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谁在领跑中国物理、天文和地球行星科学领域“高被引学者“? 精选

已有 17090 次阅读 2016-2-24 15:02 |个人分类:智库数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家, background, 微软雅黑, white, 大众

本月《物理评论快报》上刊登了关于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并且首次观测到了双黑洞的碰撞与并合的研究成果。这个重大发现将大众的视野集中集中到了并不太热门的天文物理、地球行星等学科领域,以及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科学合作组织的各国成员身上。人们不禁好奇,中国有哪些顶尖学者从事着与物理天文、地球行星等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两大数据公司分别推出了针对中国不同学科领域的“高被引学者”名单。一个是汤森路透公司每年根据21个ESI学科领域内的高被引论文,发布全球科学家“引文桂冠奖”榜单。2015年近3000多位来自全球的“高被引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简称HCR)上榜,其中167人次的中国的科研人员榜上有名。另外一个是,爱思唯尔公司发布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该榜单分42个学科类别,每个学科类别中有高被引学者的姓名、目前工作单位和学术领域三项信息。2015年选取出1744名中国高被引学者。

进一步结合两大“高被引学者”榜单来看中国的物理天文、地球行星等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汤森路透提名了5位物理学、10位地球科学,世界领军级别的学者,名单如表1所示。同时,爱思维尔提名了116位物理与天文学领域、71位地球和行星科学领域的国内顶尖学者,如表2所示。

表1和表2榜单不分先后排序。由于中文人名特性和数据信息问题,榜单学者姓名信息由人工整理所得;另因在中国高校工作的外国学者姓名无法精确匹配,保留原数据的英文名称,如有错漏,敬请指正。

表1:2015年汤森路透——中国物理和地球科学学科“高被引科学家”

序号

中文姓名

学科

机构名称

1

邓富国

物理

北京师范大学

2

陈根富

物理

中国科学院

3

雒建林

物理

中国科学院

4

王楠林

物理

北京大学

5

戴希

物理

中国科学院

6

刘敦一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7

吴福元

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院

8

赵国春

地球科学

香港大学

9

M Santosh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

10

孙敏

地球科学

香港大学

11

李三忠

地球科学

中国海洋大学

12

高山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

13

肖文交

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院

14

郑永飞

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

吴元保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表2: 2015年爱思唯尔——中国物理和地球科学学科“高被引科学家”

序号

中文姓名

学科

机构名称

1

蔡荣根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2

蔡阳健

物理学和天文学

苏州大学

3

曹俊杰

物理学和天文学

河南师范大学

4

陈峰

物理学和天文学

山东大学

5

陈红胜

物理学和天文学

浙江大学

6

陈焕阳

物理学和天文学

苏州大学

7

陈列文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上海交通大学

8

陈十一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大学

9

陈仙辉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

仇旻

物理学和天文学

浙江大学

11

崔一平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东南大学

12

戴朝卿

物理学和天文学

浙江农林大学

13

戴道锌

物理学和天文学

浙江大学

14

邓富国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师范大学

15

丁洪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16

董蜀湘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大学

17

段文晖

物理学和天文学

清华大学

18

范恩贵

物理学和天文学

复旦大学

19

范洪义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

方忠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21

高鸿钧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22

高以天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3

郭照立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华中科技大学

24

郭宗宽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25

韩占文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26

何赛灵

物理学和天文学

浙江大学

27

何小刚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上海交通大学

28

胡钧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29

黄富强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大学

30

季向东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上海交通大学

31

贾春林

物理学和天文学

西安交通大学

32

贾春生

物理学和天文学

西南石油大学

33

蒋青权

物理学和天文学

西华师范大学

34

解思深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35

靳常青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36

郎建平

物理学和天文学

苏州大学

37

李家兴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38

李立峰

物理学和天文学

清华大学

39

李淼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山大学

40

李树深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41

梁文杰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42

廖良生

物理学和天文学

苏州大学

43

赁敦敏

物理学和天文学

四川师范大学

44

刘俊明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南京大学

45

刘鸣华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46

刘雪明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47

刘正猷

物理学和天文学

武汉大学

48

龙桂鲁

物理学和天文学

清华大学

49

楼森岳

物理学和天文学

宁波大学

50

卢新培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华中科技大学

51

陆培祥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华中科技大学

52

骆顺龙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53

吕彦飞

物理学和天文学

云南大学

54

马琰铭

物理学和天文学

吉林大学

55

孟胜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56

欧阳颀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大学

57

潘峰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大学

58

潘建伟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9

彭练矛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大学

60

钱国栋

物理学和天文学

浙江大学

61

秦伟平

物理学和天文学

吉林大学

62

邱建荣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华南理工大学

63

饶云江

物理学和天文学

电子科技大学

64

任治安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65

邵长路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东北师范大学

66

师文生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67

时东陆

物理学和天文学

同济大学

68

孙道峰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69

孙阳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70

唐晓艳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上海交通大学

71

唐新桂

物理学和天文学

广东工业大学

72

陶绪堂

物理学和天文学

山东大学

73

童利民

物理学和天文学

浙江大学

74

王恩哥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大学

75

王广厚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南京大学

76

王金兰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东南大学

77

王前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大学

78

王文旭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师范大学

79

王新年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华中师范大学

80

王兴元

物理学和天文学

大连理工大学

81

韦浩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理工大学

82

闻海虎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南京大学

83

吴兴龙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南京大学

84

吴颖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华中科技大学

85

吴自玉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86

向红军

物理学和天文学

复旦大学

87

邢志忠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88

徐红星

物理学和天文学

武汉大学

89

闫振亚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90

杨国伟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山大学

91

杨金龙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92

杨绍光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南京大学

93

叶志镇

物理学和天文学

浙江大学

94

游建强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95

俞大鹏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大学

96

郁伯铭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华中科技大学

97

张保平

物理学和天文学

厦门大学

98

张东辉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99

张怀金

物理学和天文学

山东大学

100

张家骅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101

张建民

物理学和天文学

陕西师范大学

102

张靖仪

物理学和天文学

广州大学

103

张远波

物理学和天文学

复旦大学

104

张跃钢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105

张振宇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6

赵纪军

物理学和天文学

大连理工大学

107

赵明文

物理学和天文学

山东大学

108

赵晓鹏

物理学和天文学

西北工业大学

109

郑仕标

物理学和天文学

福州大学

110

钟伟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南京大学

111

周涛

物理学和天文学

电子科技大学

112

朱诗亮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南京大学

113

资剑

物理学和天文学

复旦大学

114

邹炳锁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理工大学

115

邹旭波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16

祖小涛

物理学和天文学

电子科技大学

117

M.Santosh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18

安芷生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19

陈斌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大学

120

陈均远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21

代世峰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22

戴福初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23

戴子高

地球和行星科学

南京大学

124

蒂姆·柯斯基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25

丁仲礼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26

董海良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27

方小敏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28

高亮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29

高山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30

龚道溢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

131

郭正堂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32

韩宝福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大学

133

何宏平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34

何锐思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大学

135

侯增谦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136

蒋少涌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37

景益鹏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

138

李三忠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海洋大学

139

李曙光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40

李献华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41

李占清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

142

刘敦一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143

刘福来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144

刘纪远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45

刘树文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大学

146

刘勇胜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47

刘征宇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大学

148

毛景文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149

孟庆任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50

牛耀龄

地球和行星科学

兰州大学

151

沈正康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大学

152

孙继敏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53

孙卫东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54

唐春安

地球和行星科学

大连理工大学

155

万渝生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156

汪永进

地球和行星科学

南京师范大学

157

王力帆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58

王强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59

王岳军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山大学

160

吴福元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61

吴元保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62

肖文交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63

肖向明

地球和行星科学

复旦大学

164

谢树成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65

徐锡伟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震局

166

徐义刚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67

许天福

地球和行星科学

吉林大学

168

许文良

地球和行星科学

吉林大学

169

杨进辉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70

杨经绥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171

杨世伦

地球和行星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

172

杨崧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山大学

173

杨小虎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

174

姚檀栋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75

于清娟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大学

176

袁峰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77

翟明国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78

张宏飞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79

张宏福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80

张立飞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大学

181

张培震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震局

182

张泽明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183

郑永飞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84

周天军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85

朱弟成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86

朱日祥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187

朱永峰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大学

 

(Janet,里瑟琦智库咨询顾问,根据相关网站整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958322.html

上一篇:经合组织为何呼吁全球来重视学生学习的评估?
下一篇:中国神经科学学科数量突破带发展 ——四大国际排行榜上榜高校
收藏 IP: 101.229.202.*| 热度|

8 史晓雷 鲍得海 黄永义 邢志忠 武夷山 李毅伟 周天军 ghzhou567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