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zhenr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zhenrong

博文

我们都是井底之蛙:一个广义归因视角

已有 3588 次阅读 2014-11-11 23:11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在心理学上,归因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或者社会性认知活动,它的指向仅为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当然,归因的这个内涵是受心理学的学科性质限定的。但是,在其他学科,比如哲学或者社会学中,归因的外延就要小的多了。人们对几乎所有对象进行原因分析、解释和推测都可以理解为归因。也就是本文讲的广义的归因。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正好讲了归因理论。我觉得广义的归因也是有意思的话题。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广义归因的点思考,和大家交流。

一、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焦虑

从人类社会发展线索上看,在原始社会,人们无法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面对那些始终纠结着我们的本能的归因焦虑,为了缓解甚或消弭这种焦虑,神话传说、巫术迷信变应运而生。易言之,神话传说、巫术迷信包括宗教神学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缓解和消弭归因和预知的焦虑。比如,从人类产生以来,困扰我们始终的、最根本的归因焦虑就是哲学三问。我是谁?我该如何定位我自己,找到定位和认识自己的理由。我是从哪里来的?我会到哪里去?唯心主义有唯心主义的解释,唯物主义有唯物主义的说法。但不管什么主义,什么宗教最终都必须解释这个问题。可以说,所谓的宗教信仰无非就是自己信以为真的信条彻底打消了这焦虑——安顿好自己的心而已!

从每个人的生长历程上看,也是如此。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我们就会努力动用所有可以动用的感官好奇地感知周围的世界。还不会讲话时,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困惑和疑问。但我们仍然会加工、记忆感受到的所有母体的气味、温度、抚摸、周围人的笑容、手势等等信息。我们会想:为什么是这样?他们意欲何为?当我们咿呀学语伊始,众所周知的“十万个为什么”足以让即使具有超凡耐心的大人都会烦不胜烦。这种试图弄清楚原因的焦虑始终伴随着我们,随着我们认识水平的提升,一个问题得到认识,新的问题又来了;或者说一个困扰的焦虑得到缓解,又一个新的焦虑来临。旧有焦虑的纾解又伴随着新的焦虑袭来,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印证着我们慢慢的生长。

所以,我们这里讲的归因其实同其他的很多生理性焦虑一样也是人的本能焦虑之一,它伴随着我们整个生命历程,成为推动我们成长和进步、认识世界和突破自我的一个根本动力。

二、井底之蛙及自我突破

在课堂上,我还讲了一个叫做选择性知觉的归因误差。所谓选择性归因误差是指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主动选择。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自己关注的地方寻找原因(David G.Myers,2005.p69)”。

我们讲的这个选择性归因(选择性知觉),如果回到广义的归因,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其实都是一种选择性知觉的表现。也可以说,这种选择是没得选择的选择——这是你的知识局限决定了的。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其实都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这个比喻中,井就是自我(已知)的知识,天就是所有的知识。套用老祖宗的那句话,就是所谓吾井也有涯而天也无涯。没有人能掌握全部真理和知识。每个人的头顶都有一口井,井中之蛙的我们已知的有涯,而井外的天是无涯的。是有限的井,天是无限的天。有限的井具有无限扩充的可能,无限的天又有被无限认识的可能。井与天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造就了每一只井底之“蛙”都各不相同,以至于“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的话,这个广义的“选择性归因”就给我们这些井底之蛙们带来了很多有趣的启示。

比如,我们要学习,要进步,实际上就是不断突破自我的拘囿,让自己的那口井变大,让自己看到更大的天空。

比如,为什么说我们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就是和作者对话,了解作者的天空。在了解别人的天空的过程中扩展自己头顶的那个井口。

比如,此时你还会觉得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是口号标语吗?显然不是,它们都是大实话。

上述列举都是客观意义上的井底之蛙的表现

比如,我经常讲的,你眼中的别人,不过是你内心的自己(镜中人和镜中我)。

比如,当我们站在自我中去分析、推测别人时,人与人之间的误会、矛盾和冲突也因此产生。

比如,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身陷自我不能自拔。我们之所以有烦恼、苦闷、焦虑、失落……各种各样的负性情绪和心境,就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置于狭小的自我之中。于是,我们发现,当跳出自我时很多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

比如,鸟笼逻辑就是典型的深陷自我不能自拔的例子——人们对习惯的自我心因性迷恋反过来限制了自我的发展。所以,鸟笼逻辑启示我们,鸟笼逻辑是逻辑思维的敌人;鸟笼逻辑的成功是逻辑思维的失败。

上述列举则是主观意义上的井底之蛙的表现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我们要进步,就必须在客观和主观上实现对自我的双重突破和超越。客观上的自我超越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也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不断地超越和突破;主观上的自我超越则需要反省和修炼,避免自己陷入鸟笼逻辑、镜中之我。只有这样,我们这些井底之蛙才能实现突破,让自己的天空更大更蓝。

 

后记:

按理说,这个文本应该算是教学后记,或者课堂后记。但实际上就是一个随笔,思之所至,笔之所至。但我觉得这种思考是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或许,这种思考本身也是一种自我突破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20967-842756.html

上一篇:重逢如歌
下一篇:大学教师职称评审分类势在必行
收藏 IP: 59.50.148.*| 热度|

3 刁空非 王林平 张能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6: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