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动天空-李忠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oodenson 南京大学 李忠秋博士 研究方向:行为生态学

博文

动物的警戒行为:现状及展望——动物警戒行为研讨会小结 精选

已有 9880 次阅读 2012-6-6 15:09 |个人分类:动物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普氏原羚, 南京大学, 丹顶鹤, 麋鹿, 警戒行为

   5月24日,我们在南京大学南苑宾馆组织了国内动物警戒行为研讨会。在最近的五六年,动物的警戒研究成为行为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根据我不完全的统计,从2007年至今,国内发表于SCI期刊上的动物警戒行为论文达到了近20篇,而且似乎这个增加的趋势还在继续。有介于此,我们邀请了国际著名的警戒行为学研究学者Beauchamp和国内的行为学家蒋志刚研究员等,组织了这次研讨会。我们希望能够借此次研讨会,进一步推动国内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对于警戒行为的关注和研究。

    参加会议的除了南京大学动物行为学研究组的师生外,还有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蒋志刚研究员、李春林博士,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王智博士,昆明动物所伍和启博士、孔德军博士,新疆生地所徐峰博士,西藏生物研究所杨乐先生,北京林业大学贾亦非博士、焦盛武博士、曾晴博士,江苏林科院的丁晶晶博士,江西师范大学的谢富安先生等。

    会议共分为两个专题,上午是鹤类的警戒行为,下午是有蹄类的警戒行为。上午的鹤类研究进展共计4个报告涉及4种鹤类,内容包含了丹顶鹤与灰鹤的警戒行为同步性、黑颈鹤的警戒行为、鄱阳湖白鹤警戒行为的集群效应及同步性、白鹤在次优越冬生境中的行为特征;下午的有蹄类研究进展共计3个报告涉及麋鹿、北山羊、鹅喉羚、普氏原羚等5个物种,内容分别为麋鹿的警戒行为要素、新疆野生动物警戒行为进展、普氏原羚的警戒行为等。除此之外,会议还展示了Beauchamp博士的报告Antipredator vigilance: Challenging the assumptions,蒋志刚研究员做了会议总结On vigilance.

   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人员,基本都是一线的青年研究学者。通过交流,我们也有不少的想法,这里写下来,供大家参考。

   首先,想要确切的定义动物的警戒行为,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仅仅从功能的角度而言,能够引起动物对外界捕食风险或者干扰产生反馈的一切行为,似乎都可以称之为警戒,比如抬头扫视、侧耳倾听。然而实际研究中,我们仍旧需要给出一个明确的指标或者评价标准,抬头扫视是多数警戒行为研究学者认可的一个标准,尽管抬头扫视也可能具有其他的功能,但警戒应该是这一行为的主要功能。动物的一个行为往往具有多种功能,而为了研究所需,有时我们只能取其主,去其次。但如同会议总结时蒋老师所谈到的,抬头扫视是警戒,而且目前的研究基本都用抬头扫视作为警戒的定义,那么研究侧耳倾听就有更重要的研究价值,它对于增加我们对一个物种警戒行为的全面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目前国内对于警戒行为的研究,还多集中于简单的描述集群效应以及伴随的性别及风险效应。集群效应是指动物随着群体变大警戒行为比例随之下降的现象,目前在多数物种中都呈现了这种变化,比如普氏原羚、藏原羚、鹅喉羚、丹顶鹤等,解释的原因多包括了探测效应及稀释效应。而性别机制中,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倾向,有些物种中雄性明显高于雌性(如藏原羚),而另外一些物种中则相反(麋鹿),如果说雄性高,我们可以解释为雄性为了维持领域或配偶,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警戒;而如果雌性高,则可以解释为雌性弱小,且需要保护后代,自然也需要更高的警戒水平。至于风险效应,无论是真正的捕食风险还是潜在的人类干扰,通常的研究都显示动物会随着风险增大而增高警戒比例。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应该说只是刚刚涉及动物警戒行为时所必然经历的阶段,在此之后,应该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比如对于性别中,可以涉及包括社会等级、繁殖状态等。

    第三,鹤类的警戒行为似乎与其他物种有所差异。因为鹤类通常具有明确的家族概念,如越冬丹顶鹤基本上就是以三到四只的小家族存在,那么他们的小家族警戒可能更多的会存在协同警戒。而通常多数物种中,这种协同警戒是较少存在的,也就是说,物种的亲缘关系应该会影响到其警戒行为模式。那么,这就需要在更多的物种中进行验证,尤其大型的鹤类,如黑颈鹤,是否黑颈鹤中也存在这种协同警戒。同样的,在通常都是集大群生活的灰鹤和白鹤而言,可能又会有不同,这些都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的关注。

    第四,国际上目前的几个研究热点或者说是趋势:

1、动物的警戒是否具有个体特征。或者简单来说,是否有些个体天生就偏好警戒,而有些就天生呆滞。动物的个性研究在最近的几年成为整个动物行为学研究的一个大热点。2010年在澳大利亚perth参加国际行为生态学大会,有几个专题都是关于动物的个性研究。那么,是否警戒水平也可以作为动物个性的一个方面,或者说动物的个性是否是一个稳定的行为指标,这就需要我们去验证。同时,如果能够继续深入的话,我们能否建立其动物个体的警戒水平和它在种群中的适应性之间的关联?是否动物警惕性越高,他的生存率就越高;抑或获得配偶的机会就越高?如此等等。动物个性研究是一个新的方向,无论哪些方向,应该都能出好结果。

2、动物警戒行为的时空格局。动物的警戒行为应该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那么其随时空的变化趋势又如何呢?如果在一个单一的环境中,个体水平上的物种的警戒行为是一个随机过程,如果一直缺乏有效的刺激机制,那么物种警戒的间隔或者说发生的频次应该会逐步降低。而在群体水平上,物种瞬时警戒格局,应该也会呈现波峰波谷,甚至我们应该可以计算出不同群体大小的波长。

3、动物警戒行为的同步性。05年之前的研究,基本都假设群体中个体的警戒行为应该会独立于群中其他个体,而这个假设应该说并不成立。一系列的研究都显示,个体的警戒必然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其影响的方式可能存在种间差异。如前所述,家族群的物种,可能会存在协同警戒,而其他物种或许更多的是同步警戒。但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协同警戒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会议合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7430-579276.html

上一篇:动物的警戒行为策略研讨会欢迎您参加!
下一篇:我的第一届硕士生
收藏 IP: 218.94.142.*| 热度|

9 金楠 戎可 王德华 黄晓磊 王继华 刘全生 anonymity Simon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