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推荐好文] 《潘教峰,等:基于五大价值导向的“破四唯”和“立新标”》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潘教峰,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http://www.casisd.cn/sourcedb_ipm/zw/zjrc/201707/t20170708_4829581.html
一、推荐好文
《科学通报》2022-01-28刊出的《基于五大价值导向的“破四唯”和“立新标”》一文,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专家潘教峰老师以及王光辉、鲁晓老师的新作。
DOI: 10.1360/TB-2021-1250
https://www.sciengine.com/CSB/article?doi=10.1360/TB-2021-1250&scroll=
摘录一些如下:
近年来全球科学界开始反思定量评价体系对于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 认为学术的独立性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被大大削弱了. 以定量指标为依据的评价方法更是一种判定性、工具性的方法, 而并没有体现对科学本身的发展性、促进性作用[6]. 有研究对241门细分学科的9000万篇论文的18亿次引用的定量分析发现, 大量论文的发表不但没有加快研究范式的更替, 反而巩固了经典研究[7]. 这也说明, 在定量评价导向下,大量科技论文其实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修修补补, 缺少真正具有开拓性、原创性的成果. 目前,国际科学界通行的定量评价导向在体现客观性优势的同时, 也存在悖离科学本质价值的问题. 定量评价体系易停留在指标计算上, 无法回归科学本源, 无法体现价值创造, 无法甄别真正具有重大原创价值的成果.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 需要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这就需要更多的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前沿成果, 需要建立回归科学本源、体现创新价值的评价体系.
2.1 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重点评价“科学价值”
科学研究是以认知规律为目的的探索性活动, 解决基础科学领域中公认的重大科学问题, 或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 无疑是对国家和人类社会的重大科学贡献.
在具体评价方法上, 要更重质量评价, 实行学术研究代表作制度, 不把代表作数量的多少、其影响因子的高低作为科技人才评价的量化指标.
其余请看原文!
二、科学创新,社会的责任
理查德·罗伯茨爵士(Sir Richard J. Roberts)是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声称决策者更愿意将钱分配给他们知道会取得成果的研究,因为他们“主要是希望再次当选(要近期业绩)”,而不是资助那些“对国家好的”研究。
国家有责任资助那些“对国家好的”研究。
国家有责任 to funding what’s “good for the country”。
Enago英论阁,2020-01-08,申请科研项目如乐透中签?不如随机筛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213386.html
国家要保障最“具有创造知识可能性”的项目得到发展机会。
三、历史的类比
由美国总统老罗斯福亲自操刀(?求出处),1911年5月15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根据《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Sherman Antitrust Act》,将“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 Standard Oil Company of New Jersey”判定为“不合理”的托拉斯,命令解散38家分支机构。美国政府一手将这家标标准准的托拉斯企业肢解成了34家小公司。
“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不过只)是美国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家族控股的一家私人公司。私人的啊!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John-D-Rockefeller
https://cdn.britannica.com/58/38458-050-10ED7A08/John-D-Rockefeller-1884.jpg
尽管1907年7月洛克菲勒声称: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7380614022890052&wfr=spider&for=pc
我给美国人带来了光明、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我带来了繁荣。你们说这是垄断,我说这是企业的自由行为。
推荐阅读:
[1] 潘教峰,王光辉,鲁晓. 基于五大价值导向的“破四唯”和“立新标”[J]. 科学通报, 2022, 67(3): 236-241.
DOI: 10.1360/TB-2021-1250
https://www.sciengine.com/CSB/article?doi=10.1360/TB-2021-1250&scroll=
[2] Lingfei Wu, Dashun Wang, James A. Evans. Large teams develop and small teams disru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Nature, 2019, 566(7744): 378-382. 13 February 20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0941-9
“那些科学领域中的不知名的独立学者或小团队,却在科学和技术的最前沿的天际线上在拓荒和耕作。他们在选择研究课题上,往往更重视真正的难题和最尖端性问题,因此,他们才真正承担了科学前沿区的最大的风险性,正是他们的努力和工作,才维持了科学的后驱力,维持了科学的生命力。但是,他们却往往得不到舆论的关注,没有记者的注意,无法被聚光灯照射,在资金上也往往更困难。这就是该论文所揭示的当今科学界原始森林中的沉重的生态真相。”
“作者分析了2004到2014十年间的研究论文,发现当小团队在获得主要政府机构基金资助的时候,其产出的颠覆性与大团队无异!无论团队大小,当其研究获得资助时,产出的论文颠覆性都在垫底的三分之一!”
http://mini.eastday.com/a/190214075334335.html
[3] Jeffrey Mervis. Peering into peer review [J]. Science, 2014, 343(6171): 596-598. 7 Feb 2014.
DOI: 10.1126/science.343.6171.596
https://www.science.org/doi/full/10.1126/science.343.6171.596
"Peer review should be able to tell us what research projects will have the biggest impacts," Lauer contends. "In fact, we explicitly tell scientists it's one of the main criteria for review. But what we found is quite remarkable. Peer review is not predicting outcomes at all. And that's quite disconcerting."
“同行评审应该能够告诉我们哪些研究项目将产生最大的影响,”劳尔认为。“事实上,我们明确告诉科学家这是审查的主要标准之一。但我们的发现非常怪异。同行评审根本无法预测结果。这很令人不安。”
The problems of peer review, Lauer says, are those that afflict any system that relies on the judgments of experts. One eye-opener for Lauer was a 2006 book by Philip Tetlock, a psych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titled Expert Political Judgment: How Good Is It? How Can We Know? The book describes how experts do little better than chance in predicting political events and also vastly overrate their prognosticating abilities. Its lessons apply to peer review as well, Tetlock says "There is high-impact research that has been rejected, and low-impact research that has been funded."
劳尔说,同行评审的问题是困扰任何依赖专家判断的系统的问题。让劳尔大开眼界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泰特洛克(Philip Tetlock)在 2006 年出版的一本名为《专家预测判断:它有多好?我们怎么知道?这本书描述了专家们如何在预测政治事件方面做得比机会好,而且还大大高估了他们的预测能力。它的经验教训也适用于同行评审,Tetlock 说:“有高影响力的研究被拒绝,而低影响力的研究却得到了资助。”
相关链接:
[1] 2022-03-23,[推荐好文] 《刘益东:打造以一流人才为中心的卓越科研体系——关于设立基础研究特区的建议与思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30711.html
[2] 2021-11-12,[推荐好文] 《专家观点 “一把剑主义”:一流人才的新标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12117.html
[3] 2022-02-24,[推荐好文] 《李侠:激励机制与评价问题决定基础研究的未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26852.html
[4] 2022-03-22,[推荐好文] 《刘立:“点将配兵”与重大突破:重大战略科技领域创新要素的配置模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30586.html
[5] 2022-06-28,[汇集] “同行评议”阻碍原创与量化考核的局限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4936.html
[6] 2021-08-29,[讨论] 牛顿:让做不出原始创新者去评议他人的原始创新,结果是什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01927.html
[7] 2021-10-15,[旧闻] 2014年 SCIENCE 杂志:“同行评议根本不能预测研究的成果。这令人非常不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08100.html
[8] 2020-07-21,[讨论] 住监狱是否能做出更好的科技成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2966.html
[9] 2022-01-23,[恸哭] 科技原创:早已不属于年轻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22295.html
[10] 2021-12-16,[复习] 国家要保障最“具有创造知识可能性”的项目得到发展机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16852.html
[11] 2019-12-02,[随笔]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4: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