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li2233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技术创新

博文

就国籍和爱国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 精选

已有 18836 次阅读 2009-8-24 14:49 |个人分类:心有所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国籍, 爱国, 绿卡

理论上说,一个人入了哪个国家的国籍,那么当这个国家跟别的国家有利害冲突的时候,这个人首先要效忠这个国家。这对于从一而终、从来没有换过国籍的人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问题。但有的人从自己的祖国出来到另一个国家定居,并中途换了国籍,爱国问题就变得有些复杂了。

 

具体而言,谁都知道,一个人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然后到美国留学,毕业,工作,定居,拿绿卡,转公民(换成美国国籍),是很多在美华人走过的人生轨迹。这些人中,很多人是因为对美国的热爱才换了国籍的,但也有不少人是为了生活不得已而为之的,还有很多人是二者兼有的。

 

有人觉得,有绿卡,就已经可以来去自由了,没有必要换成公民。其实这是对美国移民系统了解不全面的结果。说不少人换国籍是不得已,是因为现在美国的移民系统给予绿卡持有者和公民太多的不平等待遇。我们以在美华人为例,假设以下场景:

 

1)绿卡持有者不能在美国以外连续居住180天,否则绿卡不保;公民则没有这个限制。这样,绿卡持有者要回国工作,就要多掂量掂量。

2)绿卡持有者如果在中国找配偶结婚,其配偶很难到美国来;公民则很容易。

3)绿卡持有者的父母如果要来美国久居,要不停地签证延期;而公民则很容易给父母办绿卡。

4)绿卡持有者去欧洲等地旅游开会等仍然需要签证;而公民则不需要。

5)绿卡持有者在就业方面受很多限制,设计国家安全机密的部门是进不去的;而公民要好得多。

 

此外,绿卡持有者和公民在政治权利上是非常不对等的。喜欢进入主流社会的华人,也不能不考虑这个因素。

 

有人说,换了国籍,宣誓了,你就要效忠美国了。极端情况下,比如美国和中国开战,你将理所当然地站在美国这一边打击中国人。这也许是这么回事,但更有可能的是,换了国籍的华人也未必有这个条件呢。不信?请你回想一下,当年太平洋战争的时候,在夏威夷的日裔可是被关进集中营的,尽管他们几乎都是美国公民。

 

有人说,换了国籍,就不要谈爱国了,否则就是诚信问题。我不知道为什么海外的华人就不能说自己爱中国了。尤其是对于第一代移民而言,他们在中国渡过了青少年时代,他们对中国的爱、对祖国的认同感是深深刻在心里的,更不要说国内还有他们的亲人师友。正因为此,他们在祖国遭难的时候(比如汶川大地震)才毫不犹豫地捐款捐物,他们在维护祖国形象的时候(比如传递奥运火炬的过程中)才该出手时就出手,他们在每年101号国庆的日子,才在美国各地集会庆祝,向美国人宣传中国文化、介绍中国的成就。这个时候,海外华人是拿签证,还是持绿卡,还是揣着美国护照是没有人去做区分的。

 

有人说,居然有人拿了美国护照,回到中国,高调宣讲爱国主义,成了爱中国的典范了。我想说,高调的人总是有的,但那是少数。绝大多数拿了美国护照的海外华人是低调的,他们就算回国讲学、回国定居,也不是媒体追逐的对象,不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人物,他们只是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着。尽管他们不去高调宣讲,不去标榜自己是典范,但是他们内心对祖国的爱,是实实在在的。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很容易把入了美国国籍的海外学子推到爱国的对立面去,因为他们认为,宣誓入籍的同时,就等于背离了自己的祖国。事实上,尽管入了美国国籍的海外华人中,有投机分子,有卖国的败类,但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是爱中国的,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是会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的。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何妨把心胸放宽一些,热烈欢迎外籍华人加入热爱祖国的队伍,赞赏他们对建设祖国所作出的努力。

 

目前,正是国家要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换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的时刻,用人之际,正需要海纳百川,为什么要以国籍画地为牢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485-251142.html

上一篇:招聘杰出学者广告上的年龄问题
下一篇:热爱生命——悼念杨汝清教授
收藏 IP: .*| 热度|

28 王亚娟 武夷山 王晓明 李小文 刘玉平 张明伟 梁进 刘进平 朱志敏 曹聪 杨秀海 杨顺楷 刘立 李宁 曾胜 陈巨川 王启云 苗元华 贺天伟 王欢 任甫 iwesun twxz majorite christine neilchau xilihutu h8l53ocp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