领域,专家们给出了200余种理论。有人问他哪个是对的,该怎么办?他回答:“不怎么办,继续做实验。”他说,“经验,至少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专家,更没有意义。”

[9] 科学网,2014-03-25,引力波证据引发理论物理“大扫除”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3/284998.shtm

   一个伟大的春季大扫除开始了,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排除了。”麻省理工学院(MIT)宇宙学家Max Tegmark说道,“它不仅动摇了实验领域,还动摇了理论世界。”

   在BICEP2被公布的第二天,斯坦福大学宇宙学家Andrei Linde在MIT一个拥挤的礼堂演讲时称,BICEP2数据将排除约90%的膨胀模型。这些模型中的许多在可探测水平下并不能产生引力波。Linde是膨胀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10]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2018-10-15,关于芯片之争,终于有人说出了本质https://www.huxiu.com/article/266816.html?f=member_article

   芯片加工精度已经到了7nm,虽然三星吹牛说要烧到3nm,可那又如何?你还能继续烧吗?1nm差不多就是几个原子而已,量子效应非常显著,近似理论就不好使了,电子的行为更加难以预测,半导体行业就得在这儿歇菜。

   烧钱也好,烧时间也罢,烧到尽头就是理论物理。基础科学除了烧钱烧时间,还得烧人,烧的异常惨烈,100个高智商,99个都是垫脚石!工程师可以半道出家,但物理学家必须科班出身,基础科学在中国被忽视了五千多年,如今每年填报热度还不如耍戏的。

                    

相关链接:

[1] 2021-01-12,[悲恸] 原创“0到1”近乎自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66865.html

[2] 2022-07-07,[小资料] 真数学原创需要多长时间(怀尔斯、佩雷尔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6288.html

[3] 2024-04-20,[打听,讨论,同行评议] 谁还记得“约翰·詹姆斯·沃特斯顿 John James Waterston”(kinetic theory of gase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30564.html

[4] 2024-03-15,[小资料,悲恸,Zenas 公理] “同行评议”下的阿贝尔:“穷得像教堂老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25479.html

[5] 2020-08-05,幸运儿,伟大的居里夫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5087.html

[6] 2024-06-08,[汇集,负能量] “同行评议”局限性的一些近年顶刊论文报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37397.html  

[7] 2024-06-19,[原创,优先权] 现场式研究模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38900.html

[8] 2023-02-12,[新闻] “原创三大杀手:同行评议、短期考核、没有时间”被顶刊论文证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75905.html

[9] 2024-03-09,[Zenas 公理,打听] “全球撤稿量创新高,同行评议制度的弊病藏不住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24703.html

[10] 2022-09-14,[惊呆了] 比 Zenas 公理还狠:应废除出版前的同行评议。Prepublication peer review should be abolished.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5299.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热门)[重复,原创,悲恸] “我不会建议别人做原始创新性 +1.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39203.html

上一篇:[科普,图片] 鲎(hòu):长成了鼠标
下一篇:[同行评议] 我比柯西(Augustin-Louis Cauchy)老师更忙,但我尽力审稿
收藏 IP: 202.113.11.*| 热度|

29 高宏 刘进平 王涛 宁利中 刘炜 钟炳 杨卫东 王从彦 刘跃 许培扬 郑永军 檀成龙 张学文 钱大鹏 张忆文 孙颉 孙南屏 冯兆东 周少祥 朱晓刚 徐明昆 周忠浩 杨学祥 高闯 何青 王成玉 鲍博 阎影 李毅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06: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