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科研工作都会走过相同的路,那就是跟着老师做科研,然后尝试自己做。当真正独立做自己的科研的时候,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走哪条路?一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沿着自己学过的路走下去,一种是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一条新的路。前者看起来没有什么风险,一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还可能有导师或者同行的支持。我看到绝大多数的科研人走的都是这条路,很少有人走后一条路。在中国的今天,我们似乎要特别强调这一点:换条自己的路,也许更加海阔天空。
一、老师的路往往是旧路。一般跟着老师做课题,可能老师都已经做了几年了,世界上可能做了更多年。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很少有课题能够经得住这么多年的折腾,大多数情况下,不超过10年就已经油尽灯枯了。好比一个矿,被诸多前辈们挖掘很多了,剩下的可能都是难啃的骨头。当然,也有少量课题,一两代人都解决不了,面对这样的课题,有勇气接下前辈的旗帜走下去也需要相当的勇气和胆识。但是大多数课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尤其是做应用基础研究,如果领域内产品已经满天飞,那就说明这条路也该到头了。虽然还可以苟延残喘几年,但是毕竟已近黄昏,还是不要继续了。
二、老路上太多的大山会挡路。一个领域之所以成为一个领域,就是因为有很多人已经在这里面开拓了自己的地盘,我们俗称插上了自己的红旗,后来者需要面对这些前辈拜山,看似很热闹,但是留给后来者的空间很小。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对前辈的尊重,这些尊重或多或少都会对后来者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不管突破前辈们走过的某些不通的路,让自己丧失一些可能的机会。不管是资源,还是掌声,大多数都只会给先行者,后来者往往是当了看客或者票友。
三、走老路容易让我们陷入惯性思维。一般老的课题都有很多文献需要阅读,自然就有很多理论或者方法需要去了解,去消化,等我们好容易把这些文献读完才发现,留给自己的路几乎没有,能考虑的都被人考虑了。我们可能会不断的尝试各种现有方法的改进和组合,但是这些改进可能仅仅是增加了一点点效果,而不是本质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陷入了惯性思维,被别人的思想牵着鼻子走。比如,我学习小波分析,从93年就开始了,中间经历了好几个热闹的阶段。每次都是先学习了几篇引领潮流的文章,还没等到自己发挥效用,这波就过去了。每次都是跟热潮擦肩而过。这种情况持续了大约十年。这十年最大的教训就是跟着别人跑真的很累,最讨厌的是没有成就感。有时候甚至很恼火,为什么自己不能走新的路,为什么在老的路上领先不了。其实后来我才意识到,这就是陷入了惯性思维,走进了别人的思想而不能自拔。
四、新路到处都是,可能比已有的课题还要多得多。我相信,只要人类还继续存在,科研的课题永远都有新的领域出现,绝对不会出现有一天人类发现没有课题可做了,科研人都失业了,大家都只能去教书育人。事实上,尽管过去两三百年,人类的知识突飞猛进,但是对自然,对人类自己的认识其实还很肤浅,远远没有达到很深入的地步。那就意味着不管今天很多课题多么时髦华丽,终究只不过是人类前进道路上的小小插曲,甚至很多课题最终被证明是人类可笑的游戏。如果同意这个观点,那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新的课题就充满了整个空间,天天围着我们转,而我们却视而不见,还哀叹没有课题可做。中国的今天,处于国家发展的转型期,其中可做的课题到处都是,完全不必要去跟别人抢饭吃。
五、新路才是真的出路。我们做科研,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有体面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给自己一个安慰,觉得自己没有白活一生。如果要达到这些目标,走新路似乎是唯一出路。新路上没有那么多先驱,没有那么多障碍,没有那么多的标杆需要学习,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没有那么多的干扰。在很多情况下,很可能获得爆发的机会。如果要谈挣钱养家糊口,这条路也是一条正确的路线。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了某省的气象局的朋友,他们提出了一些需求,那些需求大多数跟我的科研背景没有关联,但是其中有个需求我觉得有很好的社会意义,而且也判断这个技术一旦做成,也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当时也没有任何人在做这件事,完全空白,世界上也是空白。于是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我就带着几个人一起做起来了,还找了个投资。当然,技术开发,尤其是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在没有参考的情况下,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走了很多弯路。两年多过去了,技术终于成熟,可以量产上市了。预计明年将能够盈利。这个例子还有个很有趣的启发,那就是当大家都在忙乎高端奢侈消费技术的时候,社会性的,公益性的,廉价的技术往往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很多的机会。在没有影响其他课题的情况下,也算是从外行一直做出了产品。
六、走新的路还能够证明我们是否真的学会了科研。做科学研究绝对不是读读论文,写写程序,做做实验,写写报告那么简单,有一整套的方法需要建立,那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到发现问题的闭环。如果我们想知道我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些方法,走新的路是最好的检验。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探讨过优秀的博士毕业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个人认为,真正优秀的博士毕业生就是真正掌握了科研方法的那些人,是能够从零开始的。很拘谨的沿着老师的路走下去的人,如果不是信心不足,也可能就是因为自己还没有真正进入科研的殿堂。如果没有掌握科研的套路,从事科研工作就是个吃苦不讨好的生活,感觉自然不会好。我希望我的每一个学生走出这个地方,都能够开辟属于自己的领域。但是很遗憾,很少有学生能够这么做。好多毕业生毕业10年了,还只能做博士课题,继续发点小文章,这不是优秀的学生。
做科研真正的乐趣就是发现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出了对社会有价值的技术产品,开发了人类的心智,提高了生活的质量,想做到这些,就不能一味的沿着老路走。华罗庚强调,做科研要学会进攻,更要学会退却。我想这不是真正的退却,实际上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另辟蹊径,也许就能够真正的海阔天空,创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522821.html
上一篇:
科研生活:向CPU学习下一篇:
做科研钓大鱼:学习老人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