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酸甜苦辣――文章背后的故事【发表素材】

已有 9288 次阅读 2008-8-29 11:12 |个人分类:论文故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士后至今两年多,出产第一作者科研论文5篇,第一作者综述3篇,第二作者论文6篇,第三作者论文1篇。在此其间,我在以前的课题组的6篇文章(包括三篇美国化学会志)陆续发表,我利用业余时间独立发表综述1篇。我之所以热衷写文章背后的故事,是因为每篇文章都是生命的一个片段,从中可以找到回忆。今天要说的是最新的一篇Catalysis Letters文章的故事,这当然不是“廉价”文章,因为它花了我大半年时间,在此其间尝尽了酸甜苦辣。

故事的起因是我发明了一系列别人从没有发明的好的催化剂
当我发现了第一个好催化剂的时候,我就知道这篇文章有“做头”了,这就好比我一锄头下去,发现地下有金矿了,接下来就是要挖掘金矿了。

老板只要有文章发表,就鼓励我去做,不过他一开始觉得我的点子简单,看不起点子。但我认为,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就是说,能发文章,能引起同行的兴趣,就是好点子。拓展催化剂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新的催化剂体系开发出来以后,别人可以做很多工作,文章也能被引用上百次。所以,我乐此不疲地追求着自己的点子。我于2007年5月做了第一个实验,一开始正好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切换到了另外一个点子。到2007年9月才切换回来,发现一些正面结果,于是开始大举进攻。2007年9月开始,我同时开始申请美国大学教授。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要写两个未来的研究计划,我还要准备大量申请材料和准备面试。一开始我是周末准备,但是马上就发现周末的时间远远不够,很多大学一贴广告就马上就要递申请材料了。于是在做这一篇文章实验的同时,我开展了职业发展的行动。在此其间,还整理了一些综述和其它科研论文,并且穿插进行,为不同的合作者制备或者测试了很多样品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可以说,这篇文章见证了我含辛茹苦的过程。

如果我的经历只是利用实验间隙看书、申请教授、承受老板的催问的话,那么我也没有必要在这里写经验介绍了。事实上,随着实验的进行,我遇到了从来也没有遇到过、也没有想到的复杂的情况。2007年9月我就已经得到初步数据了,2007年11月这里的一个伙伴课题组新来了一个博士后,经过双方老板和博士后共四个人讨论,决定把我的部分样品给该博士后做表征,作为惯例,是我们管我们发文章,他们管他们发文章。当时我觉得这件事情很正常,并没有多想,我也把样品和数据毫无保留地提供给了他们。但是到了2008年上半年,我样品多,实验还在进行中;而他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快要写快报了”。这就使我和老板都陷入了矛盾(conflict of interest)之中:如果他们发文章,我的名字也在上面;但是如果他们先发了,那么我的首创性怎么体现?同时,我有种感觉:好比说我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前面后面都没有车,我开车开得很舒服;但是如果后面有一辆车跟得很紧,虽然也没有碰到我,但是我就是无法好好开车了。

为了这事,老板经常来催我,几乎每星期都在问文章写完了吗。道理很简单:我发先文章,老板是通讯联系人;而如果别人先发了文章,诺贝尔奖发给别人不是发给我们。不过我还是决定认真地把工作做完整,避免“杀鸡取卵”的行为。也就是说,并不能因为别人在和自己竞争就仓促把文章投出去。如果仓促投出去的话,必然不中;如果中的话,那么我在投稿以后做的后续实验也不能加到文章里去了,也不能完整到后续发表的程度。因此,还不如认真把工作做完整了以后再发表。于是我做了补充实验、对照实验、重复了实验数据,我还做了大量TPR实验。很多要做的实验事先是想不到要做的,到写文章的时候才想到或者学习了新的仪器,才开展的。而用新的仪器,就牵涉到调试仪器和建立分析方法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时间。

但是问题是,合作的文章在别人手里,老板也不会为这事和别人撕破脸的。我于是读了很多和人协商的管理学书籍,主动找对方老板协商一套游戏规则。但是,协商的过程如上海浏河路古董市场讨价还价一样的:有的人明明想买这个文物,却向摊主百般抱怨这个文物有裂缝的,一钱不值的。说起来我只是“提供”了阿狗阿猫都能合成的样品,在对方文章中没有多大贡献;愿意署名的就署名,不同意发表的就自动弃权。遇到这种情况真是没辙了,所以最后我提议把我的文章投低档次杂志甩卖了事。我对老板说只要别人有感激之心,哪怕我没有名字都愿意;而如果别人没有承认之心,感到好像给名字都象施舍似的,那么心里当然不舒服。


在这个犹如中美贸易谈判的协调过程中,我不畏权威地指出:(1)我的原创性必须被承认和保护;(2)当你们两个老板坐下来做影响别人的决定时,被影响的人必须在场;(3)作者必须读了文章、同意发表,文章才能投出去。同时我澄清了两点:(1)我不是靠挂一个名字吃饭的人,我要的只是公平和参与。既然是合作,我就要参与讨论,并不是说你们平时不讨论,到投稿了让我签个名;(2)我并不想侵吞你们的成果,并不想把你们的成果合并到我的文章里来。我尊重你们的成果,也希望你们尊重我的原创性的发明创造,不要贬低我的成果。事后,我自己都很佩服自己的勇气。毕竟,在这个现代民主社会里,小人物也有说话权利嘛。

在遇到了实际问题后,学习了科研伦理学。有一本书是美国科学院出版的On being a scientist,里面说到合作前应该实现说清楚一些分工、利益分配的事情,象合同一样的。比如你发明了什么东西,请别人测试一下。但是如果你事先不说清楚别人是来帮你而不是替代你的,到时候小心别人反客为主把你的课题都连锅端走。这时我才明白我以前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把学生做的课题严格分开的道理。书里还说,科学是全人类的,但是在科学家取得初步结果的时候,需要一段静静的时间,需要一点隐私(privacy),让科学家能耐心的确证自己的实验现象。教训就是得到一些好结果,要保守秘密,不要炫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进大学的时候,母亲说:“别人的东西不要碰,自己的东西保管好。”

反过头来说说这件事情是怎么解套的吧。我提议投简单的杂志Catalysis Letters,虽然本来我可以投Applied Catalysis A。投出去以后,两星期就接受了。话说
在我投稿前的协商会议上,对方老板说他想什么时候投就什么时候投,并说等我投稿后十天内投稿。这使我想起中美贸易和政治冲突中,各方总是说自己对的。等我读到文章,发现自己是第三作者,而以前无论是墙报还是对方基层科研人员都说我是第二作者。遇到这些复杂的事情,心里有了复杂的思想。一种思想就是让他们去投,我不参与修改文章,看他们退稿;另外一种思想就是作为作者之一,职责就是好好修改文章。这两种思想在脑子里一直斗争着。很显然,这里有矛盾冲突:吃亏了以后难过的心理和作为作者的伦理道德的冲突;虽然和对方基层工作人员是同事、朋友,他们有他们自己生存发展的需求和难处,但是涉及到利益分配、谁先发谁后发的矛盾冲突。显然,我左右为难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地想:帮助有的人修改文章,文章中了倒没好处的;文章退稿了就怕别人说我改坏了。古今中外,那些吹捧皇帝的新衣的人苟且偷生,而多少敢于说真话的忠臣却被满门抄斩?你看看,那些合作者看到自己名字在上面,都说文章很好很好!

过了一个星期后,想想还是做了忠实的“反对党”。毕竟,学术上的事情是严肃的。我自己的外国文章数量已经接近四十了,我是不会随便挂名,也不会发表烂糊文章的。我要做到只要有我名字的文章,哪怕我是第五作者,我都要做忠实的“反对党”,要么我就不要名字了。当时,文章的其他作者都说文章写得很好,赞同发表。正当飞机快起飞的时候,我这个第三作者足足写了四页意见,指出各种问题。把意见发给大家后,对方人员懵倒了,意识到的确有这些问题。起初贬低我贡献的美国人也不得不认同我的意见,并指示好好修改。于是他们花了很长时间修改文章,其间对方基层人员也主动找我讨论,我也打电话关心。在对方修改和陈恳讨论的基础上,我又仔细地抛光了文章,对方和我方老板都说我这样做是对的,表示感谢。就这样,他们修改他们的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的Catalysis Letters文章由于准备非常充分,投稿两星期就接收了。一个审稿人说不用修改、直接接收;另外一个审稿人说小修改。他们都说文章写得棒极了,结果非常重要。

事情就这样解套了,但是回顾这些事情,我心里就象打翻了五味瓶,久久不能平静。以后如果我当了老师,要把这样的事情当作教训告诉学生和合作者。教训是:合作之前就要说好怎么分工,怎么署名,怎么发表文章,建立起一套游戏规则。这说起来很简单,很多科研伦理道德的书上都这么说,中国有句话叫“亲兄弟明算账”,但是做起来却很难。有时候出于面子问题没有事先提出,结果就出现复杂的情况。

打电话给我师弟,他说在我以前博导Francisco Zaera的组里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看着吧,我以后要做一个执法如山、刚正不阿的leader!

 

点评:我很珍视这篇《酸甜苦辣――文章背后的故事》,是因为它反映了很多人性方面的东西,读起来如看电影一样。里面反映了很多宝贵的品质:骨气(不食嗟来之食,讲清楚自己不是在乎署名先后,也不是靠这篇文章吃饭,而是要讲道理、承认科学发现事实)、勇气(勇于和洋人权威据理力争)、正直(学术道德)、遇到问题积极学习充电(学习管理学和科研伦理学的书籍、寻求答案)、采取主动(当老板和对方基层人员都双手一摊说无能为力的时候,我take initiative,主动和别人谈判),和起到作用(讲清楚我的观点,帮助对方修改文章,make a difference)。

 

后记:本文的核心内容已经言简意赅地融入了我后来写的博文《科研路上血的教训》,并且该博文经过精心修改后发表于《科技导报》2010年第8期,文章标题改为《科研合作中的教训》。该正式发表的文章2100字,涉及到这个故事的为第2段到第7段,1380字。此外,在我写的文章《念好科研合作这本难念的经》(科学新闻2009年第13期)也简要用了这个例子。该文共1700字,涉及到这个例子的为第6段,190字。

 

文章下载:2010-08-121.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36608.html

上一篇:文章背后的故事----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下一篇:读稿和审稿遇到的常见问题
收藏 IP: 202.120.224.*| 热度|

4 徐磊 杨雪蛟 郭向云 andrewsun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