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学术鸡汤”公式

已有 3709 次阅读 2019-1-30 16:18 |个人分类:科研杂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鸡汤”公式

吴超/20190130

现今的“鸡汤”营养太丰富了,啥都有。不管人生成功还是失败,是正面还是反面,都有“鸡汤”可服,以至于人们对鸡汤文章变得不感冒了。但个人觉得“鸡汤”毕竟是鸡汤,本质实实在在还是营养的,特别是对于在行动的人。

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我要说另一句话,“鸡汤”是熬给在行动的人。而本博文要说的是“学术鸡汤”,是指做科研的规律、方法、原则、点子、经验、教训等。

参加学术会议为了啥?其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同行做些什么,从中得到一些借鉴或启迪。之后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有所帮助。但如果自己没有在做什么,可能就很难察觉得出别人所做的啥经验是可以学习的。

阅读科技文献为了啥?其重要的目的之一也是了解同行做些什么,并从中得到一些借鉴或启迪。之后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有所帮助和提升自己工作的创新性。因此,带着问题寻找和阅读文献是最有效果的。但如果自己没有什么目的海览文献,可能花了很多时间也空空如也。

到现场参观人家的实地场景为了啥?其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同行怎么做工作,在什么场所用些什么仪器装备,并从中学习点什么或是感受点什么。之后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但如果自己没有计划做什么,看了也是白看。

研究生听老师指导为了啥?其重要的作用是从导师的指导性建议或经验中领会如何思考问题、做些什么、怎样才能做的更好等,之后能够事半功倍高效完成任务,能举一反三做好和做出更多的成果。但如果学生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想法和行动,导师可能说也白说。

更多的场景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实,在参加学术会议、阅读文献、参观现场、听导师指导等场合,即使已经品尝到了一些对自己很有用的“学术鸡汤”,而且当时也心潮澎湃,也很认同听到和看到的经验。但如果没有很快付诸行动,久而久之也就完全淡化和忘却了,所品尝的“学术鸡汤”也过了保质期和变质无味了。

多年来,个人的经验或是从带学生做科研的实践表明,只有在行动或快速行动的人,才会更加敏锐地去捕捉别人的经验和创意,才能将喝到的“学术鸡汤”用于实践,才不至于浪费所学到的东西。

对于时刻在行动的人,“学术鸡汤”是既是营养品也是催化剂。勤于行动又善于喝“学术鸡汤”的人,符合以下公式:“学术鸡汤”X 行动 = 成功

其实,上述鸡汤公式也表达了人的聪敏程度、工作效率、机会把握力等,也说明了人能够从优秀到卓越的原理。鸡汤公式可以使人成为导师最喜欢的学生、老板最喜欢的员工、领导最喜欢的下属,当然最后也可以使他们获得最大的自我实现。

说到这,还是用2018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唐娜的故事做个典型例子说明一下。唐娜的导师是莫柔,莫柔的另一位学生和科研助理是史蒂芬.威廉姆斯有一天好奇地向莫柔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光纤和放大器换个顺序会是什么结果。但问完问题后,威廉姆斯就回家了。由于威廉姆斯已经回家,莫柔就让实验室里在“加班”的女学生去做一下这个实验,这位女学生就是唐娜。结果做出来后,莫柔和唐娜作为指导者和实验者把这一结果发表在《光学通信》杂志上,该成果使他们获得了2018年度的诺奖。没有威廉姆斯和莫柔的“学术鸡汤”,没有莫柔和唐娜的行动,就没有这一诺奖的诞生。

其实,优秀的人为何更容易优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具有一种特质:知道如何吸收各种精华,并及时转化为个人的下一步行动。

很久没有写博文了。2019春节之前,熬碗“学术鸡汤”给网友们,祝大家新春更美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159929.html

上一篇:快来瞧瞧冬日里的醉美大学!(90张照片)
下一篇:STIPC of CSU的LOGO内涵诠释
收藏 IP: 113.246.49.*| 热度|

7 罗汉江 王从彦 张学文 梁洪泽 刘建兴 张红光 刘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