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科学界分层现象的一种经济学解释

已有 6496 次阅读 2009-6-13 15:1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博主按:这篇小文章发表在《科学时报》2009-6-12,主要是想更深入地挖掘一下人才政策问题,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人才建设当为第一要务,这点毋庸置疑,由此也引发了笔者的一些兴趣。最近也在反思自己关于人才的论述是否有心胸狭隘、妒贤嫉能之嫌,仔细反思,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这种内在心理活动,一则自己从内心里也是喜欢高手的人(虽然自己不是高手),二则,自己对于公共事务关注的焦点是什么?公平、公正,三则,我喜欢从私人生活经验来推测或者猜谜一个活动的可能结果,对于大多生活在底层的中国人来说,他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而这些经验往往是很有效的。正如大多底层的中国老太太都会做很好吃的咸菜一样,究其原因,无非是苦难的生活使她练就了这个本领,我母亲以及老丈母娘都会做很好吃的咸菜。人才政策也一样,对于人的判别,其实中国人有足够的经验,为什么我们的政策总是失败的,因为那些政策从制定的基础上就存在问题,别怀疑这个说法,大家找对象时的判别标准大多是很有水准的,呵呵。鉴于以上考虑,笔者坚决反对利益说的庸俗说法(就我等这些在科网开博客的很多人也没有这个机会,各类计划基本上与我们无关,这可以初步保证观点的客观性),在这篇小文里已经明确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家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我们看到那些引进的人收入好像多一点一样,其实那是国际常态,只是我们离这个常态的距离太远的缘故。另外,对于某些人的幻想,即通过这些人的引入带来科技界整体收入的提高,我认为太天真了,如果国家投入不能改变,公共预算无法有效实施,局面将总是如此。鉴于有些想法还没有完全展示出来,近日还将写一、二篇相关文章,以后这个话题就不聊了,因为没有意义,浪费我等平凡的时间。恍然记得清末龚自珍老兄在一首诗中有如下两句: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如果这个哥们活到今天,相信会笑出声的。妙哉!当中国本土的科技力量被政策轻松地和谐为成为在场的缺席者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未来将是很有想象空间的,呵呵呵

科学界分层现象的一种经济学解释

近来关于引进人才的话题很是热闹,笔者这几年也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人才认定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的基础又是如何确定的?由此也可以让我们重新反思科学界的分层现象,以往关于科学界分层现象的解释大多是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进行的,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直观、形象,但这种解释模式存在的一个缺点就是掩盖了分层现象的本质,基于这种理解,本文主要想从经济学视角简单剖析科学界分层现象的深层机理。

通常一个群体分层的动力主要来自两种模式:自然分层与人工分层。保证自然分层的可靠性的力量是时间,一个经过自然分层形成的社会群落,往往是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后才能形成,一旦形成,其社会认可度比较高,而且分层结构比较稳定。这种分层模式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即形成的时间成本太高,同时,这种模式产生的激励作用比较小,无法满足当前快速发展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出现人工分层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现代版本可以追溯到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1660年),其优点是,分层形成的时间大为缩短,同时分层标准具有可见性以及容易量化的特点,看起来更加客观,也便于操作。坦率地说,群体分层现象由自然分层向人工分层转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传统的自然分层模式是被动的分层,无法适应工业化时代以降对人才要求的快速鉴别。而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人工分层现象是一种主动的人才筛选的制度创新形式,它极大地加快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但这种模式存在的缺点也是很难发现的,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分层模式日益掩盖了市场经济社会运作背后所指涉的一些深层经济利益关系。

在笔者看来,群体分层现象主要解决了如下三个问题,其一,在资源稀缺的硬性约束下的群体利益分配问题;其二,在群体中提供了一种比较合理的激励机制;第三,合适的分层幅度,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重点。关于这点可以从激励角度粗略分析一下:如果分层幅度太大,这种分层对群体的激励机制就很弱;如果分层适中,则激励作用强;如果分层距离太小,则激励作用也很弱。针对当下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本文主要针对第一点进行分析。

所有分层现象的核心在于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即资源在群体间如何进行合理分配的一种技术安排。中国的科技投入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就拿近年来投入最多的2007年来说,R&D投入的经费折合487.9亿美元,占当年的GDP的比例也仅为1.49%,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以上的平均水平。同期,美国的投入为3437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为2.62%2007年我国的R&D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为142.3万人/年,而美国的R&D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为133.5万人年(2002年),考虑到这些年的发展,应该与中国的R&D人员总量相当。这样算来人均资源占有量的差距就相当大了。由于中国科技人员的供给量呈现快速增加的状态,而科技投入的增长远远赶不上人员的增长速度,导致科技界出现从事科技的平均收益率呈现快速递减的态势,这对于未来中国科技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为了应对科技界投入长期不足以及收益递减的现实,通过加大人工分层现象,可以把有限的资源用来尽量满足最有能力者,从而最大程度上化解了科技界长期存在的不满情绪,毕竟那些不能进入各类人工分层的科研人员影响力有限,无法形成有效的压力集团。通过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的各种人工分层计划的实施,对科技界中的各类相对优秀的人才给予适当资助,补偿日益呈现的收益递减的现状,从而化解科技界日益增加的不满之声,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事实,毕竟能够进入到各类人工分层计划的科研人员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得到了适当的补偿,同时,用政策引导那些没有进入到各类分层计划的人员的未来行动轨迹。

应该说人工分层机制从制度安排角度上看,为科技界在理论上提供了很有效的激励机制,但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独有特点,这类人工分层机制在现实操作中又无法避免分层标准制定中存在的混乱与搭便车现象。最常见的是,由于缺乏功能的严格分区,使得行政力量、经济力量等可以轻松绕过各类设定的门槛,很容易地侵入科技领域的人工分层计划,导致分层计划被严重扭曲,结果使分层计划所具有的化解社会群体矛盾、提供激励机制的功能完全丧失,并且导致科技资源的使用处于严重低效率状态。如各类高级人工分层计划中行政官员的大量渗透已经让该计划处于完全失灵状态,导致该分层计划的社会认可度急剧下降,从而计划制定的合法性也面临整体性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分层就很少出现这种情况,从推动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各类人工分层计划的制定应该最大程度上吸取自然分层中的优点。总之,这些措施仅是权宜之计,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全面提高科技投入,使从事科技活动的平均收益与社会整体收益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这才是治本的方略,今天运行的各类人才分层计划遭到人们诟病的原因也正在于此。我们所努力追求的只是让分层主要成为一种荣誉与承认机制,而不是退化为利益与资源的占有机制。

2009-5-23于南方,24修改与校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237978.html

上一篇:从思想语言到心的计算理论
下一篇:今年最牛的一句话
收藏 IP: .*| 热度|

13 李小文 刘玉平 刘进平 高星 曹广福 王德华 陈安 周春雷 刘立 李宁 吉宗祥 苗元华 魏玉保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2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