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谁将成为“开放获取”的最大受益者 精选

已有 6709 次阅读 2016-10-8 05:1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谁将成为“开放获取”的最大受益者

李侠

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与快速发展而于21世纪初涌现出的一种新型知识出版与获取的方式,它包括两种形式:OA期刊与OA仓储。它的出现契合了多方利益主体的诉求的结果,这些利益主体包括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与图书情报界等。众所周知,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研究队伍的快速扩张,传统的学术期刊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形势,原因有二,其一,成果发表的速度与数量被严重阻滞,这种结构性矛盾已经严重影响了最新科技成果的传播与扩散,抑制了科技发展的脚步;其二,期刊传统盈利模式出现危机。传统纸媒期刊面临着生产成本逐年上涨的困境,这种趋势导致订阅量受到抑制,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加剧了传统纸媒运营的困难,而互联网是一种最佳的低成本、容量不受限的载体,它符合多方降低成本的目标。

开放获取相对于传统的学术出版机制而言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其深远影响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它为整个社会的知识需求者提供了零成本的(免费获取)、并可随时以获取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大限度上扩大了知识的传播范围与速度;第二,它的盈利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传统的出版机构是通过订阅收费(知识消费者)来维系其运营;而开放获取则是向知识生产者收取费用,而知识的消费者则是免费、或以极低成本获取。这种转变与互联网天生偏好受众规模、以及知识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的内在属性相匹配。知识的无成本或低成本传播才能发挥知识的最大效用,实现知识的溢出效应与提升社会福祉的目的。免费是互联网上的黄金法则,而开放获取恰好既满足了互联网的集聚偏好,又契合了知识共享的内在本质。

开放获取机制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又具有了更为现实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其一,由于知识的生产是有成本的,如果通过开放获取可以免费获得这些知识,就相当于为整个社会节约了大量研发资源;其二,就社会整体获取知识的成本而言,OA这种一次性收费的模式比传统的订阅者多次付费的模式要便宜得多;其三,知识具有潜在的生产性功能,一旦可以免费获得,那么,知识消费者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从这种变革中获得的收益越多。我们拥有全世界上最大的全时当量的R&D研究人员,再加上数量庞大的科技队伍,可以预见,我们将是世界上开放获取的最大受益者;第四,通过加入开放获取计划,可以实现低成本快速提升国家整体知识水平的长远目标。反观当下,我们每年生产出的大量论文与成果,由于传统出版理念与知识产权的限制,又有多少知识能被国人快速吸收,各个数据公司都在以各种名义快速提高知识的使用费(如知网CNKI的运营模式),已经让国内很多研究机构买不起这些数据库了,这些被封存起来的知识又如何能发挥作用呢?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知识的使用效率与扩散范围,以及抑制了知识在扩散中本应具有的溢出效应,一旦知识不流动,生产这种知识的成本就有沦落为沉没成本的风险(重复研究就是典型事例),遗憾的是,这种损失是看不见的,也不为人们所知,故而很少有人去心痛这种巨大的浪费,客观地说,这种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知识沉没现象已经严重消解了科技发展的后劲。鉴于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的做法,将政府基金资助的文章率先进行开放获取,以此回馈社会对科技的需求和期望。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开放获取面临的最大困境是:这种运营模式是否是可持续的?毕竟任何企业从事某项业务都是要盈利的,即便该业务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具有巨大公共价值,企业也不愿意为此亏本。就如同维基百科对于整个社会所具有的价值,但它的运营还是比较困难的。目前开放获取的主要收益来源于作者的付费发表,以及不确定的捐赠等,因而,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出版公司潜在地希望发表更多的文章以及向作者收取更高的费用,但又不能无限高,否则大多作者由于承担不起如此巨额的发表费,会采取撤出行为,通过市场竞争,作者与出版公司之间实现一个双方可接受的市场均衡收费标准。由于开放获取具有准公益性,因而,可以预见,这类公司未来的盈利模式仍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开放获取是借助于互联网而实现的出版方式,因而,通过免费获取可以形成知识产品消费者的集聚效应,这个集聚规模及影响力就成为未来开放获取机制拓展衍生业务的重要收益来源。这是目前可以想到的未来开放获取的重要盈利模式之一。知识生产者之所以愿意付费发表,是出于对个体学术成果的发现优先权的捍卫。一旦发现的优先权得以确立,发表费可以通过与成果相关的后续收益来弥补。但这种运营模式存在的一个潜在危机:由于出版公司倾向于向研究者收取高额的发表费,将导致一些缺少基金支持的优秀研究成果无法发表,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人类知识产出的浪费。如何解决这个困境呢?由于开放获取具有公益性质,因而政府需要加以政策、税收或经济方面的大力扶持。毕竟这个工作的社会收益巨大,因而,国家需要为公共知识的扩散与传播提供必要支持。

关于开放获取存在两个具有普遍性的认知偏见与误区:其一,金钱与质量。人们认为付费发表会造成垃圾论文泛滥,培养了一批“掠食性”刊物,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其实收费发表不仅仅存在于开放获取期刊,同样存在于传统纸媒期刊。由于学术期刊必定是小众读物,作为商业运营,大多难以为继,因而,收费也是期刊得以延续和存在的一种不得已的措施,收费与期刊载体形式关系不大。从经营角度来说,任何期刊都希望自己的刊物能够有影响力,有高品质文章陆续出来,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刊物很快就被群体抛弃,那就意味着运营的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有学术理想的出版公司,都不会容忍自家刊物质量底线无限下降的倾向,那无异于自杀性经营行为。但是,不排除某些公司利用某国或地区的特定评价政策,瞄准目标与某些个体采取合谋行为,但这个责任主要在于那些扭曲的政策给予了这些无良公司以生存空间,那些掠食性期刊的生命周期往往与扭曲政策同步。比如中国科技界普遍把SCI作为高级评价标准,因而,掠食性期刊就有了量体裁衣与目标定制行为,以此套取政策的收益,这才是掠食性期刊出现的根本原因,这种现象在传统出版模式里也很常见。需要警惕的是,毕竟开放获取期刊的发表数量和发表周期与传统期刊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一旦为恶,其危害也是会放大的。笔者常说的:没有垃圾期刊,只有垃圾人。

其二,观望与参与的误区。据最新的《开放获取期刊指南》(DOAJ2015)数据显示,2009年仅有约4800份期刊加入,到了201510月已有超过10000份期刊加入开放获取的行列,由此可见其迅猛发展速度。客观地说,国内出版界对于开放获取的大潮呈现出一种少见的漠然心态,这可以解释为:出版界对于它的盈利模式尚处于观望状态,其实只要考虑到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大的潜在科技知识的消费者,那么,我们就应该及早参与到开放获取的变革进程中,否则,未来我们将在开放获取的市场上处于劣势,也许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认知误判将直接影响最新科技知识在国内的扩散与传播,从而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与智力资源的浪费。谁又真的知道下一项伟大发现会出现在哪里呢?

【博主跋】这篇小文章是前些日子应齐老师之邀而写,现发表在《光明日报》2016-10-8,这是原稿,合作愉快,是为记!如今越发觉得写一篇文章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多人合作,在往来的修改中,也能体味出各个环节的努力与执着,其实,我内心挺喜欢这份真诚与友谊的。此刻凌晨5点,天快亮了,外面雨声潺潺,还没有听到那些鸟儿的歌唱,竟然有些落寞,眼睛越来越不好了,看书也是越来越慢,这几天总在想一个词:生命悠远,但又不知该说些什么,就这么搁浅着,也无端地想念起那些亲人和朋友,是不是人老了都会有这种念头,我不知道。也许“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真的是一种需要修炼才能体味到的境界。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16-10-8凌晨5:10于南方临屏涂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007321.html

上一篇:念想
下一篇:会议信息:信念修复与认知治疗的哲学基础
收藏 IP: 116.226.149.*| 热度|

9 曹俊兴 黄永义 李久煊 王涛 陆绮 高建国 zhouxingrong aliala plantcri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0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