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讨论] 住监狱是否能做出更好的科技成果?

已有 5456 次阅读 2020-7-21 13:01 |个人分类:科学 - 艺术 - 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监狱, 科技成果, 条件, 卢比扬卡, 阿贝尔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讨论] 住监狱是否能做出更的科技成果

                                             

下面的图片来自互联网,感谢原作者等有关人员!

一、新冠疫情阻碍了科研

   人们原本指望“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2019 novel coronavirus”期间,出现牛顿级的科学家。但是,正好相反,《Nature Human Behavior》报道2019新冠疫情妨碍了科学家们的工作。

         
   什么是“好”的科研条件?

         

二、苏联1930年代+的“监狱科研”

   据网上报道:苏联 1930年代末 NKVD 在莫斯科建造了“卢比扬卡特别监狱”。少校克拉夫琴科找齐了各领域的顶尖专家,在“卢比扬卡特别监狱”开辟实验室,修好温暖的荷兰式火炉,给他们提供充足的面包和牛奶。克拉夫琴科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些专家工作与生活上的需求。

   安德列·尼古拉耶维奇·图波列夫(Andrei Nikolaevich Tupolev〕院士,入狱期间成功的研制出了图-2(Tu-2)中型轰炸机。

                      

图波列夫(1888-11-11 ~ 1972-12-23),世界著名的飞机设计师。获得了3次“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并获得8枚列宁勋章、以及许多其它苏联勋章。

            

科罗廖夫(1907-01-12 ~ 1966-01-14),宇宙航行学奠基人。1957年获列宁奖金、列宁勋章3枚和荣誉勋章1枚。

都经历过监狱科研。

        

三、猜想:苏联监狱科研的好处(有待历史学家们的考证):

   (1)充分拥有世界级科研必须的大块连续时间(large continuous blocks of time)。
   “大块连续时间”,是创新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2)避免了日常吃喝住行的琐事麻烦。可以专心研究。
   (3)监狱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工作与生活上的需求。
   (4)不同专家间的研讨与合作。

     
   有时间资料实验室研讨,只要还活着、脑子没傻,好像就具备了“世界一流科技成果”的多种必要条件。
   只剩下“为何如此废寝忘食地工作”、搞真科研的“人心”了。

        

   反过来,如果在监狱里“被”打得皮开肉绽,饿得皮包骨、骨瘦嶙峋,不时再熏熏毒气,……,大约的确是无法科研的。没听说 Nazi “集中营”里出过好的科技成果。

        
   条件,是与某物相联系的、对该物存在和发展起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条件,是客观的,具体的、多样的,可变的。

      

四、什么是“真科研”的主要条件、必要条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https://www.abelprize.no/c53672/seksjon/vis.html?tid=53910

   可怜的阿贝尔(Niels Henrik Abel,1802-08-05 ~ 1829-04-06),由于没有资格住进“卢比扬卡特别监狱”,27岁时“被”饿死了。

        

五、积极探索“真科研”需要的各种条件!

         

参考资料:
[1] 李江,2020-07-18,疫情期间,一个5岁以下的娃能让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减少17%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242552.html
[2] 新浪,2006-10-04,苏联科学家曾在监狱里研制出尖端轰炸机
http://news.sina.com.cn/w/2006-10-04/190411163533.shtml
[3] 武夷山,2008-07-23,一位历史学家的发现观和历史观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3023.html
   发现者的门徒是发现之大敌;发现的另一个大敌是职业化。历史学是发现人类诸多发展可能性的一种方式。
[4] 武夷山,2010-07-06,如何激励开创性研究?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41495.html
[5] 孙小淳,2013-10-06,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51670-73049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5476.html
[6] 文双春,2018-07-31,看这点就可判断一所大学能否“一流”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126801.html
[7] 刘进平,2019-01-10,世界级科研需要连续的大段时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1156329.html
[8] 朱豫才,2018-07-02,光刻机的故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62928-1121897.html
   因为认识很多ASML的人,讲一下该公司的人才结构。跟飞利浦一样,ASML工程师队伍主要来源于荷兰的3所技术大学:Delft, Eindhoven和Tweente. 后来荷兰的工程师不够了,也从外国招工程师。不像中国人有远大理想,荷兰的工程师没出息,很多工程师搞技术就干一辈子。所以公司里有二三十岁的年轻工程师,四五十岁的中年工程师,还有60多岁的老司机工程师,是一个阶梯结构。大家都干得乐在其中。
[9] 武夷山,2010-08-04,科研四阶段与科学家四类型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49810.html

[10] The Abel Prize
https://www.abelprize.no/
[11] Abel Prize | mathematics award | Britannica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Abel-Prize
[12] Abel Prize -- from Wolfram MathWorld
https://mathworld.wolfram.com/AbelPrize.html
[13] 自然科研服务,2020-07-20,寒门难出科学家?《自然》调查了全球科研领域的阶级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32244-1242847.html

相关链接:
[1] 2020-06-21,[征集] 真科研需要哪些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8767.html
[2] 2019-06-09,科技成果依赖于研究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3968.html
[3] 2019-12-25,[转载] 科学创新,社会的责任——读《居里夫人文选》有感(下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1452.html
[4] 2018-08-19,[求助] 美国记者 麦隆内夫人 Marie Mattingly Meloney 的照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043.html
[5] 2016-01-04,什么是“真科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8052.html
[6] 2019-12-02,[随笔]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年第3期,刘杉杉老师的论文截图: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EAST201203005.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2966.html

上一篇:[严肃内容] 鲁索(Rousseau)教授对皮尔逊相关系数实质认识的图示
下一篇:羡慕居里夫妇当初的科研条件
收藏 IP: 202.113.11.*| 热度|

14 郑永军 罗汉江 武夷山 朱晓刚 范振英 宁利中 尤明庆 代恒伟 李世春 杨学祥 许培扬 谢力 李毅伟 梁洪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