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高明
驱车在山东的农田里穿行,看到公路两旁废弃的水利设施,十分心痛。
那些设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是由当年的公社社员利用冬闲义务修建的。像笔者这样的年龄没有参加过水库或扬水站工程的修建,但村里很多年轻力壮的社会都参加过那样的劳动。他们自带干粮,常年奋斗在工地上,有些社会为修建公社里的水库,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了水,当年的粮食产量已经完全能够自我满足,当年化肥的消耗量连今天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农田基本没有环境污染。那些遍布中国乡村的水利设施,尤其水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分田单干后,那些水利设施再也没有人维护。维护了也没有用,因为,农民的土地被分得七零八落,水从谁家的地头也不容易通过。水渠不能用了,农民就各自想办法,打深井,各自为战,井的深度越来越深。在某种程度上,地下水是不可再生资源,因为没有有效补充,地面下沉,于是华北平原出现了地下大漏斗。
水库也被承包给个人去养鱼,大量的饵料投放在水库中,出现了明显的富营养化,也不适合灌溉了。
一方面地面水不能有效利用,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另一方面大量开采地下水,且地下水因工农业活动出现严重污染,中国未来粮食生产的潜力在哪里呢?
农民将废弃的扬水站和水渠中的石料偷回家建房子。强烈建议有关部门将这些上世纪的重要水利设施作为国家文物保护起来,待条件合适时再行修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