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Hans Poser在北师大都讲了些什么?

已有 4413 次阅读 2011-7-14 12:50 |个人分类:评论述评|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座右铭, 北师大, 莱布尼茨, 沃尔夫, 马修斯

此前发了若干张关于Poser教授在北师大报告的照片,但这里我想简单介绍他的《从莱布尼茨到康德的德国启蒙运动》的内容。Poser教授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他的报告学生们大多能够听懂。报告共分四个部分:1、什么是启蒙?2、莱布尼茨(Leibniz)、3、托马修斯(Thomasius)、沃尔夫(Wolff)和康德(康德)。Poser教授以这四位代表人物讲述了从1680~1790年这一百年间启蒙运动的历程。

那么什么是启蒙?根据康德1784年的定义,启蒙运动就是人类从自我强加的不成熟状态中解脱出来。人类的不成熟就是没有他人的帮助无法运用自身的理解力。也就是说,人类并非没有理解力,而是由于缺乏在没有他人的帮助的情况运用它的决心和勇气。敢于认识(敢于思考、认识)“勇敢运用你自己的理解力!”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座右铭。

莱布尼茨被认为是启蒙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贡献包括三个基本原理,一、不可辨识者的统一性或矛盾原则;二、充足理由率;三、最佳原则或最好原则。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则给出了有关实体的新概念,即所有的(个体)并且只有个体才是实体。另外,莱布尼茨根据希腊-罗马自然权利原则(不伤害他人、各得其所、正直的生活),又增加了一条原则,那就是正义是智慧之爱。从理性主义出发,莱布尼茨给出了行动的概念:给定的情形——意义(手段)——目的。

托马修斯对我国的学术界是为不大熟悉的人物,他与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不同,他持有一种悲观主义的态度,另外他不是理性主义道上的学者,而走的是经验主义的路线。由于从现实经验而来,见到的社会阴暗面也就相对多些,所以有悲观主义色彩也就难免。他于1691到1696年分别出版了《理性的教义》(Doctrine of Reaseon I)和《道德的教义I、II》。前者主要主张运用简单和可理解的方式而非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方式向各性别和阶级的理性人展现何以区别真和假以及找到新的真理的道路。后者则认为这理性或道德方式中的爱的艺术,同时还要反对所谓非理性的爱。他所指的“爱”是个广义的,包括爱权力、爱金钱、爱女人等等。

托马修斯从经验主义出发来追问:如何克服作为主宰情感的非理性之爱?理性在这方面为何失效呢?于是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意志依赖于情感!因而靠推理或迫使情感不作为是不可能的。他给出的公式是:理性的爱——好的意志——意义——目标;
理性的爱——好的意志——积极的手段——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非理性的爱——恶的意志——恶的手段——不公正。
那么托马修斯给出的解放方案是,如果非理性的爱将被惩罚所威胁,那么意志就必须受到义务的约束。由于托马修斯的努力,把作为司法手段的酷刑废除掉以及烧死女巫的恶习。

接下来Poser教授讲到了沃尔夫,沃尔夫是莱布尼茨的学生。他们共同的遗产被称为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沃尔夫也是当年在德国叱咤风云的人物,有言必称沃尔夫之美誉。并且著述颇丰,他把莱布尼茨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化。同时又从伦理的方面对理性科学系统的实践哲学进行了重整化与系统化。他给出的基本道德律是,要想增加你和他人生活状态的完美,就意味着我们被我们自己的理性所确认。道德律假定理性人不再需要更深层次的法律,他的理性就是他自己的立法者。

基于这一点,沃尔夫提出“由于人的本性,所有人都是自由的”而且对于“权利和义务,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与此同时,如果某人不得不相信某事正确,是由于其他人说该事正确,……那么他只不过是个奴隶而已。哲学的自由存在在于没有压制使用自己的理性来进行判断。

最后Poser讲到了康德。上面说了莱布尼茨和沃尔夫都是持一种乐观主义态度,而托马修斯则比较悲观。而康德则把这二种传统引入其三大批判中。在1781年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在认知主体方面的知识的先验条件的范畴、直觉和形式等;在1788年的《实践理性批判》中,体提出伦理学的纯粹形式基础就是绝对律令,即“绝对律令”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之所以高于一切,不仅高于个体存在,也高于任何群体、民族、阶级、社会、时代的功绩和利益,高出任何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它所代表的是人类总体的生存。在1789年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则以美学和目的论的条件进行了论述。总之,在康德那里,只有一个依赖于绝对律令的理性决定才是自由的。因此,我们要敢于思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464718.html

上一篇:健身日记(十五)
下一篇:健身日记(十六)
收藏 IP: 125.33.72.*| 热度|

3 曾新林 武夷山 史晓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18 0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