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做科研钓大鱼:学习老人与海 精选

已有 14005 次阅读 2011-12-29 17:15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老人与海, 钓大鱼

做科研是个艰苦的活,特别有点象钓鱼。明知道满池塘的鱼,可是有的人钓得多而大,有的人可能空手而归,差别很大。有些人享受钓鱼的过程,有的人心急火燎,受不了这个节奏。几家欢喜几家愁,欢乐的人都相同,不欢乐的人都不一样。看过老人与海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故事梗概(从百度百科上摘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这个故事对我有很大的启发,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更加佩服海明威的高明,表面上,他赞扬了英雄主义,实际上还告诉我们一个方法,那就是做大课题的方法,学习那个钓大鱼的老人。
 
一、虽然长时间没有捕到鱼,可是还继续捕鱼。在一般人看来,在一片海域连续多天没有捕到像样的鱼,就应该放弃,转移到另外一个海域。好比做科研,做一个题目好几年没有好东西,就应该换个题目做做,尤其是到一片到处都是渔船的海域,以保证自己的生存。可是老人没有这么做,他凭他的感觉能知道有条鱼,而且是大鱼,他一定能够碰上。我们在做科研的时候,耐心似乎不太够,一个题目别说做两年,有时候做一年,如果没有本质的进展就可能要放弃。这个不是做大课题的方式。如果这个领域有本质的问题需要解决,就是所谓的大鱼,那就需要坚持。在满是渔船的海域,剩下的不会是大鱼,大鱼不是已经被捕捞,就是已经吓跑了。坚持就是胜利。
 
二、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拦瓷器活。如果连小鱼都不会钓,那钓大鱼就很危险。大鱼已经大到不能一下子甩上岸,只能跟大鱼慢慢耗着,但是又不是纯粹的跟着,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努力,让那条大鱼精力被消耗,也就是科研大课题被慢慢缠住,直到大鱼被耗尽了精力只能投降。做大课题也是一样的,对于大多数大课题,都不会是一两个小想法就搞定了,往往需要建立一个系统,一整套方法,不断地解决外围问题,最终才能解决。就好比平津战役,没有外围战役的顺利,就没有最后的谈判成功。问题的解决需要条件,做大课题就需要学会看到那些条件,并且不断地解决好那些条件。这对我们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提出了空前的挑战。没有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不能看到外围的条件有哪些,没有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能有效的使那些外围条件得到解决。没有这些基础,看到了大鱼,也只能躲开。
 
三、不能只瞄准大鱼去,大鱼可遇而不可求。老人并不是只想钓那条大鱼,他深知钓大鱼的危害,弄不好小命不保,但是碰上了就不能害怕。我们平时做科研可以钓些小鱼,但是内心深处就要有钓到大鱼的心理准备和技能训练。假如我们从来就不希望自己钓上大鱼,那真的遇到大鱼,而我们的欲望又让我们冲上去,那最后的结局可能就很惨。老人钓了一辈子鱼,我相信也就钓这么大的鱼一次。当然,一次已经足矣。老人在平时的钓鱼中不断地了解大鱼的习性,不断的提高钓鱼的经验,才能在遇到大鱼的时候从容的行动。如果我们都在人工养殖的小鱼塘中钓鱼,突然到大海上钓大鱼,风险极高,基本上有来无回。
 
四、钓到大鱼本身比吃到这条鱼更有意义。钓到鱼我们都很高兴,可是老人最后还需要跟很多鲨鱼斗争。这在社会中也一样,一旦有了一个成果,很多人都要上来争抢,最后跟老人一样只剩下头尾和骨头,我们在为老人惋惜之余,老人的精神却得到了升华。我们为他的精神而感动。科研大鱼也一样,钓上来后,我们是否是那个真正的收益者已经不重要,因为人的一生就是要不断地挑战自我,挑战成功的最大奖赏并不是奖杯和奖金,而是成功后的自我感受。
 
五、既然来钓鱼,那就心里只想着钓鱼。老人别的生活手段没有,他只会钓鱼,因此钓鱼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养家糊口仅仅是个借口。我相信即便没有养家的要求,他照样也要天天钓鱼。做科研也应该如此,表面看,它是我们的养家的手段,但是我们从中收获的却是整个生活,它给我们的远远不是那点点用来吃饭的东西,而是过程中的心灵体验。既来之则安之,做了科研,就只想科研。
 
最近一个做了9年的基础研究课题有了起色,很高兴。联想到老人与海的故事,有此感慨。想做大题目,就好比钓大鱼,不断积累钓大鱼的手段,用平常心去碰大鱼,把钓鱼当做自己的乐趣,这样或许运气真的就能够垂青我们,让我们能够无悔于做一个科研人
 
PS. 经博学的博友提醒,张五常老先生也写过类似的文章,并且有一本书就是:学术上的老人与海。本人真的没看过。刚才看了,写的不太相同,不担心抄袭。可以参考看看张的书。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UC200010004.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523368.html

上一篇:科研:另辟蹊径,海阔天空
下一篇:科研:穷追猛打,更上一层楼
收藏 IP: 159.226.21.*| 热度|

38 迟菲 张玉秀 喻海良 王涛 肖知国 吴吉良 唐常杰 赵凤光 刘凡丰 吴锦宇 霍非舟 杨晓慧 邵明飞 李常刚 谢鑫 郭向云 李晓龙 吕新华 曹聪 崔全顺 曾凤伟 徐兴华 王伟 段庆伟 何应林 孙学军 季翼鹏 liguoshuai zzjtcm neilchau luxiaobing12 wiw crossludo aichengzhang liangfeng mbb adinaliu sea8sun

发表评论 评论 (6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