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橘兮橘兮奈若何?——关于“自律——他律”答肖重发君

已有 4664 次阅读 2011-5-22 13:2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office, style

橘兮橘兮奈若何?

                          ——关于“自律——他律”答肖重发君

肖重发君撰文《自律和他律应该是和谐的——兼与李侠老师商榷》,仔细看了两遍,觉得肖君几乎完全误解了我的意思,也许根本不是误解,只是核心观点不可通约而已,看来老问题也并不是都能取得一致意见的。简单说两句,看看是否有助于把问题说清。

我那篇小文本是说,在中国当下提倡自律是不现实的。就如同今天的食品添加剂泛滥,再简单的强调自律能够解决问题吗?答案是显然的,中国科技界也是如此。至于肖君文中说:“李侠把“他律”的标签归到饶施的名下,把“自律”的标签归到蒲慕明的名下,并且认为蒲先生强调了自律,所以就完全排斥他律。”就是把自己的观点加在我的头上了,对上述诸公我都不认识,因此也不存在在内心预先进行画圈的游戏,只是就事论事而已。我记得回复肖君的留言中曾提到:蒲先生在处理纠纷的时候最后也是采用他律的方式。蒲先生是杰出的科学家,以蒲先生的学识和经历岂能不知他律的重要性?我怎么可能会认为蒲先生完全排斥他律呢?这样的细节就不说了。或许每个人在内心中会把二者的重要性进行不同排序倒是有可能的。就个人经验来说,当一个人面对无法扭转的局面时,如果他还在坚守自己的理想,可能的出路也只有退回到内心,尽量做到不同流合污而已。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无奈境况下守望理想的一种令人钦佩的情怀而已。

至于肖老师说的:他律与自律的和谐,那更是更高的要求,很难达到,要维持这种和谐,需要有强大的、正常运转的他律的存在,否则是不可能的。我也在期望着一天早日到来。国外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出现相对和谐的局面,是因为自律背后是有强大的他律在威慑着那些潜在的违规者,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只要看看个别华人学者在国外都很规矩,可是一旦回到国内就开始变,为什么呢?人还是一样的人,可是其前后的行为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恍然想到《晏子春秋》中的故事: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可怜的橘子啊?你的命运怎么如此波诡云秘?

按照经济学家哈耶克的说法,自律是自生自发秩序的结果,但是它的存在也是脆弱的,很容易被破坏,为了固化那些有利于种族延续的道德等原则,我们人为设计了制度化的措施(如他律等)来保护那些容易遭到破坏的规则,以此来巩固人类文明的成果。从这里可以知道,自律的存在是一刻也离不开他律的支持。就如同靠自觉来维持交通秩序是不可想象的。

最后聊一句关于中国科研水平的话题。肖君提到国内科学共同体的科研水平太差的问题,对此我同意一半,的确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问题是我们必须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国家建设,这是我们前进的出发点。以前也曾多次撰文,为何中国人在国内就水平差,一到国外水平就上升了,如果不仔细梳理就会进入循环论证,因为国内水平差,所以人才的水平比较低。以前也曾被这个说法迷惑,后来发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按照默顿的说法就是:国内缺乏自我实现预言的环境。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定见了,只要是国内的就很差,被低估与被高估都是对人的不尊重。看看今天中国的博士已经基本上按照白菜的价格出售了,各种机会都已经没有多少留给国内的学人了(只要看看国内的各类计划,如果没有海外经历,你已经被明确禁止入内),久而久之,中国人才市场就出现了柠檬市场的境况,然后在国内就造成了劣势的累积效应。相信这点肖兄应该不陌生吧。我在课堂上曾鼓励学生们说:在中国这样恶劣的科研环境下你都能生存,那么把你放到世界任何角落你都能生存?我不只是在鼓励学生们,而是本着最起码的公平原则。培养学生们的自信也是老师的职责所在。维也纳学派的大牛纽拉特曾提出过一个很好的比喻:知识航船。他的大意是说,人类的知识大厦就如同在汪洋大海中航行的航船,一旦出现问题,我们也不能指望重新回到港口进行大修,只能边航行边从海里捡拾起飘来的木头,边修理边航行。今天中国的科技事业也如同这艘航船,我们只能利用现有的材料边修补边前进。难道不是吗?

这样的话题可以说上几天几夜,这里也就不展开了。坦率地说,我从一开始就认为肖兄的水平很高,甚至比我们有些学文科的还有想象力,后来蒋劲松兄也曾对我高度赞誉肖兄的才华,我是深以为然的。只是不知肖兄是否是海归,如果不是,那不间接地证明了我的观点吗:国内也有人才,而且水平也是很不错的,我相信自己的眼力,难道肖兄认为自己不是人才吗?呵呵,不说了,突然想到国内很流行的一句对话:最近怎么样?瞎混呢!在这看似随意的调侃中,埋藏了多少心中的无奈与壮志未酬?与肖兄讨论问题还是很有趣的。刚刚看到,肖兄博文中又增加了一个新材料,实在没有时间对伯尔曼的观点进行评析了,留待以后吧!希望通过上述努力,能够把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引向深入。

2011-5-22于南方临屏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向作者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446762.html

上一篇:一流前的战略选择——以旁观者的角度看中国科学院改革的登陆点
下一篇:越南比我们有信心
收藏 IP: 124.79.163.*| 热度|

18 蔣勁松 刘立 肖重发 刘洋 武夷山 刘艳红 周可真 姜洪洲 杨秀海 杨华磊 曹聪 朱志敏 王芳 金小伟 陈绥阳 苗元华 黄锦芳 goudan1

发表评论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