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原创,优先权] 现场式研究模式

已有 796 次阅读 2024-6-19 22:42 |个人分类:科学 - 艺术 - 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自古以来,没有先进的东西一开始就受欢迎,它总是要挨骂。

一万年以后,先进的东西开始也还是要挨骂的。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汉语是联合国官方正式使用的 6 种同等有效语言之一。请不要歧视汉语!

Chinese is one of the six equally effective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Not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Chinese, please!

                                       

[原创,优先权] 现场式研究模式

                  

研究: research

模式: pattern

著作权: copyright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选摘

https://www.gov.cn/guoqing/2021-10/29/content_5647633.htm

   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第三条 本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包括:

   (一)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

   (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

   (四)美术、建筑作品;

   (五)摄影作品;

   (六)视听作品;

   (七)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八)计算机软件;

   (九)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

                   

二、现场式研究模式:基本含义、适用范围、优点

2.1  基本含义

   将整个研究的过程随时公开。

   理想情况:相当于其他人在“研究”的现场观看。

                                         

   这是一种新型的研究方式/模式,是对刘益东老师的“互联网+代表作”评价的进一步延伸:

   当前的技术水平下,研究全过程的互联网公开。

                                         

2.2  适用范围

   真正的高端原始“0到1”创新。

   认为有必要的其它研究。

                                        

   “现场式研究模式”是供研究人员选择的一种新方式/模式。

   不排斥现有的各种研究与发表方式。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模式选择。

                                         

2.3  优点

   保证优先权,及时发现错误。

                                         

三、示例

   傻现在的“科学网博客”,就是一种现场式研究模式的尝试:

   从文献阅读,到艰辛的思考,遇到的难题,阶段性的看法,……

   及时公开,及时请教。

                                         

   这是对华罗庚老师“早发表,晚评价。”的一种新型的试验。

https://www.cas.cn/spzb1/JNHLGSS25ZN/HLG25YL/201006/t20100611_2879861.html

   1978年他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

   “早发表,晚评价。”

   后来又进一步提出:

   “努力在我,评价在人。”

   这是科学的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也是他人生的体验,具有现实意义。

                                      

四、同行评议阻碍真正的原始“0到1”创新

4.1  科学网,任春晓,2010-08-06,《科学家》文章:论文同行评审过程有待改革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5694.shtm

   传统同行评审过程最常见的弊端是它消极对待真正的创新思想,拒绝领域内具革命性的文章。另外,一篇文章的重要性几乎不可能很快地表现出来,真正评价一篇文章在该领域的影响需要数月甚至数年。

   同行评审出现了300多年,现在是时候进行改革了。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透明和持续的评审能够减少传统同行评审的不足,而且可以使新发明和新发现在正式发表之前就受到关注。另外,“信誉系统”也许是确保评审过程完美的关键。

                  

4.2  张章. 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N]. 中国科学报, 2014-12-31 第2版 国际

https://paper.sciencenet.cn/dz/dzzz_1.aspx?dzsbqkid=22129

https://paper.sciencenet.cn/dz/upload/2014123165643784.pdf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12/295710.shtm

   近日,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分析了科学同行评审的有效性,研究人员表示,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然而,研究人员还发现这3份医学期刊曾拒绝了许多之后获得高引用率的手稿,包括14篇引用数量最多的手稿,而这14篇手稿中的12篇被编辑退稿的。作者得出结论,编辑和同行评审者通常、但并不总是会明智地决定哪些手稿应该发表和退稿,并且他们还提出同行评审可能难以识别出非传统和(或)卓越的研究。

                  

4.3  科学网,2008-12-16,英国推出无同行评审的新型研究资助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2/214490.html  

   一些人批评认为,RAE只把资金投给那些保险的研究,缩减了研究机会。

   Braben说,同行评审“会自动歧视那些挑战传统的意见,对大多数研究来说这没问题,但是对那些我们已知领域之外的新想法来说,同行评审可能对这些想法不利,而20世纪所有伟大的想法都是属于此类”。

                  

4.4  2014年 SCIENCE 杂志:“同行评议根本不能预测研究的成果。这令人非常不安。”

https://www.science.org/doi/full/10.1126/science.343.6171.596

   美国SCIENCE杂志2014年2月的《Peering Into Peer Review》一文,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1)同行评议根本不能预测研究的成果。这令人非常不安。 Peer review is not predicting outcomes at all. And that's quite disconcerting.

   (2)高影响力的研究被拒绝了,而低影响力的研究却得到了资助。 There is high-impact research that has been rejected, and low-impact research that has been funded.

   (3)在试验获得资助之前收到的同行评审优先级分数与发表时间之间没有显着关联。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peer-review priority scores received before the trial was funded and the time to publication,

                  

4.5  中国科学报官方账号,2022-09-19,Science发文:论文署名改为诺奖得主,接收率飙升5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4348535463678717

https://weibo.com/1729014640/M6lTyBRG5

https://mp.weixin.qq.com/s/PaKuRAF8v4CjRwYmOLTf6Q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reviewers-award-higher-marks-when-paper-s-author-famous

   这篇报道引述了一项最新研究结论:如果一篇论文的唯一作者是无名之辈,只有9.9%的评审人愿意接收;同样一篇论文,如果改成由诺贝尔奖得主署名后,被接收率竟飙升至59%

   实验结果显示,Inoua署名的版本,只有9.9%的审稿人推荐接收该版本(建议轻微修改或完全接收)。而Smith署名的版本获得了审稿人的最高评价,他们称赞文章包含了新的信息和有数据支持的研究结论,被接收率高达59%。

Reviewers award higher marks when a paper’s author is famous

“Matthew effect” is powerful, unusually large study finds

13 SEP 20225:20 PM ETBYJEFFREY BRAINARD

doi:  10.1126/science.ade8721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reviewers-award-higher-marks-when-paper-s-author-famous

                  

五、新的突破:允许“一稿多投”、“一稿多发”

5.1  张晴丹. 《自然》发文:“一稿多投”的禁锢该解除了[N]. 中国科学报,2023-10-19 第2版 国际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3/10/376694.shtm

https://paper.sciencenet.cn/dz/dzzz_1.aspx?dzsbqkid=39344

https://paper.sciencenet.cn/dz/upload/2023/10/2023101952953476.pdf

   禁止“一稿多投”对年轻、没有背景的科研人员尤其不利。对他们来说,延迟发表不仅令人沮丧,而且影响晋升,甚至可能成为职业发展的阻碍。

   该禁令不仅耽误科研创新进程,还阻碍了科学传播的速度;而在气候科学、健康和医学等许多领域,及时的知识共享至关重要。

                  

5.2  LetPub编辑,2023-11-06,好消息!21本SCI期刊允许一稿多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32242-1408646.html

   上个月,Nature发文呼吁取消“一稿多投”禁令。传统出版模式下,如果相同的审稿人被不同期刊邀请,会导致多个期刊和审稿资源的浪费;同一稿件被多个期刊接收,将导致版权混乱和冲突。

   21本SCI期刊已经允许“一稿多投”

   今年(2023)9月,Cell出版社更新了2021年提出的“集体审稿”(Community Review)项目,更名为“Multi-Journal Submission”服务。

   目前,Cell出版社已为选择该服务提交稿件的作者提供了被27种期刊同时考虑的机会,其中包括21本SCI期刊和5本被ESCI目录收录的期刊。超过80%的投稿论文至少被一种或多种参与期刊提供了同行评审的机会。

                  

5.3  一稿多发

   真科学:6 刊同发一文《A Diverse View of Science to Catalyse Chang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00208.html

   6 大期刊同时发文:非主流科学家也是好科学家

   卓越的科学成就与科学进步的取得,离不开

   equal, diverse 和 inclusive (EDI)

   (平等多元包容)的科研环境;

   而且更为最重要的是,

   这本身也是正义的价值体现。

                  

七、一个实例: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0393277

   1993年6月23日,剑桥牛顿研究所,怀尔斯写上费马大定理的结论,然后转向听众,平和地说:“我想我就在这里结束。”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持久的掌声,

   怀尔斯长达200页的手稿投交到《数学发明》杂志,开始了庞杂的审稿过程。

   在苛刻的审稿过程中,审稿人碰到了一个似乎是小问题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无法使怀尔斯像原来设想的那样保证某个方法行得通。

   14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他准备公开承认失败并发表一个证明有缺陷的声明。在山穷水尽的最后时刻,1995年9月19日,一个星期一的早晨,他决定最后检视一次,试图确切地判断出那个方法不能奏效的原因。

   1997年6月27日,符合沃尔夫斯凯尔委员会的规定战胜费马挑战的安德鲁·怀尔斯收到了价值5万美元的奖金。

                  

   评论:

   假如怀尔斯采用“现场式”研究模式,可以更快发现错误,以利于研究的进展。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https://www.gov.cn/guoqing/2021-10/29/content_5647633.htm

   (1990年9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20年11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2] 人民网,2014-10-22,恨他 就让他去解费马大定理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22/c70731-25881351.html

[3] 中国化学会,2020-08-20,31位化学家联合发文:为科学领域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提出建设性观点

https://www.chemsoc.org.cn/a3778.html

[4] RSC英国皇家化学会,2020-09-01,6 大期刊同时发文:非主流科学家也是好科学家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jE4NTE5MQ==&mid=2651098702&idx=1&sn=ce52734e9532f1b8514626fb6cd47801&chksm=80088c46b77f055020e0459bb77c60651e5f7ad47d3c778934ed46cdd7d59dbf54ffe723b090&mpshare=1&scene=1&srcid=0823hbllumemhPETGmnzPjjR&sharer_sharetime=1692774166608&sharer_shareid=63e55741fbca3c0aa38663167680a1e3#rd

[5] 澎湃,2022-10-21,费马大定理:一部延续358年荡气回肠的惊险悲怆爱情剧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0393277

[6] 刘益东. 用“互联网+代表作”落实代表作评价制度——并论开放评价引发的开放教育革命[J]. 情报资料工作,2020,41(03):14-19.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7162858

[7] Dritjon Gruda. Dear journals: stop hoarding our papers [J]. Nature, 

doi:  10.1038/d41586-023-03196-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3196-y

[8] 杨正瓴. 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和改进之策[J]. 科技中国, 2019, (11): 34-36.   日期:2019-11-19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562

                    

相关链接:

[1] 2023-08-24,真科学:6 刊同发一文《A Diverse View of Science to Catalyse Chang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00208.html

[2] 2024-06-08,[汇集,负能量] “同行评议”局限性的一些近年顶刊论文报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37397.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热门)[原创,优先权] 现场式研究模式 +1.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38900.html

上一篇:[汇报,讨论] 傻,你为什么不亲自研制“半电路、半电磁场”电路?
下一篇:[科普,图片] 鲎(hòu):长成了鼠标
收藏 IP: 202.113.11.*| 热度|

25 高宏 宁利中 王涛 刘进平 王从彦 尤明庆 钟炳 鲍博 杨学祥 杨卫东 钱大鹏 杜占池 孙颉 曾杰 崔锦华 马丽丹 汪运山 晏成和 王成玉 徐长庆 朱晓刚 张学文 刘跃 檀成龙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1 1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