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威尼斯的地球也是圆的

已有 5146 次阅读 2007-9-18 06:45 |个人分类:大地人文

威尼斯的地球也是圆的

2007.4.23于Bristol, UK

在威尼斯的跑马观花令我心生内疚,因为威尼斯实在是太美了。为了弥补这内疚感,我在威尼斯买了好几本关于威尼斯的历史和艺术的书籍,准备回家后好好研读。其中包括Penguin出版社的John Julius Norwich著的A History of Venice。

Norwich爵士在该书的引言中的第一句话说:A first experience should be short and intense。原来他第一次去威尼斯,只在那里逗留了4个小时,但威尼斯的魅力使他魂牵梦绕,他后来不仅做了差不多30年的Venice in Peril Fund(威尼斯身处危险基金)的基金会会长,而且写出了这本威尼斯的历史。

Norwich爵士的这句话非常准确地表达了我的感受。我和清华的小李清晨5点半从罗马赶夜车到达了威尼斯的Lucia车站。当我们乘坐几乎最早的一班1路水上巴士到达威尼斯中心的St. Marco广场的时候,广场上只有寥寥数人,而此时St. Marco教堂中人们已经开始在做礼拜天清早的弥撒。我们从St. Marco广场一路向前逛去,等到中午时分再回到St. Marco广场时,广场的游客已经是数以万计。

4月15日这天的威尼斯,阳光异常地明媚和柔和。我们徜徉在威尼斯的大街小巷和运河之中,感受威尼斯之美丽,并且一点一滴地试图去了解威尼斯人过去一千多年在这与大陆隔绝的海边礁湖(lagoon)上建立起来的令人赞叹的商业和政治文明。

ICTP的Scandolo教授告诉我,他出生在威尼斯的医院中,并且在St. Marco广场对面很近的威尼斯的Lido岛上长大。我问他生长于威尼斯是否感到非常幸运,他回答说:“Not particularly.” 威尼斯是一个旅游城市,而他成长需要的环境和设施在威尼斯并不具有很好的条件。他说他小时候更希望有能够运动的足球场,而不只是整天看来到威尼斯的游客。这也难怪,威尼斯大学只是以其艺术和文化研究知名,所以Scandolo要到威尼斯之外的比萨(Pisa)去念大学。

威尼斯的文明,包括的商业、军事、政治、科学、技术和艺术。当威尼斯商业共和国的活的文明衰落以后,给我们剩下的就只有艺术和城市建筑这些死的的遗迹了。

杨振宁先生总是讲物理学是美的。我在前沿进行多年研究的感受告诉我,只有过去的和死的物理学才是美的,我们赞叹它们,我们却并不真正了解它们。而正在进行的物理学研究却在很大程度上是杂乱和甚至是丑陋的,在前沿的物理学家们是生活在物理学之中,而不是隔着一定的距离去欣赏其美妙。

我们常人看见模特是美的,而那些训练。选拔和培养模特的人,却总是看见她们丑和不足。在前线的卖命的士兵和身先士卒带领他们战斗的军官们在战场上看到的只是血肉模糊的死亡和无法穿透的硝烟,他们才是真正具有无畏勇气的人。那些战后总结战果的军事学历史家,会去赞叹战斗中的战术的优越和胜利的辉煌,却并不能成为英雄。宇称不守恒的物理是美的,其研究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迷茫,而在其间和其后的争名夺利正反映了真正的人性。

今天的威尼斯是美的,但她却是死的。有巴萨尼奥、鲍西娅、威尼斯公爵、安东尼奥和为了债务要割安东尼奥胸口一磅肉的夏洛克的威尼斯才是真实的和鲜活的。威尼斯历史上的商业、财富、政治和艺术,是那些现实的、算计的、贪婪的、天真的和活生生的威尼斯人的贡献的。金碧辉煌的公爵官邸和公爵官邸中的党政军机构,以及和公爵官邸相连的关押犯人的监狱,都一直在向我们诉说这些历史和社会的公开的秘密。

更为重要的是,威尼斯的地球也是圆的。

这些正是我在威尼斯看到和想到的。

(注:又在网上抓回来一篇。地址:http://www.zhuaxia.com/item/341535851

威尼斯公爵官邸的地球仪

Lucia车站前的赤脚修士桥

威尼斯的Gondola船

清晨的St. Marco广场

 

威尼斯的守护人St. Marco教堂

St. Marco教堂前的钟楼

公爵官邸侧面

St. Marco教堂侧面塔顶

水巷

死囚通过的叹息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6-7468.html

上一篇:不合时宜的伦敦马拉松
下一篇:《我的爱情日记》和Think of Me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0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