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中土诺贝尔之《山芋粥》与《罗生门》 精选

已有 56419 次阅读 2015-10-11 06:31 |个人分类:大众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诺贝尔, Feynman, 罗生门, 山芋粥

* 本文与微信公号  民间科学家(hfwang43)同步推送

希望已达的不安,是幽暗绝望的开始
—中土诺贝尔之《山芋粥》与《罗生门》

10.10.2015

公元二零一五年十月一号和十月十号之间,屠呦呦终于为中国本土科学家捧回了梦寐以求很久的诺贝尔科学奖。这在我看来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并且希望这样一件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工作有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不过这几日也观察到不少关于发现过程和评价标准的《罗生门》式的解读,同时还觉察到公众和学术界里面似乎有一种《山芋粥》式的“希望已达的不安,是幽暗绝望的开始”的情绪。但愿这些都是我个人的错觉。

旁观者

今年八月和一位美国同行聊天,我问他近些年到中国访问多次最主要的感受是什么。他说他好像感受到中国科学界和管理部门都有一种非常急切的愿望要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我说:不是所有人都这样吧?

他说:Pretty much so. But this is silly. Nobel prize is not what you try to get. It will come to you if something is right after many years of work.

我说:Perhaps once they have gotten one, people will find it might not be what they really want.

这个时候我想到的是自己很久以前读过的芥川龙之介小说《山芋粥》中的那个“人到中年,样貌丑陋,鼻子红红,还有轻微驼背,常遭人戏弄和耻笑”的五位(又称五品)小官。他的平生之愿,乃是饱餐一顿达官显贵才能经常品尝的美味佳肴山芋粥。

人间美味《山芋粥》

根据百度百科,

“山芋,又名甘薯,北方称为白薯、地瓜。山芋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及维生素A、B、C等物质。”

“我国中医认为,山芋能补中益气,养心安神,宽肠通便。 现代研究证实,山芋含大量粘液蛋白,能预防心血管壁的脂肪沉积,保持动脉血管弹性,防止肝、肾中结缔组织萎缩,能维持消化道、呼吸道,关节腔的润滑。山芋中较多的纤维素可预防便秘,减少肠癌的发生。”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种抗癌食物,山芋高居榜首。同时,又经实验表明:热山芋比生山芋抗癌效果更强,黄心山芋比白心山芋更佳 。”

看来,这山芋粥真可能是美味佳肴。不仅我们中国人这么认为,连日本人历史上也深以为然。

“希望已达的不安,是幽暗绝望的开始”

在芥川龙之介一九一六年的这篇《山芋粥》的小说中,小人物对美好的愿望的执着追求,在轻而易举变成了现实之后,感觉到的不是高兴,却

是希望达成之后的不安。

鲁迅是最早在中国介绍芥川龙之介的。在他的翻译中,这篇小说叫做《山药粥》。我自己当初不知道读的是谁的译作,这篇小说叫做《山芋粥》,所以我就一直叫它《山芋粥》。据说1921年鲁迅评价芥川龙之介说:“他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的心情。”于是也有“希望已达的不安,是幽暗绝望的开始”的说法。至于这说法是谁最先说的,我没有工夫去考证,但这的确是对人生中某些情形准确的描述。我们中国本土科学家终于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之后的心情是否这样,我不敢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某一刹那,不能排除这样的心情一晃而过。

《山芋粥》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的:

翌日清晨,五品一睁开眼,便惦记起昨夜的山药一事,所以什么都不顾,只管先打开格子板窗。这才发现自己睡得人事不知,怕是已过了卯时吧。院子里铺着四五张长席子,上面堆了两三千根圆木似的东西,像座小山,竟有那斜伸出去的桧皮房檐一般高。定睛一瞧,五尺长三寸粗,齐刷刷的尽是大得出奇的山药。

五品揉着惺松的睡眼,四下看过来,简直目瞪口呆。借大的院子里,好似新打的桩子上,接连安了五六口能盛五石米的大锅,穿着白布褂子的年轻使女,不下几十人,围着大锅忙乎。烧火的,掏灰的,将白木桶中“甜葛汁”舀到锅里去的,人人为熬山药粥,忙得不可开交。锅下冒出的青烟,锅内升腾的热气,同尚未消尽的晓霭融成一片,广阔的庭院整个儿笼罩在灰蒙蒙之中,甚至辨不清物事,惟有锅下熊熊燃烧的烈焰,发出红通通的亮光。所见所闻,乱乱哄哄,就像着了火打起仗似的。五品这时才想到,熬山药粥竟用这样大个儿的山药,在这样大家伙的锅里煮!

而自己,就为喝这口粥,才巴巴儿地从京都跋涉到越前的敦贺来。这一切他越想越不是滋味。我们五品那值得同情的胃口,其实,这时早已倒掉了一半。

一小时之后,五品同利仁,同利仁的岳丈有仁,共进早膳。面前,一个带梁的大银锅里,漫然如同海水般装了满满一锅的,就是那可怕的山药粥。五品方才已看见几十个年轻后生,灵巧地使着薄刃刀,将堆得房檐高的山药,从一头麻利地切碎。然后,那些使女跑来跑去,你来我往,把切好的山药拾摄起来,放进一口口大锅里,拾摄起来,再放进去。最后,等到长席上的山药一根不剩的时候,便见几团热气,混合着山药味,甜葛味,从锅中冉冉升腾到晴朗的晨空。目睹这一切的五品,此刻面对着银锅里的山药粥,不等品尝,就已觉得腹满肚胀,恐怕一点也不夸张。——五品面对银锅,难为情地揩着额上的汗水。

“这山药粥,您从未喝个够。现在不用客气,只管喝吧。

岳丈有仁吩咐童儿们,又在桌上摆了几只银锅。每锅的山药粥,都满得几乎溢出来。本来就红通通的鼻子,现在越发红了,将锅里的粥盛出一半倒在大土钵里,闭着眼睛,硬着头皮喝了下去。

“家父也说了,务请不要客气。”

利仁从旁不怀好意地笑道,劝他再喝一锅。吃不消的,只有五品。说得不客气,这山药粥,打一开始他就一碗都不想喝。如今,他捏着鼻子,勉勉强强才喝掉半锅。若再多喝一口,恐怕不等咽下去就会吐出来。话又说回来,倘若不喝,等于辜负利仁和有仁的一片厚意。于是,他又闭上眼睛,把余下的半锅喝掉了三成。最后,连一口都难以下咽了。

“实在感谢不尽。已经足够了。——哎呀呀,实在感谢不尽。”

五品说得语无伦次。显然他已尴尬透顶。胡子上,鼻尖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子,简直不像在寒冬季节。

“吃得太少啦。客人显然客气哩。喂喂!你们在干什么呐?”

童儿们随着有仁的吩咐,又要从银锅往土钵里盛粥。五品挥动着两手,像赶苍蝇一样,表示坚辞之意。

“不能要了,已经够了。……太失礼了,足矣足矣。”

若不是利仁这时指着对面屋檐说:“瞧那边!”有仁说不定还会劝个不停,要五品喝山药粥。幸好,利仁的声音把众人的注意力引到那座房子上。朝阳正洒在桧皮聋的屋檐上。炫目耀眼的阳光下,老老实实坐着一只毛色润泽的畜类。一看,正是前日利仁在荒郊枯野的路上,捉住的那只阪本野狐。

“狐狸也要吃山药粥哩。来人哪!赏它些吃的!”

利仁的吩咐当即照办。狐狸从屋檐上跳了下来,直奔院子去吃山药粥。

五品瞧着狐狸吃山药粥,回想起来此之前的自己,心中充满依依之情。那是受许多武士愚弄的他。是挨京都娃儿辱骂“你个酒糟鼻子!算什么东西”的他。是穿着褪了色的短褂和裙裤,像条丧家之犬,仿俊在朱雀大路上,可怜而孤独的他。但同时又是将饱餐一顿山药粥的夙愿,独自珍藏在心的幸福的他。——他放心了,可以不必再喝山药粥了,同时觉出,满头的大汗,渐渐从鼻尖上干了起来。虽说天气晴朗,敦贺的早晨,依然寒风刺骨。五品忙不迭刚捂住鼻子,便冲着银锅,打了好大一个喷嚏。

(来源:山药粥-(日)芥川龙之介,链接: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661235/

青蒿素的《罗生门》

现在大家都知道,青蒿素整个工作的开展及其过程,参与的人非常多,其研究和决策过程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而对事实真相给出可能引发争议的不同说法,应该说是正常和不足为奇的。

2000年我在北京饭店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Harry Kroto接受记者采访时,就问过Kroto先生关于足球烯发现过程的一些争议。

他问我:你看过日本电影《罗生门》吗?

我说看过。

他说:每一个做科学研究的人和想弄清真相的人都应该看一看《罗生门》。

《货真价实的科普(二):Harold Kroto》博文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575.html

《罗生门》也是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经黑泽明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罗生门》(Rashamon)于1951年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以及第2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所以世界上有文化没文化的人都对其故事有所知。百度百科上说:

“(《罗生门》)故事发生在12世纪的日本,在平安京发生了一件轰动社会的新闻,武士金泽武弘被人杀害在丛林里。作为证人,樵夫、强盗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来做证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纠察使署,但他们都怀着利己的目的,竭力维护自己,提供了美化自己、使得事实真相各不相同的证词。”

和足球烯的发现一样,青蒿素的故事也不乏《罗生门》的情节。不过与《罗生门》不同的是,武士被杀是件不可否认坏事,而千百万人的性命被青蒿素类药物所拯救,是件不可否认的好事。在《罗生门》中的人物要逃避责任,避免承担道德责任,掩盖尴尬和丑行,以及逃脱惩罚。而在青蒿素的故事中的人物,都应该为他们所做的贡献和付出的努力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认可和奖励。

如果分不清这些区别,那只能是彻头彻尾的愚蠢。

诺贝尔和诺贝尔奖

诺贝尔科学奖是科学上的一个重要的荣誉。但是诺贝尔奖并不能告诉人们科学究竟是什么。不少人以为他们可以从诺贝尔科学奖奖励些什么来理解科学究竟是什么,并且以之作为判断科学工作的标准,是愚蠢的。

即使作为荣誉,诺贝尔奖也未见得有那么美妙。Richard Feynman在接受BBC采访的时候,被问到“你的研究值得获得诺贝尔奖”的问题,他回答说:

“我不太了解诺贝尔奖,也不清楚它是干什么的,什么值得和不值得获奖。但是如果瑞典科学院的评委决定x,y或者z能够得奖,那是他们的事。我不想和诺贝尔奖有什么关系,它就像一种让人坐立不安的东西(pain in the ass)。我不喜欢荣誉。我只为自己的工作能为别人欣赏而感到高兴。我看到很多物理学家在使用我的工作,我就不需要任何别的荣誉,我不觉得其他任何事情还有任何意义。我不认为某些瑞典科学院的人认为这项工作高贵的足以获奖有什么意义。我已经获得了奖励,这个奖励就是发现事物究竟的乐趣,发现时的惊喜,和看到其他人在用它。这些才是真实的东西。荣誉对我来说则是虚的东西。我不相信荣誉。荣誉让我不安,他不过是制服上的装饰,是形式。我老爸就是这样教育我的。我不能忍受这些,他让我受伤。我上高中的时候获得的第一个荣誉是成为Arista协会的成员。这是一群成绩好的孩子们组成的组织。大家都想加入Arista成为其中一员。当我成为Arista会员,发现大家做的事情是坐在一起讨论另外还有谁值得加入我们这些人的了不起的组织。所以我们就坐在那里决定谁能被允许入会谁不能入会。这类事情出于某种我自己无法理解的原因让我在心理上感到很不舒服。从那个时候开始,所谓荣誉总是让我厌烦。我成为美国国国家科学院的成员之后,我最终决定从中退出。因为那是另一个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挑选谁足够有名能够被允许加入我们这样一个组织。其中还包括这样一些问题:我们这些物理学家应该团结一致,因为那儿有个化学家在试图进入,而我们没有那么多名额,诸如此类的事情。化学家们有什么问题?这整个东西就是腐烂的,因为它的目的基本上就是去决定谁能有这样的荣誉。总之,我不喜欢荣誉。”

这段话在下面链接中的采访视屏的第24分钟左右。

《理查德-费曼:发现的乐趣 费曼BBC专访》链接:http://open.sina.com.cn/course/id_860

过去不少年,中国的社会人们一直被灌输诺贝尔奖多么了不起,诺贝尔奖获得者水平多么高。现在大家明白其实屠呦呦并没有多高的水平,所以有又有很多人煞有介事地说哦原来诺贝尔奖是更注重原创。其实事实上杨振宁先生一心想投其门下而不得入的费米1938年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完全就是错误的结果,不过也几乎从来没有人认为费米不应该获得一个诺贝尔奖。

作为一个化学家,我个人觉得诺贝尔奖不过是一个赚了很多钱的瑞典化学家,为了对那些在某些科学或者技术领域做了一些重要的初期工作却又赚不到钱或者缺乏认可的人表示感谢和鼓励所做的一件好事。用Feynman的话来讲,瑞典科学院的一些人决定什么得奖和谁得奖,那是他们的事儿。而作为科学家所能得到的真正的奖赏是研究中发现的乐趣,和看到同行和其他人能够用到自己发现的理论或者工具做有用的事情所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

到目前为止,中国人或者华人已经获得了所有能够获得的诺贝尔奖项,除了不正宗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外。大家应该不再纠结于中国人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这种事儿上了。

希望已达的不安,是幽暗绝望的开始。

山芋粥不过如此,如果它只是一种用来寻求自我欲望满足和自我价值肯定的工具的话。

* 本文与微信公号  民间科学家(hfwang43)同步推送
** 加微信,请搜 民间科学家 hfwang43 添加,或扫下面二维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6-927238.html

上一篇: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皆大欢喜》还是《终成眷属》
下一篇:原创是被逼无奈
收藏 IP: 71.94.223.*| 热度|

74 罗德海 刘立 田云川 刘全慧 戴小华 孙学军 张家峰 郭战胜 姬扬 孙华 王春艳 张圆 王国强 王志坚 石磊 蔡小宁 朱豫才 姚新生 董焱章 刘洪 王伟 黄永义 张波 薛亮 戴德昌 季丹 陈智文 薛宇 唐小卿 韩枫 汪强 韩玉芬 吕喆 俞立平 陈桥生 谢平 张立波 陈楷翰 杨建军 黄仁勇 牛丕业 李训军 李学友 姜长城 赵凤光 李颖业 陈理 张继涛 余昕 王茂清 林中祥 任胜利 印大中 吕洪波 王桂颖 刘广明 杨正瓴 褚昭明 李毅伟 李土荣 崔树勋 dsgwz doctor5 shenlu biofans xchen crossludo zjzhaokeqin XY idealist gaoyz123 tuner ttee1 flighte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