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罗非

博文

创新性与丛林:古代中国的大学制度——禅的行囊(之三十五)

已有 2076 次阅读 2017-12-20 11:42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教育, 管理, 创新性, 学派, 继承人

导读: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话的原型其实是,铁打的丛林,流水的僧。在中国文化鼎盛时期,禅宗弟子的集结地,或者说大学,叫做丛林。表明里面孕育着的是一大批将要成材的禅宗祖师。禅宗鼎盛时,这些丛林又叫做十方丛林,以示这是为天下学子准备的大学,而不是仅仅为哪个校长的徒子徒孙们准备的栖身地。

   禅宗丛林的校长称作住持,里面设有各种各样的职司,负责教务、总务、行政、后勤、外联、财务等等职责。这些负责人,也都是在禅宗修炼有成的高僧,相当于由卓有成就的教授们担任。当时丛林的住持一定会选一代祖师,相当于现在的学科领袖级大院士来担任。如果一位住持过世或者年事已高,就会另外选一位祖师来继任,而不会让他自己的学生来接替。那种由徒子徒孙继任的庙宇被称作子孙庙,以示它的学术水准远不及禅宗丛林。由于这种制度,十方丛林才成为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脊梁。

   那时修学有大成就的青年禅师,都不肯在自己老师住持的丛林中继任住持,觉得那是丢脸的,仿佛自己的学问没有超过老师,所以必须托庇于老师的地盘。例如,住在沩山的灵祐禅师,他的衣钵就由后来移居仰山的慧寂通智禅师继承。他们共同创立了沩仰宗,但主持的却是不同的丛林。所以有句话说,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就是说,学生的学术见地如果没有超越老师之处,如果由他来继承老师的学派,那么这个学派将来就会越来越式微。只有由见地超过老师的弟子来继承学派的领袖,学派才会不断发扬光大。过去禅宗就有这样的气度和气魄,所以才代有人才出现,而且各领风骚。

   禅宗的这种风气,表明在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中国的学术是高度开放、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学子们继承的是学术的核心精神,至于其发扬则各领风骚,决不肯照抄照搬。在当时的禅师眼中,如果学生说的和老师一样,那就代表他其实没有学会老师的精神,所以只能照抄老师的话。真正领会了学术精神的人,一定会具有高度的创造性,说出自己完全不同,但能够体现同样的学术精神的话来。

   和这种风气相比,再反观今天的中国人,山寨为本,除了照抄别人,就是变相地、变着法子地照抄别人。有几样是彻头彻尾由自己提出来的创新性东西?我们就知道,现在的中国人真的不是中国人,因为他们缺乏中国文化的精神。文化,才是定义一个民族的核心。是时候重视从心理、文化与文明层面来定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了。现代人从遗传基因来定义民族,再提倡所谓的民族国家,其实就像他们所嘲笑的中国人崇拜祖宗牌位的做法一样,都是一种缺乏科学认识、缺乏文明的愚昧落后表现。


*********************


   一名上了年纪的比丘尼坐在洒满阳光的庭院里穿针认线。我穿过院子,走上前去向她打听方丈的所在。我拿出七年前来访时为僧人们拍的照片,她看了一眼,说这些和尚们都不在了,现在住持无相寺的是一位法号能文的僧人。能文也没在庙里,他到岳西县附近的法云寺主持法会去了,估计得下礼拜才回来。

   赶了七百多公里路,没想到扑了个空。我是带了一堆问题来的,本以为方丈可以为我解惑。禅虽然发源于中国北方,但如果不是慧可当初避难于南方,它很可能早已被北周武帝消灭。司空山就是禅宗逃离北方之后最初的落脚点,二祖可大师在此居留的时间却一直没有准确的记载。本地的文献里说他在北齐(550577)年间来此,这意味着他逃出邺城的时候,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还未开始。更晚些时候的史料则认为他在550年前后来到司空山,而在灭佛运动开始之前便已回到北方。两种说法都有疑点,因为如果不是因为北周武帝灭佛,慧可长途跋涉到大别山区来隐居就显得有点莫名其妙了。

   小巴已经开走了,除了在此过夜别无选择。比丘尼把我领到上次住过的一幢两层的建筑,打开一间客房,朝里面望了一眼,立刻又把门关上,继续向前走去。这座僧舍七年前就已经是一座需要修缮的老屋,现在更加破败了。最后,比丘尼决定让我住在方丈的房间里。整个寺院里只有他的床上配备了全套卧具——铺着床单的木板床,两床棉被,一只以谷壳为填充物的枕头。它们看上去很久没洗过了,但既然方丈能睡,我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呢?再说有地方睡就不错了。

   很显然,今天已经没什么事可做了。我重新捡起在家时的好习惯,睡了个午觉。这是过去一个星期以来的第一个午觉,感觉很是奢侈。小睡醒来,依然想不出起床能干什么,于是靠在枕头上开始写日记。刚写了几句,就听见比丘尼在外面敲门。我下床开了门,看见她拎着两只暖瓶站在门口。喝茶是个好主意。我把桌子上的东西清理到一边,拉出板凳请她坐下,然后开始沏茶。

   比丘尼是岳西县人,法号仁明,今年六十三岁,但看起来至少有七十三岁。我猜想她的一生一定相当坎坷。她从未结过婚,也没生过孩子。她一边说着,一边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就好像是在说她脑子有问题,没人愿意娶她。我习惯性地点着头,装作表示理解。但其实就算脑子有问题的人也能结婚生子吧。一定是有别的原因。到底是因为什么,她没说,我也没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9-1090643.html

上一篇:隐士、门客与高士:曾国藩的科技观——禅的行囊(之三十三)
下一篇:喝茶、天真与心理素质——禅的行囊(之三十六)
收藏 IP: 114.253.11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