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sb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hsbj

博文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体外快速扩增系统-REP

已有 1592 次阅读 2023-7-17 08:29 |个人分类:肿瘤治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s)是目前肿瘤的T细胞治疗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TILs的体外扩增的传统方法往往效率很低,难以达到治疗级别的细胞数量,和保持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高杀伤活性。

T细胞的体外快速扩增方法(rapid expansion protocol,REP)是一种目前许多细胞治疗中心采用的,用于扩增和激活T细胞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体外培养和刺激,使T细胞快速增殖并达到高度激活的状态。REP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增大量的T细胞,为免疫治疗提供高效的T细胞来源。

通常REP方法分为两步:前REP(pre-rapid expansion protocol,pre-REP)和REP。pre-REP是一种细胞培养起始阶段,用于调控T细胞激活和分化的方法。pre-REP阶段和REP(rapid expansion protocol)阶段可以使用不同的刺激性细胞因子和通路抑制剂的组合。

pre-REP阶段的特点包括:采用一组特定的细胞因子,控制T细胞的激活和分化。这些细胞因子可以是促进T细胞增殖和存活,也可以具有控制T细胞活化的功能,保持T细胞的干细胞样性质。pre-REP阶段的目的是在REP阶段之前,预先调控T细胞的状态,来影响其在REP阶段的扩增和保持T细胞特定亚群的分化能力。pre-REP阶段的具体细胞因子和抑制剂组合可以根据研究或治疗的目的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维持特定的T细胞亚群和临床治疗的需求。总的来说,pre-REP方法通过调控和优化T细胞的激活和分化过程,为后续的REP阶段提供了一种更加精确和可控的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扩增和分化效果。

   REP阶段主要是用于扩增和激活T细胞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体外培养和刺激,使T细胞快速增殖并达到高度激活的状态。REP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增大量的T细胞,为免疫治疗提供高效的T细胞来源。REP方法在肿瘤免疫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它主要用于生产具有抗肿瘤活性的T细胞,如:TIL、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和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CTLs)等。这些T细胞可以靶向肿瘤细胞,通过释放细胞毒素和激活免疫系统来杀死肿瘤细胞,从而实现抗肿瘤的治疗效果。REP方法因其高效和可重复性的优势,成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

  在REP(rapid expansion protocol)阶段,通常采用饲养细胞来支持T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常见的饲养细胞包括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或人的经改造的细胞系。在REP过程中,饲养细胞提供了适当的细胞因子和信号分子,以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同时还为T细胞提供了所需的养分和环境。加入饲养细胞的比例可以根据具体实验或临床需求进行调整。一般来说,较高的饲养细胞比例可以促进大规模的T细胞扩增,但也可能增加细胞因子浓度和基质环境效应的影响。因此,在选择饲养细胞比例时,需要根据目标扩增的细胞数量、实验条件和研究目的进行优化,以获得最佳的扩增效果。

REP使用的饲养细胞,通常是经过放射性照射的过的细胞。照射饲养细胞的目的是导致细胞DNA的致死性损伤,从而阻止它们继续增殖,并降低可能引起某些不必要免疫反应的风险。经过2-3周的培养,照射的大部分饲养细胞可以分保持细胞完整结构,并能够持续提供所需的细胞因子和环境信号,继续支持T细胞的扩增和活化,在REP过程中不会引起竞争性细胞增殖。然而,经过T细胞的多次分裂和长时间培养扩增后,可能会出现一些T细胞或添加细胞的变化和功能下降。因此,在添加饲养细胞和REP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并在实验中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和鉴定,以确保饲养细胞和T细胞的完整性和功能性的维持。

在REP(rapid expansion protocol)阶段结束后,饲养细胞需要清除以获得纯化的扩增T细胞。清除饲养细胞,或纯化收集T细胞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实验或临床需求而有所不同。比如,梯度离心,磁性免疫分离柱系统,或磁珠分离方法等。

image.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2154-1395624.html

上一篇:表观遗传生物钟和Dunedin PACE
下一篇:机械方法分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
收藏 IP: 113.70.44.*| 热度|

1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