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楚泽诞辰百年祭

已有 4119 次阅读 2010-7-1 17:43 |个人分类:人物记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先驱, 楚泽, 楚泽论题, 诞辰百年, 数字计算机

今年是数字计算机之父楚泽(Konrad Zuse,1910-2010)诞辰百年祭。康楚泽于1910年6月22日出生于维尔梅斯多夫(Wermsdorf),1995年12月18日逝世于黑森州小城许恩费尔德(Hünfeld)。在他诞辰百年那一天Google德国的首页上,出现了纪念楚泽的logo,以缅怀他对数字计算机的发明所做出的开创性工作。


楚泽(1910-2010)



Google德国首页上的纪念Logo

说起楚泽,就不能不提到他于1941年设计制作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完备程控功能的图灵计算机Z3(该方案使用了打孔机),在数字计算机领域,这是他最大的成就。但并没有引起德国当局的重视。1944年,Z3在盟军的一次空袭中被炸得粉身碎骨,楚泽所制造的另一台类似的计算机Z4扔在巴伐利亚乡村农舍的地窖里无人问津。人们在战后才得知,楚泽的继电器计算机是世界上第一台二进制电子运算机器。此前他还发明过S2,也属于第一个程控计算机,其目的是帮助Werke公司的HS-294,是一款数模转换器,后来成为现代巡航导弹控制部件的前身。

他的早期教育是在文化传统相当保守的东普鲁士完成的。为获得更好的发展,他进入一所比较开放的学校,直到高中毕业。1927 年,楚泽考进了现在的柏林工业大学,学土木工程建筑。他从小爱好绘画,有很好的美术功底,因此很快就学会了如何设计房屋结构和外观。然而,他却对建筑中各种计算讨厌透了。大学毕业后,楚泽在某飞机制造厂谋到一份差事,在飞机制造厂同样也要做各种更为令他头痛的计算工作。

不论你是否喜欢与否,计算是必须的,必须按公式计算出结果。不管是在大学读书还是在飞机厂工作,往往一整天都算不完一道强度核算题目。在疲惫不堪之余,楚泽突然发现,许多公式是固定不变的,所做的只是向这些公式中填数据,向这种单调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给机器做的。楚泽的这个思想可以说与莱布尼茨(Gottfried G. Leibniz,1646~1716)不谋而合,让机器干那些枯燥的计算工作而把大脑解放出来!

于是1935年,楚泽想制造一台计算机的愿望愈来愈强烈,因而在“就业”后短短的几个月,他向父母正式宣布,他已辞职,想把客厅用作自己研制全自动计算机的工作室。楚泽的决定令父母吃惊不小。他们知道,楚泽一向迷恋创新和发明,只是他一点也不喜欢数学。上小学时,据说他更喜欢在算数课上给老师画漫画,总是懒得将一行行数字从黑板上抄下来。在大学主攻土木工程学期间,他也对计算忍无可忍。以后他经常喜欢说“我实在懒得计算”,这也是他日后发明计算机的原因所在,楚泽一心想发明一台能够计算的机器。

楚泽于1936年就制作成Z1计算机,但他本人几乎被人遗忘了几十年。实际上,楚泽的Z3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编程语言的计算机,他的这台机器要比美国哈佛大学的Mark I早好几年。楚泽不幸生在战争时期的德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承认。希特勒战败后,楚泽辗转流落到瑞士的乡下,转而研究“计算机演算”理论。他也是通用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发明者。不过直到1962年他的发明才得到认可,并获得8个荣誉博士头衔以及德国大十字勋章。直到1962年,他才被确认为计算机发明人之一,并被称为“计算机之父”。楚泽生前写过一部自传《计算机:我的一生》(Computer: My Life)


楚泽与他Z1计算机的复制品

1995年,比尔•盖茨拜谒了楚泽。有趣的是,这位即将去世的计算机鼻祖为借计算机而成为世界首富的盖茨画了一幅肖像。直到现在,盖茨还把这幅肖像画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


楚泽与盖茨(1995,德国)

楚泽的另外一个理论上的贡献,或者说非常有想象力的贡献,便是于1967年提出了“楚泽论题”(Zuse’s Thesis)。该论题的内容就是断言“宇宙就是台巨大的计算机!”这恐怕也是最疯狂的一个论题了!我曾于5月份在清华大学“逻辑之门 2010”Workshop上做了一个报告,题为“从楚泽论题到模态信息论”(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9167)。

我在逻辑之门2010上的报告



霍斯特•楚泽(Horst Zuse)常被问到:“你是楚泽的儿子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340417.html

上一篇:谷歌还能回来吗?
下一篇:你怎么用电脑?
收藏 IP: .*| 热度|

1 杨正瓴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