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美国大学披露中国农官撒谎

已有 4060 次阅读 2013-2-25 11:17 |个人分类:环保呐喊|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转基因, 农药用量, 抗虫棉, 农官撒谎

我顶 字号:
 
从生态学的常识来看,物种最基本的权力是生存,是繁衍后代。当人为改变食物链,试图通过有毒食物饿死所谓的害虫时,其结果就是逼迫害虫进化,害虫反扑起来将变本加厉,使用更多的农药将消灭人类自己(农药引起的直接污染污染,Bt毒蛋白造成身体健康下降,除草剂造成人类生殖障碍);或一个害虫被暂时控制了,其它害虫继续危害,人类转多少基因才能够实现其目的呢?从北京近两个月接连发生的严重雾霾来看,人类是战胜不了天这个自然规律的。转基因这个技术是严重违背自然规律的,其结果肯定是人类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转基因表现出来的越来越明显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充分证明,人类利用这个办法控制虫草害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赤裸表现。在生态学家眼里,采取生态平衡和适当干预办法,一滴农药不用照样可以农田控制害虫危害,且不会反弹。这样的技术在分子生物学家眼里是永远看不到的,因为他们离开了电子显微镜就看不到真实度生命世界了。宏观出现的生态问题用微观的办法来解决,其科学逻辑性本身就存在问题。
 
美国大学披露中国农官撒谎。
本文同时发至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纪委、监察部。
直言了,2013-02-22 | 2013-2-25 8:34:01。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83347780_h.html

2010年,《自然》杂志发文,介绍了中国官方学者吴孔明团队的跟踪调查报告,说明转基因棉花商业化种植给中国农业带来了新的虫害、给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了危害和损失,该文连接如下:

News: GM crop use makes minor pests major problem。13 May 2010。
连接:http://www.nature.com/news/2010/100513/full/news.2010.242.html。

该文说:吴孔明团队调查报告指出,转基因棉花长期规模种植使棉田害虫增加了12倍,若不控制,可使棉花收成减少50%;因此,棉农不得不增加农药使用(即转基因作物非但没减少、反而增加了农药用量)。如此结果,本来是“小问题”的害虫事情、变成了“大问题”。

然而,2012年06月,中国主要官方媒体转发了中国农业部否定该调查报告的声明,说:转基因棉花长期种植的环境影响调查显示,棉花田中的益虫增多,周围其他农田也会受益,整个农田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云云。

可是!!大约半年后的当今,即2013年02月19日,美国亚里桑纳大学新闻公告说(原文附后):转基因棉花商业化种植在中国造成了新的规模虫害、大幅度增加了农药用量,两者都给生态安全带来了足够严重的危害。就此转基因商业化种植使“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吴孔明团队获得大约295万元人民币资助、调查研究如何应对。美国亚里桑纳大学新闻公告说,他们已经和吴孔明团队建立了“伙伴”关系,争取攻克那个目前尚无应对手段的难题。该公告说到解决难题的答案,主要是:[1]“避难所”措施应该有所帮助;[2] 用转基因手段增加新的杀虫剂成分。

美国亚里桑纳大学的新闻公告说明:2012年,中国主要官方媒体转发的中国农业部的声明,是对全国民众社会搞了撒谎,即真相是:转基因棉花商业种植确实给中国带来了足够严重的生态危害;中国方面无法管理应对,不得不向转基因种子发源发祥地美国方面作“伙伴”关系求助。

注:在此之前,美国官方电文说明,在中美农业工作会议上,就在中国方面鼓吹转基因棉花业绩的时候,美国方面把他们观测到的转基因作物规模种植造成生态危害的情况、委婉地通知了中国方面。

在美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造成严重生态危害,已经有官方再次确认。在美国,造成生态危害是违法行为、是有法律责任的;该调查还在进行中,谁该承担责任和怎么承担责任,也在调查中。

在中国,同样,也有法规规定,造成生态危害(包括对国土和人口的危害)是违法行为和有法律责任的。转基因棉花种植已经给中国生态造成了足够严重的危害,谁来调查谁该承担法律责任?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大学新闻公告说明,显然,中国农业官员对中国民众社会搞了故意撒谎欺骗,就此官方人员为商业利益而明知故犯的违法行为,中国纪法主管部门做不做调查?做不做处理?中国某些高官以转基因棉花商业化而吹嘘自己的“政绩”,如此,他们对造成足够严重的生态危害的行为是否承担法律责任、如何承担?


当然,美国大学新闻公告还披露了一个真相:中国转基因棉花种植没遵循“避难所”规范要求。

早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开始之际,美国官方就公布了法规规范,说明:BT类转基因作物的转基因成分是毒素农药,因此,为防毒防害,相关种植者必须实行“避难所”和隔离带的法定措施,即:相关转基因作物种植农田必须拿出一定比例(通常为20%)来种植天然有机的同类作物,必须与天然有机等其它区域彼此隔离开来(隔离带宽度通常为500米)。

若中国方面的转基因棉花种植符合“避难所”防毒防害规范措施,那么,那美国大学也没必要给中国方面提出采用“避难所”措施的建议。就是说,在中国,转基因棉花商业化不但已经给农田本身带来了新的虫害,而且,还可能已经通过基因漂移等方式而对更广阔面积和水系造成了生态污染。

至于美国大学建议提出的再添加新的杀虫剂转基因成分,那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不过是再培育新的虫害和再增加农药用量而已:自然平衡和天然力量总是胜过人工力量;天必胜人,违背自然规律的化工农业必将彻底失败。必须说明的是,该美国大学新闻公告只说明了BT类转基因成分的危害,还没提及HT类转基因成分的危害、而该危害已经有美国官方的再次确认。


参考阅读:

[1] 农官吴孔明有几张脸?2012-06-19 18:03:54。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77028544_h.html  。

[2] 美国官方确认转基因作物造成污染。2013-2-23 13:36。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83328971_h.html


参考附件:美国大学相关新闻公告原文(摘录)。
该新闻公告说:转基因棉花商业化种植,造成农药用量增加和给中国带来了新的虫害;为此,中国官方学者吴孔明获得295万人民币、调查研究如何应对;该美国大学与吴某团队建立了“伙伴”关系而进入项目。那说明,半年前,中国农业部门官员对中国民众社会搞了撒谎欺骗。

 

UA Entomologists Partner with China to Thwart Bollworm Resistance to Bt Cotton。
By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s, February 19, 2013。
连接:http://uanews.org/story/ua-entomologists-partner-with-china-to-thwart-bollworm-resistance-to-bt-cott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entomologists are joining forces with scientist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globe to protect cotton in China from potentially devastating insect pests.
Xianchun L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ntomology in the UA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s, and Bruce Tabashnik,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entomology, both members of the UA BIO5 Institute, are partnering with Chinese scientists to combat insect resistance to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otton plants.
Li, Tabashnik and Kongming Wu, a top researcher with the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Beijing, have obtained a grant from China’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2.95 million Chinese yuan – equivalent to $475,000 U.S. dollars – to study resistance in pink bollworm in China and to develop strategies against it.(摘录完)。

照片:美国大学成员和中国官方学者吴孔明(中),商讨如何应对转基因棉花商业化种植所带来的新虫害等足够严重的生态污染及生态破坏问题。(来源:美国亚利桑纳大学新闻公告,2013-02-19)。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664912.html

上一篇:当年创造辉煌的农田水利设施惨遭废弃
下一篇:国外超市限中国人购买奶粉让谁蒙羞
收藏 IP: 210.73.6.*| 热度|

2 陈楷翰 zhanghuatian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