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规划参考】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背景、实施与作用 精选

已有 6191 次阅读 2023-3-19 22:29 |个人分类:规划参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我国高校分类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教育面临着社会主义改造与重建,我们学习苏联模式推进全国的院系大调整,形成了按行业创办大学的高等教育格局,为我国高校分类发展打上了深深的学科专业特色烙印。1959年《中共中央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发布以来,在政府主导下,全国高校按层次分为重点高校与非重点高校;按行政隶属关系分为国家、中央部委和省以及地市三级,以及按学科门类划分的理、工、农等12种类型。这一时期各大学要着力于国家急需人才、技术的发展,初步具备了高等教育分类的特点。90年代开始,我国实施了对高等教育发展影响深远的“211”和“985”工程,入选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战略院校。2015年,我国开始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旨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一定意义上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就一直在政府的主导下推进落实分类发展思想,并在国家建设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侧重于高校的层次化分类。


在政策的发展上,1993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重要改革任务。这一时期,我国已经意识到增量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弊端,着手高等教育分类建设,为高校发展提供方向。2017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制定分类管理办法,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2018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标题的方式提出“分类推动高等学校提高办学水平”。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改进高等学校评价”作为一个要点来谈,明确“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尽管2015年出台的《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看上去是“重点建设”政策,但自始至终体现了强烈的分类管理思想,尤其体现在建设目标上,即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和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与此同时,第一轮遴选出的39所双一流高校和142所一流学科高校须严格遵循分类发展思想。通过对政策文件的追溯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论述内容具有多元性,各有侧重的凸显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分类支持等,但统一的主题是通过政策驱动,促进高校科学定位、分类发展。





二、我国高校分类发展的省域实践


分类管理思想与政策体系由中央向地方传导,使得以省域为代表的各地政府将分类管理一以贯之推进,通过分类发展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综合水平和实力。分类管理的前提是如何对高校进行科学分类,以下将对上海市、浙江省、吉林省三地高校分类的政策实践进行介绍。


2015年,上海市教委等5部门联合颁发《上海市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指出要将上海市68所普通高校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四种类型;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个类别。引导高校凝练办学特色,聚焦发展重点,避免过度分散资源、过多设置缺乏相互联系和支撑的学科专业,立足学校定位在各自领域追求一流。“学术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引领,可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学校以“综合性”“多科性”为主。“应用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应用研究与开发的人才为重点,可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学校以“多科性”“特色性”为主。“应用技术型”高校以培养专门知识和技术应用人才为主体,一般可授予专业研究生和学士学位,学校布局面向行业以“特色性”或“多科性”为主。“应用技能型”高校主要培养专科层次的操作性专业技能人才,学校面向行业、职业以“特色性”为主。


2016年,浙江省教育厅发文《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管理改革方法(试行)》,将省内109所本科高校按二维结构,根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分为研究为主型、教学研究型、教学为主型;根据学科门类、专业数量等分为多科性和综合性。全省本科高校分为六种类型。“研究为主型”是以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为主的高校;“教学研究型”是以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主的高校;“教学为主型”是以本科生培养为主的高校。


2017年,吉林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意见的通知》,将省内64所高校分为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四大类。在研究型高校方面,引导和鼓励学位授予层次覆盖学士、硕士和博士且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大的高校,重点培养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应用研究型方面,引导和鼓励具有研究生学位授予权且研究生培养比例较高的高校,重点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应用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应用型高校方面,引导和鼓励一批省属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重点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转化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主动服务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职业技能型高校方面,推进高职高专重点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多科性高职高专建设,实现与区域经济融合式发展。





三、上海市高校分类评价的统筹推进


在全国范围内,上海市率先启动高校分类指导和绩效评估。自2018年以来对上海市全部62所高校进行分类管理,已经构建形成了上海分类发展体系与各显所长的高校分类评价模式,主要从建立分类管理体系、完善分类评价指标、强化评价结果运用三个阶段开展高校分类评价工作。


1.建立分类管理体系。上海2015年出台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对高校分类管理的目标、依据做了明确规定。将全部62所普通高校进行分类管理。按照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承担科学研究类型等差异性,将高校划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四种类型,推动上海高校实现从“一列纵队”向“四列纵队”发展。根据“政府政策引导、高校自主选择、社会参与评估”的操作原则,完成分类。目前学术研究型高校有13所,应用研究型高校有10所,应用技术型高校有17所,应用技能型高校有22所。学校定位一旦确定,需保持相对的稳定性。2018年上海颁布了《上海市高等教育促进条例》,将高校分类管理评价工作法制化。为进一步落实规划和法规系列要求,2018年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高校分类管理评价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对高校分类管理评价进行了系统设计,特别是对分类评价结果的运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2.完善分类评价指标。自2016年,上海市教育督导部门启动高校分类评价的指标研制工作。市领导高度重视指标研制,要求专家对国内外高等教育评价指标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反复广泛征求高校意见、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建议,并多次将分类评价列为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主要议题。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应用技能型四套。指标设计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一是每个类型的指标体系是共性和个性的融合。共性体现在设置统一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级指标的名称、权重和内涵上。二是指标设计坚持中国特色与国际水平相统一。设立了办学方向指标,对党对高校全面领导落实情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考察,突出强调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成效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坚持国际化,围绕高校的基本职能设计指标,重视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考察。三是指标设计坚持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的衔接。分类评价是对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评价,每个类型三级指标大约有35个。很多三级指标自身又是一个评价体系,比如立德树人落实情况、毕业生满意度、社会培训情况等,均是委托相关单位开展的单项评价。同时还不断丰富评价维度,除了综合评价外,还开展增值评价、效益评价。四是指标设计坚持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结合。除了设置固定的共性指标外,还设置部分自选指标、自选权重,并加大办学特色指标权重,增加规定案例数。


3.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对62所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绩效进行整体评价,分为高校自评、集中评价、实地督导和随机核查四个环节,经数据测算和专家评价赋分,形成分类评价结果,并对高校集中反馈。针对62所高校提供了每校分析报告。每校分析报告中不仅有同类型学校间的横向对比分析,还有学校三年结果的历年对比分析;不仅有总体情况分析,还有单项指标分析;不仅有分析结论,还有改进建议。评价研究结果也已在政府层面得到了多方面的运用,通过研究制定与分类评价结果挂钩的具体操作方案,提高对高校办学质量评估的针对性和政策调控的精准性,逐步将分类评价结果作为政府经费投入、基建规划、招生计划、人事编制、学科评审等教育资源分配管理,以及高校党政负责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实现高校“类型不同、要求不同、评价不同、支持不同”。目前,已将分类评价结果在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水平建设试点学校遴选、内涵建设经费分配、市属高校党政负责干部考核、高校绩效工资分配动态调整等方面进行运用。





四、上海市高校分类评价的作用与意义


1.有利于推动高校的多样化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千校一面”的现象饱受诟病,而“千校一面”的背后是同质化办学倾向。从政策文件内容来讲,分类评价以促进高校特色发展为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破解高校“千校一面”、同质化办学的重要举措和政策工具。从实践层面来看,作为新的评价指挥棒,分类评价以高校类型分类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高校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对高校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活动,更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随着上海市高校分类评价的正式实施,各高校结合实际选择宫格定位,办学定位逐渐清晰,办学特色逐步显现,特色发展已成为高校的自觉行动。很多高校开始按照与过去对标、与同类型高校对标、与行业兄弟学校对标、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标,重新定义自己、寻找到自身方位、凝练出自身发展目标,并根据目标定位,制定了赶超计划。特别是通过评价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厚实底板。


2.有利于调动高校发展的积极性。分类评价对高校办学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规约和激励作用。一是可以帮助高校以评促建。由于评价工具更具针对性,其评价结果更能反映出不同类型高校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也更有利于发挥评价活动的发展性功能,特别是促进高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上海市高校分类评价在结果上引入了存量、增量、总量和均量等观测角度,多维度地展现高校发展成效,也为每一所高校量身定制撰写“一校一报告”,针对每一所高校分析总体表现,包括综合梯队情况、效益评价情况、与往年对比情况、与兄弟高校对比情况等,充分展示了高校的优势和短板。各高校以分类评价体系为引领,明确改进方向,最终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权责一致、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大学治理体系。二是激发高校竞争活力。在分类评价中,高校被划分为不同类型,评价活动更强调同类型高校间的可比性,由于竞争范围的相对缩小以及竞争条件的相对均等,分类评价能够进一步调动高校竞争的积极性,促进不同类型高校在各自类型体系中相互竞争。高校分类评价鼓励公平竞争,激发学校发展动力,提升办学水平。自从2018年第一次推出分类评价结果以来,很多学校都打破了以前的封闭思维,认清了形势、扩大了视野,在忧患意识、使命意识的同时,树立了必胜信心。


3.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是一项政府评价,评价工作通过意见征询,评价机构与高校沟通,不断优化指标体系、完善操作流程、丰富评价结果,同时加大数据核查力度,对填报数据进行“公示—调整—再次公示”,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公开、公正。分类评价打破了以一把尺子衡量所有高校的传统评价方法,坚持不同类型高校都可以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价值导向和激励政策,促进了高校公平竞争和特色发展,激发了学校发展动力,提高了高校办学水平。其评价结果也已经成为上海市调整优化高校资源配置、高校评先奖优、高校党政负责干部绩效考核和高校绩效工资分配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极大地调动了高校发展的积极性,促使高校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补短板提质量,以绩效导向不断增强高校优势,彰显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内部治理体系等方面的特色和亮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1381046.html

上一篇:【规划参考】400分进不了复试?国内考研的分数有多卷
下一篇:【高考专栏】低门槛转,专业自由真的要来了?
收藏 IP: 45.59.185.*| 热度|

4 黄永义 郁志勇 孙颉 李升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