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为新中国七十年所作(一)

已有 1784 次阅读 2019-5-27 07:5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学校里有位退休老师建立了一个共和国同龄人的群,把我也拉了进来。据群主说,我们学校有75位共和国的同龄人,估计是从人事处那儿查到的。现在的群里仅有五位,估计后面还会有人进到这个群里来。群主说,希望每个同龄人都写一篇文字,大约1500字,来表达对建国七十周年的纪念。。字数虽然不多,但真的很不好写。这七十年来那么多事和经历,到底要写什么?实在不好下笔。笼统地写一些空话,实在没有什么意思。后来初步想了一下,准备写上两篇,让群主自己挑选可能比较好一点吧。一篇不知道是不是会写成流水账。小时候作文,老师最不喜欢流水账,但现在看来,流水账也是一种写法,未必就一定不好。另一篇写什么还没想好。先写流水账吧。

1949年,我出生在汉口。具体是哪个医院,父母从来没跟我说过,后来大弟弟问过父亲,似乎是汉口的同济医院,但我也无法确定,因为没有记住。当时父亲是在中南军政委员会下辖的兵工局工作。具体做什么,父亲也从来没有说过。父亲只是说,当年八月份,他出差要到重庆,走到长沙时,长沙和平解放了。父亲也不打算再去重庆了。当时母亲已经怀上了我。父亲脱离了他的单位,生活就没有了着落。所以他和几个朋友就到了汉口,准备找工作养家糊口。父亲原来就是做兵工方面的,就找到中南军政委员会看看有什么机会。当时他们一共四个人,后来都被中南军政委员会聘用了,在下属的兵工局工作。父亲后来在一篇文字中写道。当时兵工局的领导对父亲他们一行人说,你们不是旧人员,你们都是新同志。父亲说,听到这样的说法,心里很是温暖,也很感动。

我出生后,随母亲回到安庆老家。父亲一直在外面工作。后来,父亲调动到沈阳,参加一个兵工学校的筹建工作。但是当时计划跟不上变化。很快,在北京要建立一个军工的高等学校,是为北京工业学院,沈阳那所兵工学校也要合并过来。这可能就是1952年院系调整的时期。当时北京工业学院还有航空系。后来航空系分了出去,与其他一些大学的航空系合并,成立了航空学院。

父亲到北京后,就准备把祖母、母亲还有我和大弟弟从安庆接到北京来。那是1953年夏天,我还不满四周岁。记得很清楚的是,祖母、母亲、我和大弟弟在晚上登上一艘江轮,从安庆溯江而上。父亲并没有来,在北京等着迎接我们。安庆江面上水流比较平缓,但是越往上游走,水流就越湍急。快到汉口时,江面已经是波涛滚滚了。当时大弟弟年纪还小,两岁多一点。所以母亲带着大弟弟有一个铺位。我与祖母没有铺位,晚上睡觉时,就在船舱甲板上铺上一张席子,我与祖母就睡在席子上。解小便也没有去过厕所,直接往江里抛洒。今天想来,似乎很不可思议,但是当时好像也就是这样。

在汉口上岸时,是白天。我记得好像下了船就上了火车。火车行进时,看到车窗外电线杆子飞速地向后行走,感觉很是新奇。在火车上,可能有点晕车,所以总是在睡着。而且只能睡在祖母的腿上。似乎是睡一会儿,醒一会儿。再睡一会儿,再醒一会儿。这样稀里糊涂地睡到了北京。

下车的车站是前门火车站,父亲来车站接上我们。然后叫上黄包车把我们拉上,那时已经不是骆驼祥子拉的在地上跑的黄包车,而是三轮车了。看上去,三轮车比在地上走的洋车要好看一点。到北京那天,好像还下着雨。三轮车的车夫把一块雨布挡在座位前面,可以防止雨水打在乘客身上。这都是我第一次经历的。

我们的家在北京工业学院所在的车道沟,住的是一排平房中的一间。有点像单元房。进门是客厅,我们那时称为堂屋。有两间卧室,两个储藏室,一间厨房,没有卫生间。水管子在室外,每排房有一个自来水管,住户都在用这一个水龙头。上厕所要走百十米外的一个上坡那边。当时也不觉得有什么不方便。厨房的后面有一片空地,后来父亲和祖母把它开辟成一块菜地,种过茄子、辣椒、玉米,丝瓜等。至于还有什么别的,我也记不起来了。我只记得我不爱吃丝瓜,软不拉塌的,至今也不爱吃。

住在那所平房时,我开始上幼儿园,后来还上了小学一年级。父亲当时在北京工业学院到底做什么工作,当时的我完全不知道。后来,父亲拿回来一本讲义,上面有父亲的名字,讲义上的题目是《外弹道学》。至于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懂,也想不起来问一下父亲。后来长大以后,才大概知道了其中的意思。

在车道沟,除了北京工业学院以外,还有一所工农速成中学,就是后来的京工附中,现在叫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这所学校直到现在还在原址,没有动过地方。我那时经常跑到工农速中的食堂,看炊事员杀猪。可能那个时候,食堂要做肉菜,不知道为什么不到市场去买,而一定要自己杀猪。或者买肉当时不是太方便,或者担心外面买来的肉不太安全。看过几次杀猪后,对整个杀猪的程序记得一清二楚。

1957年,北京工业学院要从车道沟搬到巴沟,就是今天北京理工大学所在地。当时学校的主楼上有一套发射天线,特别像当时北京电视台,即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广播大厦上的发射天线。至于这套天线是干什么用的,我们也不知道,也没人告诉我们。我们家从车道沟的平房搬到巴沟的楼房,当时把家属宿舍称为幸福村。我们的住址都是幸福村几号单元。

我们的家搬过来了,但是小学校还没有搬过来。当时小学校在巴沟开办了一个复式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同学都在这一个班上。一年级学生脸朝东坐着,二年级学生脸朝西坐着,老师先给二年级上课,然后安排了作业,让二年级做作业。老师再给一年级上课。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后来学校就让我们还回到原来的小学校上课。大学里有班车送我们,因为大人们还有不少人要到车道沟上班。我们跟着蹭坐班车。当时家长给我们买了月票,每张五角钱。早上乘车上学,下午乘车放学回家。如果没赶上班车,就自己从车道沟走回来。

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小学校也都搬过来了。我们上学也不用跑那么老远了。学校很快买来一些具有锻炼及游戏功能的器械。有秋千,有转伞等。我们最喜欢玩转伞。听到经常看我们游戏的大学生们说,现在孩子们的条件太好了,比我们小时候不知强了多少倍。

北京工业学院有一支学生足球队,据说在当时的北京高校中还是很厉害的。我忘记是因为什么关系,我们一帮同学与足球队的大学生们混得挺熟,还经常跑到他们宿舍里玩。有一年,八一足球队来到京工,与学生足球队进行友谊比赛。没想到,八一队完全不给学生面子,踢了一个十比零。连我们这帮小屁孩也觉得很没有面子。不过,人家毕竟是八一队,当时在国内也是非常厉害的球队。

京工院里的文娱活动也非常丰富。记得最牛的一次是梅兰芳舞台艺术四十周年的演出活动。父亲拿来一张票,让祖母去俱乐部看戏。看的是梅兰芳演的《宇宙锋》和《断桥》。京工也有自己的京剧团和话剧团,这些演出我也都看过。一到元旦,俱乐部还放通宵电影,不过是一部电影循环放映。第二天食堂还卖饺子。学校里的职工与家属多为南方人,不会包饺子,所以大家都拿着饭盒到食堂买饺子。那排队的人里三层、外三层,队伍转了好几个圈。我也排过这种队,要等一个多小时甚至两个小时才能买到饺子。今天已经想不起是什么味道了。但肯定没有我今天自己包的好吃。

公众号.jpg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181374.html

上一篇:历史唯物论本身就包括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下一篇:家与故乡
收藏 IP: 114.241.8.*| 热度|

2 王安良 吕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