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读鲁迅小说《肥皂》

已有 5096 次阅读 2019-5-31 09:1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这两天,无意中翻看了一下鲁迅《彷徨》集中的小说《肥皂》。在网上查了一下百度百科,说这篇小说是讽刺复古主义的假道学行为。我对当时这样的背景不是太了解,所以也说不出什么东西来。

我看到的是小说中的四铭说过,他年轻时也赞成兴办新学,也赞成男女平等,女孩子也要去读书。而过了十几二十年后,对他年轻时赞同过的事情,现在却采取了反对的态度。如果了解一下历史,那时兴办新式学校或者让女孩子读书,应该还是在民国初年的事,至少还是在五四运动之前的时光。那么一个有点进步思想的青年,为什么会在进入中年之后,观念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

这里我只能用我的揣测来讨论其中的原因。在民国初年的时候,青年人多赞成新学,赞成男女平等,这本身也是因为看到列强欺负中国,而中国需要复兴,需要发展,这些新的观念都需要转化为现实的实践,所以那时的青年人都是比较追求进步,追求新思潮的。

但是这样的追求多半还是有着更多的感性色彩。在这个过程中,新事物总会有某些不健全的地方,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些守旧的势力就借着看不惯的思路对新事物进行挞伐。而曾经追求进步和新思潮的青年,在他们走出青年时代,迈入中年时代的时候,也会指责这些新事物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在他们看来,或许老的一套还是有道理的。新的东西出现,却并不让人非常如意,在他们看来,那还不如恢复旧的和老的东西,或许会避免这样的问题。

我不知道小说中的四铭是不是就是这种曾经的青年。或许当年他对于新事物的认可和追求不过也是模糊的感性所导致的。真正内在的东西他并不了解,或许也不想更深入地了解。而这时的中国社会仍然像是一潭死气沉沉的静水,因而已经习惯了这种静水的人们并不喜欢让它发生任何波澜。在他们看来,任何波澜都会带来不稳定、不确定,因而也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变动。

至于四铭的儿子学程那一代,没有看出新思潮对他们的影响。或许鲁迅在这篇小说里没有提到这样的影响。学程在新式学校里读书,还学了英文。当四铭听到有他用英文讥讽他是“恶毒妇”(Old Fool),他问儿子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儿子查过字典,其实已经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但是他不敢对父亲明言,怕父亲生气、不高兴。似乎学程也不是一个特别用功和特别优秀的学生,似乎也是在整天混日子。这也是让四铭非常不满意、不高兴的方面。

原来在鲁迅眼里,青年就是应该最有朝气,最有奉献精神的一代。但是,他也看到即使都是青年,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我忘了以前看过一个什么人写的文章,或许是散文吧,应该也是二十年代的中国。作者说到他到乡村去参访一所乡村学校。里面无论是年长的老教师,还是年轻的教师,都是一副老夫子的模样,张口闭口也都是之乎者也,待人接物也是低眉顺眼、谨小慎微,没有丝毫新青年的气质。让人心里非常沉闷。

所以看来,虽然青年本身是应该有朝气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青年都是必然具备朝气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什么样的青年都会有。有一心向上,热血沸腾,为国尽忠的青年,也有浑浑噩噩,蝇营狗苟的青年。今天,也有人看到,还有一种表面上很有朝气,但骨子里确是极端自私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的青年。

青年人的热血和朝气是需要引导的,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这样的热血和朝气就可能自生自灭,甚至可能走到邪路上去。这种引导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也关系我们伟大事业的未来。

伟大的事业总是需要青年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可以说是一件大事。差不多三十年前,西方意识形态的东西大肆进入中国,主要是进入到高等学校和人文社科类研究机关。这些东西中有些因素或许对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有益的,但其中也有很多东西是与我们意识形态唱反调的。而那些唱反调的东西对青年危害甚大,去除它们的遗毒是一件很重要但也是很艰难的工作。可是这样的工作又必须非做不可。现在三十年过去了,或许我们这种去除流毒的工作起了一些作用,但仍然会有一些人仍然抱住这样的流毒不放,甚至视之为珍宝。

过去有一种错觉,总会认为青年一定是最积极和勇敢的。这只是说对了一部分。因为确实也有少数青年并非如此。所以在对青年的认识当中,总还要保持一定的冷静,不宜轻信。

 公众号.jpg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182212.html

上一篇:家与故乡
下一篇:五十年代的儿童
收藏 IP: 114.241.8.*| 热度|

2 吕喆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