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中医是如何诊病的(一)——望诊

已有 8152 次阅读 2011-8-10 23:38 |个人分类:中医研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黄帝内经, 望诊, 影象信息

    一、中医诊治疾病需要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中医诊病是通过医生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采集与疾病相关的信息资料,并运用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等理论,将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即四诊合参,找到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然后再针对病因病机确立治则治法,施以正确的治疗方法,或用针刺、或用灸法,或用药开方,或用推拿按摩,或用贴敷、薰洗、手术切除等外治法,或针药并用,或针灸并用,或综合治疗,总之,要审因论治,并根据不同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这个过程就是辨证论治。
    二、望诊的重要性
    中医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求医生能够及早并准确发现疾病的征兆和信息,这是最关键的。四诊当中,望诊尤为重要。
    《黄帝内经》中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素问·脉要精微论》)
    三、望诊的概念
    望诊,要求医生在诊断疾病时,首先要仔细观察病人的神态、气色、形态等,《中医诊断学》中分为望神(包括眼神)、望色(面部色泽及五色分布等)、望面部五官、望舌象(舌形、颜色、舌苔)等。因此,望诊是中医运用视觉,对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诊断疾病的方法。
     四、望诊的原理
     人体外部形态和五脏六腑密切相关,如果内在的脏腑功能活动发生变化,必然会反映到人体外部的神、色、形、态等各个方面。五脏六腑和体表由十二经脉贯通在一起,又分别和全身的筋、骨、皮、肉、脉(五体)相配: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心主血脉,肾主骨。五官也与五脏相关:鼻为肺之窍,目为肝之窍,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窍,耳为肾之窍。因此,观察体表和五官形态功能的变化征象,便可以推断内脏的变化情况。同时,还可反映全身精气的盈亏。精、气、神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头部和眼睛,并反映于全身形态、语言气息、面部色泽乃至脉象、舌象等方面。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征象;精亏、气虚、神耗,是疾病的表现和原因。因此,望诊不仅可诊察内脏病变,还可了解人体精、气、神的动态变化情况。
    因此,望诊的重点在望神、望面色和舌诊三个方面。在临床上,掌握望神、望色和望舌,并结合形态、头面五官、皮肤等望诊方法,可对脏腑病变的诊察提供有价值的诊断资料。
    五、关于中医望诊方面的现代研究思路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全身局部的一切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观察以了解疾病情况的诊察方法,要求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以自然光线为佳。
    有人说,中医看病都是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也没有一个量化标准。其实不然。比如,我发现一个年轻同事面色萎黄,之前我就跟她说过。她说:“啊,可能是遗传吧,我奶奶脸色就发黄,我爸也是。”我说:“那从你奶奶开始,就不正常了。”她不以为然。没过几天,院里开会,她与几个年轻人坐在一起,我回头看到她的面色与周围同事相比,明显泛黄,会后再一次告诉她:你面色萎黄,一定是血虚。见她还不太在意,就嘱咐她去查一下血常规,看一看红细胞计数与血色素的情况。果然,查出她已有轻度贫血。这回她重视了,又是汤药又是阿胶的开始补血。我帮她分析原因,结果问出是营养不良所导致的。她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还未婚,住单身宿舍不喜欢做饭,吃饭虽有规律但是每餐差不多都是糊弄一下而已,午餐有时在学校吃还算可以,早餐只吃点稀粥,晚餐就是对付。时间长了,营养失衡,入不敷出,就出现消瘦贫血的表现了。后来,我给她开汤药,主要开胃健脾,补益气血。不久,她就胖了一些,气色也好转,化验结果也正常了。现在,她正常准备做妈妈呢!
    有一个叫甘露的女士,32岁,来看病时颜面黄而虚浮,她说话都没有力气,但是却肥胖,体重超标。最明显的是,她手掌皮肤发黄,当时与我手的肤色相比,反差很大,感觉就像染了一层黄色,在场的人都很诧异,她自己以前也从来没有注意到。这又是血虚比较严重的,她不是营养不良来的,而是长期月经量多、失血过多而导致的。当把她的月经调治好了以后,她的贫血毛病、气色和肤色,还有体重,也都随之恢复正常。以后,她经常带亲朋好友来看病,她说:我也会望诊了,看手的颜色。
    有一个年轻的美容师,她发现自己的舌头有许多裂纹,很害怕。她是由于小时候患感冒,发烧严重,伤及胃阴。用沙参麦门冬汤治疗一段时间,她很惊喜,舌头上的裂纹变浅变小了,再后来,就合上了。
    不一一列举了。
    上述这些患者的情况都可以通过拍摄照片、分析影象信息来证明中医望诊方面的依据,可是限于工作时间,更主要的是拍摄条件(器材、光线等)不足而无法实现。如果能够记录同一拍摄条件拍下的治疗前后不同的照片,再做一些光谱分析什么的(我不懂了),让初学者看到真实的光谱分析和颜色对比度,这样,关于中医望诊方面的量化标准也会有希望实现了吧!
    六、期待
    这次北京之行义诊时,真希望有位摄影高手在场指导哦,呵呵!谁能去呢?陈辉老师、刘立老师可是近水楼台的,不知是否能够光临啊,很期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503-473967.html

上一篇:又是一年七夕夜
下一篇:关爱博友健康行活动时间安排(已更新)
收藏 IP: 119.51.238.*| 热度|

30 吕喆 施泽明 赵凤光 骆小红 杨正瓴 全嬿嬿 陈辉 武京治 杨永田 曾新林 丁甜 赵旭 李霞 孙永昌 卢湘岳 梁俊红 迟菲 唐常杰 张伟 吉宗祥 虞左俊 anonymity nm qianjiangyuemim niming007 FloatingRose CHAOGER XY guoshuangping chaogerhui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