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规划参考】姜萍爆火难入名校,破格录取也得讲规则

已有 493 次阅读 2024-6-30 20:51 |个人分类:规划参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近日,中专生姜萍,以其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中的优异表现——以93分的成绩获得全球第12名,成为首位入围该竞赛决赛的中专在读生,引发了广泛关注。姜萍的故事迅速登上热搜,引发了公众对教育制度和破格录取的热议。姜萍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部分原因在于公众对逆袭故事的喜爱。一个原本处境普通的中专生,通过个人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这样的故事激励人心。随后,多所高校发微博,向姜萍表示祝贺并欢迎报考。她的数学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姜萍的梦想是进入浙江大学,于是,舆论特别关注浙大能否破格录取姜萍。

1破格录取亦有据可依

即便舆论有对“大学破格录取姜萍”的美好期待,但在现实中,大学要破格录取一名学生,也有相应的规定和流程,大学必须依法依规并坚持专业判断,很少有被舆论左右的情况。因为本质上,大学破格录取一名学生,属于教育事务和专业事务。是否破格录取一名学生,取决于两点,一是这名学生是否足够优秀,达到破格录取的标准;二是是否符合有关破格录取的政策。姜萍之所以爆火,除了本身特别优秀,与其中专生身份也不无关联。中专生的身份与“进入数学竞赛决赛”,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但是,如果她不是中专生,而是重点高中的学生,舆论会这么关注,并呼吁大学破格录取她吗?

事实上,为避免刺激竞赛热,不让学生和家长功利对待竞赛,我国已经取消了奥赛竞赛高考加分和保送录取政策。目前,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才有保送资格。姜萍参加的竞赛是由企业组织的公益比赛,虽然也具有国际影响力,却不在国家认可的五大学科类竞赛之列。即便其在接下来的决赛中获得佳绩,依靠这一竞赛成绩,或许也很难获得大学破格录取或保送录取的资格。当然,这一竞赛已经充分展现了姜萍的数学天赋,如何让她以及类似“偏才”得到更好的培养,则是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2

中专生进入大学有多难?

据《江苏省2024年中职职教高考实施办法》,中职职教高考招生包括本科批次、专科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省教育考试院会公布省教育厅下达的年度招生计划,各高校不得在省教育厅公布的计划外招生。据《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江苏省2024年中职职教高考报名工作的通知》,中职职教高考实行“招生院校负责、省教育考试院监督”的录取体制,对符合招生条件、成绩达到省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并符合投档要求的考生,省教育考试院按院校招生计划数的100%,从高分到低分根据考生平行志愿投档。除了参加职教高考,中职校学生也可以选择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即普通高考。而想进入双一流、985高校,一般须参加普通高考,“即便是高校针对有特长、天赋的考生的‘强基计划’,高考成绩在录取中的权重也较大 ,但普通高考难度较大,中职校考生相比普通高中考生未必有优势”。

3破格录取和众生平等的矛盾

虽然也有媒体认为:如果能通过姜萍这个独特案例,撼动更多既有成规,让更多的专才获得更丰富的选择,才是人们更乐意看到的一幕。姜萍如果有更好的出路,这不仅是给天才的褒奖,也是给所有人的激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不拘一格”的机会。但是现实中“破格录取”实现难,在于涉及高考的公平性。职教高考、普通高考统称“高考”,高考是高利害、事关千家万户的大规模选拔考试,在顾及个体特殊性和确保大规模公平性上存在“两难”,高校存在一定的特殊类招生,如高校专项计划、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破格要考虑不同学科竞赛的质量、知名度、覆盖范围等,更重要的是要公平公正。国家层面已取消不少竞赛加分,严格规范保送生政策,原因就在于社会性竞赛等如与高利害的高考挂钩,可能产生其他因素介入的空间,影响公平性。

当然,姜萍最后去哪应该是她和高校的双向选择。高度的曝光度也意味着姜萍的日常生活将被更多人知晓和讨论,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个人隐私和权益的保护,避免过度消费和干扰别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即便姜萍未能通过破格渠道进入顶尖学府,选择普通本科院校,夯实数学基础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640.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1440405.html

上一篇:【智库数据】国内高校近四年自然指数变化情况
下一篇:【规划参考】庸医之害甚于无医,医学教育需减招?
收藏 IP: 120.204.18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5: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