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News 服务职业科学家的传媒

博文

谁来保障儿童权益?

已有 2194 次阅读 2012-2-9 15:41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儿童


以媒体人邓飞为代表的公众所发起的免费午餐到国务院的160亿元营养补助计划,被认为是民间行动与政府政策形成良性互动的体现,引发了常年致力于改善农村儿童教育现状的众多公益人士的思考。

常年致力于输送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NGO组织为中国而教总干事王琰女士就是其中一位。

《科学新闻》:目前免费午餐行动被称为中国慈善史上的一件大事,引发了社会公众的热议。您如何评价这一举动?

王琰:我认为它现在做得很好,它让我们看到这么多钱都是实实在在地让孩子吃到了嘴里。而免费午餐之所以获得大家的认可,也是因为它告诉我们每一笔钱都花在哪里。但是,我不太赞同免费午餐现在的运行模式,也就是工作人员的付出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在免费午餐开展的初期可以这样做,但这不是可持续的方式。不可能永远让学校的校长、老师和志愿者无偿服务,这会使以后政府或其他机构开展类似工作时,一旦在人工成本投入,公众就会不理解。但实际上慈善项目想要做到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又是必须的。

   

《科学新闻》:为什么现在公众普遍都关注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和生活问题,比如午餐、校车安全等等。

王琰:因为它突出地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了。为什么10年前、20年前没有类似的问题?这个需求是谁制造出来的?地方政府不断地撤并校,把村里的小学撤了并到乡里,乡里的中学撤了并到镇上去。其实正是由于地方政府大规模地撤并校造成了这些需求。

过去孩子在村里上学,回家吃午饭,走路上下学。他不需要免费午餐也不需要校车。所以这个源头就是撤并校问题。教育部也曾三令五申地发文,要求各地在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时要因地制宜,但事实是许多地方在撤并校时并没有做到国家政策要求的小学就近入学

上世纪70年代,在国家财力十分薄弱的艰苦条件下都可以让孩子们在村小上学。而如今改革开放都30多年了,农村的孩子却不能在家门口上学了。虽然有优化教育资源等种种理由支持撤并校行为,但是在我看来,种种理由都不是理由,因为首先要考虑的是儿童的权益。儿童有权利享受义务教育,同时儿童有权利和他的家人一起生活,这是起码的人权。现在却变成了农村儿童必须在这两个他天然就享有的权利中二选一。我觉得这是最大的不公平。中国政府应该从儿童权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不会存在免费午餐和校车安全的问题。

《科学新闻》:那你的建议是什么?

王琰: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情,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找最根本的原因。了解一下就会发现,有很多师专的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是不缺老师吗?给出的回答是编制问题。那我就想说,编制是人制定的,如果制度不合理,为什么人不能改?国家应该把村小建好,配齐老师,建立教师培训体制,我想一定会有人很愿意去做的。现在很多人说农村教育水平差,倒不如整合教育资源。我觉得水平差可以培训、可以去提升。把水平差的老师整合到一个学校,他们也不会变成优秀老师。

农村生源减少,可以考虑复式教学。而且并不能说复式教学就是落后的,美国至今也还有复式教学。有相关研究显示,复式教学同样有它有利的一面。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以相互学习,并培养互助精神。政府把学校建立起来,再为教师提供复式教学方面的培训,这是可以做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复式教学就是落后的、村小的教学水平就是没有保证的。要提高村小的教学水平有很多方法,绝对不是只有撤校这一种方法,我也不相信这就是最好的方法。

《科学新闻》:你走过很多农村地区,看到了农村儿童生活的生存状况到底是怎样的。

王琰:我们有很多志愿者在农村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任教,有的学校里一星期都见不到一次肉,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不是说不能撤并校,而是如果撤并校应该解决好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寄宿制学校必须要配有生活老师,必须有食堂,必须有基本的卫浴设施,而现在的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根本就是一穷二白,等于将所有的困难都扔给了孩子和家长。我去过很多寄宿制学校,大约10平方米的屋子里,五六张1米宽的小床并排摆在一起,上下两层,平均每个床上躺着2个孩子。为了怕孩子晚上跑出去玩,宿舍窗户和门全部都用铁栏杆封住。看到这一幕我吓坏了,万一着火了怎么办?而校长的回答是:我没办法,你说我能怎么办? 

而就在前几天,我刚刚去了北京的一所超豪华学校,说实话,看过之后我心里很难受。在一间教室里,有一个很大的、布置得很漂亮的环形桌子,学生们对着电脑在制作汽车模型。老师告诉我,学生做模型用的油泥棒,一根就要100多元钱,而且要求在规定的温度下保存。另一间教室里学生们在做手工设计,教室内整整齐齐地摆着好几排电动缝纫机。这位校长很有教育理念,学校也办得很出色,这不能否认。但是,这是一所公办学校。政府的盘子里一共就这么多钱,拿出一大笔钱给这样的学校,让这所学校超标,就意味着有的学校未达标,事实也是如此。所以,我认为政府的职责是提供大致相等的、均衡的条件,而不是这边教师是北大的博士,另边是初中学历的代课教师。

《科学新闻》:对于中央这160亿元拨款,如何才能落到实处?

王琰:有很多时候,不是有良好的愿望和出发点就一定能够做成好事。而我们NGO在做事的时候,也看到了地方政府在很多事情上还是有不透明的地方。普通公众对于这160亿资金是否能够全部落实到农村孩子身上有担心,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基于过去经验的一种判断。我很支持政府拿出大笔经费投放到孩子吃饭问题上,但希望在掏钱之前,政府先想好这笔钱怎么花、花在哪里,如何规范这笔资金的用途。对于财政拨款的每一步都必须予以监督,并给公众以反馈。财政拨款,也是纳税人的钱,所以每个公民都有权利知道这笔钱花在哪里。

做饭要用人、要有炊具、要有地方,雇用炊事员又要不要钱?要多少钱?雇用谁?老师吃饭的费用算不算?这都是问题,这160亿元包括这些吗?如果这笔钱我们不规划好,那么很多学校可能先盖食堂去了。我不是说不能盖食堂,因为有些学校是真的没有食堂。而是我们应该事先就讨论好,到底这笔钱是否包括修建食堂的费用。这是对大家的一个交代。看看四川地震灾区修建的校舍。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安全的校舍,不是豪华甚至超豪华的校舍。所以,这笔钱如何花应该是要有标准的。所以对于这160亿的投入取得的成效,我觉得并不乐观。

《科学新闻》:对于存在的种种问题,有没有监督的好办法?

王琰:首先应该先调研。比如一个贫困县有多少学校需要免费午餐,有多少学校没有食堂,有多少学校需要雇用人员。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并出示相关数据。我们不怕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因为有些地方的确是需要经费的。但是要认真地做好调研,然后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这些需要投入的。也可以先做试点,看看有多少百分比的资金要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雇用上。

其次,每一级的财政拨款必须向公众公开。比如,中央一级拨款多少,给一个省多少,该省向下一级转移多少,到了县一级是否有专户管理,拨到哪一所学校多少,这些钱用于什么地方,都必须定期公开。

第三,应该设立有社区代表、家长和学校老师共同参与的监督机构,履行监督职能。

《科学新闻》:当前政府对于扶贫资金的评估主要偏向于投入层面,那么有没有机制能够对资金落实后的效果进行评估的?比如资金投放后,孩子的学习成绩、身体状况数据等等。

王琰:我觉得科学决策很重要,这包括前期的调研,过程中的评价、审核和监督,以及后期的报告和评估,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张林秀等研究团队的调查研究做得非常好。他们不只是提出了一些问题,同时调研和试点对比的工作都非常有价值。我们说要拨款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那么改善哪些方面的营养问题,不同地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所以调研是最基本的。

当前我们国家在政策制定方面好像存在一个趋向,就是当一个问题成为舆论焦点的时候,政府仿佛是为了表明态度而马上拍板。如果不调研就拍板,这笔资金可能会造成社会更大的不满。有些事情,不怕慢,就怕乱。如果这笔钱政府本身没有把握做到让公众满意,那么可以招标,而自己成为一个监督者,让其他公益机构、民间团体甚至企业来做。政府负责公开透明的审核,并要求对方提供预算,按照预算进行拨款。社会各界代表和民主党派、地方政府可以共同组成监督委员会。政府应该从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出资人、还是执行者的多重身份中解脱出来。

本刊见习记者 唐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5876-535704.html

上一篇:张林秀:“化缘”的人
下一篇:教育投入不仅仅是投资, 更应该是一种福利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