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xum

博文

从深圳正己烷爆燃事故说说正己烷 精选

已有 17592 次阅读 2014-10-19 16:58 |个人分类:广义安全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深圳正己烷爆燃事故, 正己烷危害

从深圳正己烷爆燃事故说说正己烷

141019 李健

深圳这次正己烷爆燃虽然没昆山爆炸伤亡人数那么多而引人注目,但还是想说说。因为正己烷在我国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有机溶剂或清洗剂,如五金、电子、印刷、家具、油漆、制鞋等行业,其具有神经毒性和极易燃爆的双重危害特性,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基本被淘汰。(正己烷,其俗名叫白电油或去污水。)(按国家标准分类,其急性毒性为“低毒”,但因其蓄积毒性和对神经系统毒性的高危害性,正己烷防护导则编制者建议应将其纳入“高毒物品”管理范围)

据官方初步调查,10月18日下午,这家生产手机壳的工厂因违规使用正己烷清洗地板而致爆燃,截至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

关于正己烷的危害,我们更常听到它威胁职业健康的毒性,这几年群体中毒事件报道很多。典型的是2008年“毒苹果”事件,美国苹果公司在华供应商-苏州联建公司,使用正己烷清洗剂擦拭显示屏作业,造成137人中毒,部分中毒者留下永久性残疾后遗症。正己烷的爆燃事故也不少。今年8月,深圳宝安某工厂就已发生一起正己烷爆燃事故,造成4人受伤。2012年,东莞一塑胶模具公司用正己烷清洗空压机时引发爆炸,致7人受伤。2010年,深圳一元器件加工厂用正己烷擦洗地板,引起火灾,造成3死1伤。当然,如果给上述几起事故定性的话,都可以很容易定为“违规操作”(事故后也是这么处理的)。


从业者使用正己烷溶剂进行擦洗作业时,未佩戴和不科学佩戴防护用品都会造成健康损害http://www.esafety.cn/xiandaizhiye/83994.html


正己烷慢性中毒会造成手部肌肉和下肢肌肉等的萎缩http://www.esafety.cn/xiandaizhiye/83994.html


既然正己烷有这么多危害性,而且应用这么广,从化学品危害管理角度说,有无相对更安全的物质来替代正己烷,以避免对作业人员的伤害?事实上,有机溶剂或清洗剂并不算是个新鲜东西,也不存在什么研发技术障碍。发达国家常用的碳氢溶剂,在我国也有生产,它使用上更安全,毒性较低,燃爆危险性也低(高闪点21℃,比酒精闪点13℃还安全,而正己烷零下23℃为低闪点、遇明火高热极易燃)。但碳氢溶剂得不到广泛使用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价格高,而且国家又无明令禁止使用更为便宜的正己烷。对现今中国来说,价格高但安全与价格低不安全,往往后者有更广阔的市场。

 

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基本淘汰使用正己烷,职业性中毒等事故也大为降低。2002年到2004年,美国OSHA(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领导了全国正己烷清洗剂行业整顿,并开展了工人健康与使用无毒清洁剂行动,向从业人员发放关于使用更安全清洁剂的材料,这些材料详细说明了正己烷中毒症状、预防措施以及如何保障自身权利。这个行动又得到美国EPA(环保署)的支持,EPA与相关组织积极研发、推广无毒水基清洁剂、超声波清洁系统等更安全高效的清洁方式。EPA还在其网站上提供了各种气雾清洁剂替代设备的案例和成本核算分析,供各行业参考使用。(来源:围剿正己烷,美国清洁剂去毒化过程,http://www.bundpic.com/2011/02/13714.shtml)看来,要消除正己烷对作业人员的危害,需要靠政府用心良苦地推动。

 

发展不能以生命为代价,随着对从业人员生命健康的更多关注,国家应推动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研发、生产更安全、成本更低的溶剂、清洗剂替代品以淘汰毒性物质已成为当务之急,以使从业人员能更安全、安心地工作。退一步说,即使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如果继续使用不安全的正己烷,也应加强监管并提高安全标准。但在这方面,我国也有相应缺陷。我国公布的首批(60种)和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名录(14种)中,并无“正己烷”的身影。正己烷只是被列入职业病危害因素目录中(2012正己烷职业危害防护导则风险控制要求“寻找替代品,从源头上尽量消除风险”)。这或许导致使用工厂只重视其毒性危害,而忽视其燃爆危险的预防,因为正己烷并不是国家“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03722-836945.html

上一篇:博士≠安全知识也“博士”–铁轨上拍照被撞
下一篇:“土建”中国,浪费多少?
收藏 IP: 60.19.139.*| 热度|

17 尤明庆 戴德昌 麻庭光 宋泽阳 黄永义 鲍海飞 周向进 蒋新正 赵凤光 黄永焯 范杰 dulizhi95 zdlhsh acidwang812 shenlu CNLX2013 zhongmiaozhim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