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朱永新先生为《大学与社会》写的序言

已有 2409 次阅读 2014-9-22 08:35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朱永新先生为《大学与社会》写的序言

武夷山

 

昨天下午参加了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教授新著《大学与社会》的发布会。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先生为此书写的“序言”如下(转自朱永新新浪博客):


做个“大”老师——郭英剑《大学与社会》序言

2014-06-27
做个鈥湸筲澙鲜︹斺敼⒔!洞笱в肷缁帷沸蜓

     一个小学老师,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一个大学老师,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教育的畸形,让人们所学越来越精专,很多人从学问上越来越“窄小”,时代的发展,也让很多人直奔金钱而去,从品德上越来越“矮小”。无论小学还是大学的发展,中国教育的进步只能寄希望于无数“大”老师的身上。郭英剑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

     英剑兄是在业界颇具影响力的学者。他担任着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又一直躬行于教学第一线,担负着具体的教学工作,是英美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我与英剑兄结缘,却因为他的另外两个不为人熟知的身份:民进会员和阅读推广人。

       英剑兄曾任民进河南省委委员。因此,在他来京工作后,我们围绕着教育,在我民进中央的办公室里有过多次愉快的交流。还记得2011年底的一天,他说起自己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一书中,把文学放在全球文化的背景下审视,他说起正在外国语学校进行去行政化的改革尝试,强化开学与毕业典礼的神圣仪式等。在说到大学的功能时,他更是慷慨直言:大学改变社会,而不是社会改变大学!这就是大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大学应该是思想交集之地,培养人才之所,是人思考人类生存意义、学问真谛的地方。当时我就感受到这位年轻的民进会员不仅学问精进,而且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想到王守仁教授认为他“在众声喧哗的公共话语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不由得深有同感。

      除此之外,英剑兄也是热衷于推动阅读的有识之士。他担任着中国阅读学会副会长,不仅在自己的学院推动阅读,组织了比如新生“同读一本书”等阅读活动,而且在得知新教育新阅读研究所的大学生书目研制工作后,欣然担纲,率领着团队正在积极研制。我也在他的邀请下,参加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新生开学典礼,作为演讲嘉宾做了《一个人的世界有多大》的致辞,结合自己的经历分别讲了阅读、行走和理想三个方面的问题,参与他们阅读活动的启动。

      就这样,我和英剑兄渐渐熟悉起来。我常说走近才会尊敬,对他也不例外。一位“大”老师,必然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正是如此。他身为英语专业的专家学者,却扎根在中国教育的大地上,用他深切的人文关怀,不断搬他山之石以攻玉。正如这本书里的百余篇文章里呈现的那样,他描述境外高校的重要事件,绝不是为了简单的猎奇,也不是为了抨击而抨击,而是希望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有所借鉴和启发。他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更是结合着现状与问题,力图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梳理与建言。

      正如英剑兄自己所言,他这些年来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是大学?大学的使命是什么?大学的意义何在?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大学该走向何方?人文学科的大学生,应该或者能够从大学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作为人文学科的学者,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又怎样去反馈社会?”有时候,问题本身就已经是答案。从这些问题中,不仅能看出他的追寻方向之高远,也能看出他眼下追寻所得之可能。这些凝聚他5年深思的文章,正是他收获的一枚果实。

      阅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英剑兄的这一枚中国高等教育思考之果,早已经通过报刊专栏刊登,通过文摘转载,通过网络流传,它们的妙处不用我多说,需要读者细加品味。对我来说,能在教育路上与英剑兄相识,与像英剑兄这样不囿于专业所困,积极主动思考探索中国教育的同好相识,的确是一件非常幸运和开心的事情。三人行必有我师,正是与这些“大”老师们遭遇,也让我不断得到长“大”的机遇,有了长“大”的可能。

      当然,学无止境,“大”也无止境。从英剑兄的孜孜不倦潜心向学的笔耕不辍中,从他投身大学生书目研制、热衷推动阅读的行动中,我相信,英剑兄一定会在成长强大自我的路途上,继续前进。我们期待着。

 

朱永新

2014年2月19日晚于滴石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29786.html

上一篇:中国翻译研究院成立
下一篇:著名学者David J. Teece今天下午在清华作报告!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3 钟炳 强涛 吴跃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