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deng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博文

贝加尔湖畔 2011-03-18 09:51

已有 2975 次阅读 2014-2-23 13:06 |个人分类:考察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俄罗斯, 化石, 考察, 贝加尔湖, 西伯利亚

贝加尔湖畔

   凌晨3点被列车员叫醒,从北京到莫斯科的“东方快车”已到达满洲里。中国的边境检查人员上车来,办理一切出境手续。然后我们下车休息,这里已有人在用人民币兑换货币卢布。一切完毕,大家上车,时间还早,我又躺下睡了。直到被再次叫醒,这时火车已移动到俄罗斯境内,停靠在后贝加尔小站。然后开始俄罗斯的入境检查,跟中国一侧一样的程序。先是边防部队军人检查护照和签证,当兵的戴着俄罗斯军队特有的可笑的特大盖帽,提着一个密码箱,看完护照、签证和入境卡以后,将其装入箱中带走,盖完章后再送回。随后是安全、海关和检疫人员依次上来,只有安全检查非常仔细,车厢的天花板都打开,伸进探测仪去搜索,而海关和检疫却只是随意地看一看。检查完以后,又等了许久。我们不到8点就停在后贝加尔,直到10点过才让大家下车,而且都必须下车。

   外面风很大,天气晴朗,碧空如洗,万里无云。火车要等到下午4点才发车,时间还有很长,我们先去后贝加尔镇上看一看。这里现在是俄罗斯最远的边疆,而在一百多年前都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一个简陋的小镇,但一座座木屋看起来很不错,非常宽敞,还有用木板篱笆围起来的院落,种满果树和花草。镇外是辽阔的干旷草原,一望无际。火车站上停满了列车,可以看见满载原木的火车驶向中国,这是俄罗斯对中国的贸易大项,因为西伯利亚有广袤的原始森林。

   火车站的装饰是典型的苏联风格,大楼用科林斯方柱支撑,内部的枝形吊灯相当厚重,窗户上都用天鹅绒叠成庄重的旗饰,天花板的石膏图形也非常漂亮,站台上还有缤纷的花丛。火车驶离站台去换宽轨的车轮,这个过程很长,从平壤到莫斯科的几节车厢也挂到这趟列车上。终于,快到4点时,在经过了12个小时的过境手续和变轨操作后,我们重新登车,开始向西深入西伯利亚腹地。

   渐渐开始出现成片的次生白桦林,林下有放牧的牛群,夕阳把余晖洒落在原野上,一切都披上一片金色。第一个停靠的车站是博尔贾,有不少漂亮的木屋,它们不仅有美观的外形,屋檐上还有精美的雕刻图案。夕阳下山了,在我们前进的方向上燃起了火红的彩霞,下面是黝黑的西伯利亚旷野,美丽迷人。

   醒来拉开窗帘,列车已穿行在无边无际的茂密泰加林中,笔挺的针叶树直刺云霄,清澈的河流婉转其中,水面浮满了野鸭和其他水鸟。偶尔经过一个村镇,一色的木结构小屋,每家木屋后都有一个大院落,种着土豆等作物。镇上有简陋的东正教堂,常常只是小小的一个祈祷室。镇周围有一些开阔地,点缀着一丛丛的白桦,但很快列车又驶入泰加林中。温度明显降低了,我已穿上羊毛衫。虽然秋意已浓,但林缘疏地上仍然开满野花。穿行在林间的公路都是简朴的土路,非常好,在这种森林地带,土路远比水泥路更贴近自然。

   这一段路我们一直沿希洛克河向它的下游前进,直到彼得罗夫斯克才离开。彼得罗夫斯克算是一个较大的站,站台上高高地矗立着列宁的塑像。天渐渐放晴了,灿烂的阳光让森林和草地变幻出更加明快的亮绿,而白桦树干分外夺目。森林逐渐稀疏,出现了更多的木屋,远远望过去,已经看见前方有一个大城市的轮廓,乌兰乌德就要到了。一条大河静静地流过乌兰乌德,这就是色楞格河。

   由于签证的问题,我们晚了两天到达乌兰乌德,错过了会议前两天的活动和报告。下了火车就直接去国立布里亚特大学报到,然后到布里亚特宾馆安顿下来,房间里已经通上了暖气。一路走过去,可以看见街景,有安放着巨大列宁头像的广场,有正在维修的大剧院,还有精雕细琢的古老木结构房屋。

   下午就开始到布里亚特大学的礼堂听报告,这次参加会议的人很踊跃,来自欧洲各国的人不少,日本同行也有一些。我对许多报告都很感兴趣,了解到一些新知识。接下来是墙报讨论时间,正好跟熟悉和不熟悉的人聊天。晚饭改在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食堂,大家一边吃饭一边继续聊,这样可能也相当于会议讨论,所以原来安排在晚上召开的圆桌讨论会就取消了。傍晚时到列宁广场转了转,到处都很整洁,建筑主要是苏联式的,很有气势和特点。有轨电车在街上轰隆而过,轨道上上下下,有些地段简直与缆车相似。乌兰乌德并不平坦,是建在一些小丘陵上,所以有轨电车正合适。

   毕竟是西伯利亚,早晚很冷,在乌兰乌德的第二天早晨起来就穿上了羊毛衫。天气有点阴沉,但空气依然澄清,拉开窗帘就能看到远方,上面簇拥着森林,乌兰乌德沿一个斜坡向下铺展,可以望见东正教堂蓝色的穹顶和金色的尖塔。8点半客车来接,去地质研究所的路上绕到下城,那里有成片的古老木结构房屋,同样是精心雕琢的建筑,有着花样繁多的装饰,大概从流放犯人的年代开始这些建筑就在这里了。城里到处都是雕塑,经过的就有成吉思汗骑马青铜像、劳动者群雕、猎人跪射像,还有一辆真正的坦克也矗立在大型基座上,成为一座独特的纪念碑。

   会议地点转移到地质研究所。我的报告在第二个,而前面一个日本同行的灵长类报告也涉及到甘肃东乡的龙担地点。实际上,龙担动物群已得到广泛的引用,从这次的报告和赠送给我的单行本中都能发现。我的报告是关于龙担动物群中的泥河湾披毛犀和在乌兰乌德发现的托洛戈伊披毛犀的对比,感兴趣的人很多。今天交换了不少单行本,由于与更多的人有了联系,回去后还将给他们寄其他的单行本电子文件。当下午的报告全部讲完,又进行了一个关于贝加尔地区的讨论,大家都谈得相当热烈。

   会后在下午3点半出发,去乌兰乌德西面30公里伊沃尔津斯克的喇嘛庙参观。客车一路出城,跨过了色楞格河上的大桥。河面相当宽,也很清澈,两岸有茂密的树林,然后一路上就是绵延不绝的木屋,乌兰乌德也因此有了很大的郊区。当木屋逐渐稀少时,出现了广阔的草场。又经过几个小镇,远远地望见了喇嘛庙黄色的宝顶。这里的喇嘛庙规模很大,里面有不少殿堂,后面则是喇嘛和学徒的木屋居所,跟其他镇上的木屋一样的风格,没有宗教色彩。殿堂都是典型的藏传佛教样式,但比西藏的寺院要简单许多,也有一些本地的特色,还为菩提树建了一个温室。这里同样供奉着各色佛像,其面前都放着卢布和戈比的功德钱。

   参观完寺庙,重新回到乌兰乌德。晚上是宴会,上了好几道菜,还有伏特加酒。一些俄罗斯人喝醉了,大呼小叫。俄罗斯女士都唱起了歌,有“地质队员之歌”,还有一些歌我不知到名字,最后两首是“喀秋莎”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开始野外考察,第一天首先去伊坦察地区,离乌兰乌德有60公里。汽车一出城就进入了漫无边际的森林之中,路旁开始还有一些木屋,然后就只剩下茂密的红松和白桦。不时能看见有动物标志的木牌,比如榛鸡,提醒大家注意保护。看着这漫漫的森林,里面肯定会有很多动物。除了森林还是森林,别的景物不过是森林的变幻,比如这是一个阴天,森林有雾气烘托,还有野火的浓烟。

   到伊坦察桥上时,发现完全是一座木桥。这里的木头最多,因此一些材料,只要可能就尽量用木头。电线杆全都是木头,但这里潮湿,处处是水,所以电线杆的底部用一段水泥桩以防腐烂。到伊坦察村时下车来看了看,天气冷极了,只有几度。村子里很安静,每家院里的土豆都还没有收获,院里堆满了作燃料的大木块,想象冬天生起壁炉的情景一定很暖和。

   到了伊坦察河旁的第一个地点克罗契涅沃,它位于河流的阶地上,属于早更新世,发现过较多的小哺乳动物,大动物很少。这里可以看见伊坦察河的清流蜿蜒伸向远方,最后将流入贝加尔湖。远处的木屋村落历历在目,再远处就是低矮的山丘和浓密的森林。第二个地点离克罗契涅沃很近,是萨苏希诺。我以前读过这个地点的文献,对剖面的照片也非常熟悉,一眼就能看出来。萨苏希诺剖面也在阶地上,但时代稍晚,属于中更新世,发现过很多大动物,也有小动物。在参观剖面时到处都能见到化石,大小都有。大化石以肢骨居多,特别是长骨,这应该跟水动力条件有关,含化石层是河漫滩沉积。中午回到伊坦察村,在以前的“集体农庄”食堂用餐。村子的中心广场上也矗立着二战的纪念碑,碑前一如其他地方一样都摆放着花圈和花篮。

   下午返回乌兰乌德近郊,参观晚更新世剖面,这是贝加尔地区广泛分布的晚更新世河流相沉积克里沃雅尔斯卡亚组的命名地。站在高高的色楞格河阶地上,可以看见乌兰乌德全景,确实是一个相当大的城市。蚊虫很多,在我们看剖面时不停地飞来飞去,被咬上一口真是又痛又痒。接下来我们又去了附近一个能直接观察这套地层的地点,几乎全是河流沙。很高兴看到沙坡上密布着沙燕打的洞,小时候冬天总是见到沙燕在金沙江边上的沙岸上打着同样的洞,哦,原来夏天它们就在这里。这个时候天气冷了,沙燕们已经启程去温暖的中国南方。

   野外考察的第二天首先去托洛戈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地点,在离乌兰乌德不远的色楞格河畔。岸边上有一座高耸的山丘,这就是所谓的巉岩吧?在草地的尽头还有一座白色的喇嘛塔,真是难得一见的景观。最漂亮的是色楞格河在这里的一弯,有一个巨大的弧形河漫滩,由一长条的树带与河道分开。河漫滩上全是亮绿的草地,一群黄白色的牛在漫步。远处是色楞格河大桥,公路和铁路都在那里通过,桥头的山丘顶上有鹿的雕塑。托洛戈伊剖面代表了外贝加尔地区主要的第四纪沉积,经过系统的发掘,现在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地层序列。这里发现过大量化石,都是埋藏在河漫滩相中,介于泥河湾披毛犀与普通披毛犀之间的托洛戈伊披毛犀就发现于此。

   下午一路的行程又是在森林中穿行,大致沿西伯利亚铁路的方向,因此不时可以看见火车,也不时穿过铁道。火车还是以货车居多,东行的火车无一例外都拉着大量的原木前往中国。到了河谷的宽阔地带开始出现一些大片的庄稼地,全部种着燕麦,奇怪的是一些已经完全成熟,翻着金色的麦浪,而另一些却还是绿色的,不知是不同的品种还是播种的时间不同。

   我们在途中的色楞津斯克村下车,去看色楞格河的阶地沉积。一条小溪流过,切开了一个陡立的剖面,顶部是密集的高大红松,下面是清澈见底的水面。溪畔长满白桦,一棵老树倒伏在溪流之上,成了一座独木桥。但老树显然倒伏不久,仍然枝繁叶茂。我们一边看剖面,一边野餐。这里的地层反映了贝加尔地区在第四纪的演变历史,虽然没有化石,仍然很有意思。

   从这个地点到贝加尔湖岸还有一个小时的车程,森林簇拥着道路。晴朗的天空逐渐暗淡下来,当到达住宿地,一个由木屋组成的度假村时,开始下起雨来。我们赶紧到各人的木屋住下,房间里散发着一股松木的香味。

   虽然下着雨,我们还是抓紧时间去贝加尔湖畔,那是苏武曾经牧羊的地方。苍茫浩淼的贝加尔湖水,这就是此行最大的盼望。由于光线暗淡,所以看不到蓝色的水面。贝加尔湖本是世界上最深、能见度也最大的湖,可惜天公不作美,让我们看不真切。度假村外是游船码头,岸边漫延着茂密的松林。一群群海鸥在上下翻飞,好大的个头,简直跟大雁差不多。晚上又是大聚会,而为了赶上火车,我们将不得不在凌晨就离开,所以只好提前跟大家告别了。雨还在下,但贝加尔湖已经来过了,已感到非常满足。还看到西伯利亚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环境,不虚此行了。

   凌晨3点被叫醒,此时的西伯利亚正在最深的黑夜之中。到达西伯利亚铁路的湖滨小站,是最简易的车站,没有岔道,只有两边的站台。西伯利亚铁路相当繁忙,在等火车的一刻钟时间内,两个方向就有三列货车两列客车通过。我们乘上第二列到乌兰乌德的短途火车,几公里就一个站,是真正的城际火车。上车时才凌晨4点,宽大的车厢里另外只有一个人。虽然很困,却不敢躺下睡觉,因为相当冷,怕着凉。越近乌兰乌德,上车的人逐渐多起来。早晨7点半到达乌兰乌德,天一直下着雨,气温只有10度,哪里也不能去,就等着吧,直到中午12点半从莫斯科到北京的火车才来。

   回程不再走满洲里,从乌兰乌德直接向南,在俄罗斯境内几乎都是沿着色楞格河前进。山顶的松林逐渐稀疏,草地变成了宽阔的草原,气候明显越来越干燥。依然地广人稀,还能看见俄罗斯的木屋村镇稀疏地分布在路旁。最后到达与蒙古接壤的边境小站纳乌什基,就在恰克图西面一点。办完过境手续,天已经黑下来。

   太阳再次升起,已经到达乌兰巴托,火车站不大,显然列车班次不多。虽然天上还有堆积的云朵,但阳光灿烂地照在车站上,一切都变得非常明快。气温依然很低,因为这里已是蒙古高原腹地,海拔明显升高。火车又出发了,乌兰巴托郊外全是成片的蒙古包,尽管也有木篱笆,但游牧惯了的民族还是喜欢以传统的方式生活。

   随着车轮滚滚向南,自然环境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完全是一派干冷草原的景观。铁路就在高原上蜿蜒,公路与铁路并行,但车辆非常稀见。很快草原也消失了,进入了茫茫的戈壁沙漠,车厢中的空气弥漫着沙尘的气息。太阳强烈地投射,仿佛是一片死寂的世界,狂风夹带着沙尘飞舞。经过了荒凉的赛音山达,想象不出来这个城市靠什么存在?最后到达曾经从二连远望过的偏僻边境小镇扎门乌德,跨过国境,又回到家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3751-770163.html

上一篇:生命凝固 2011-03-06 09:48
下一篇:可爱松鼠 2011-03-26 16:13
收藏 IP: 60.194.11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0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