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deng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博文

深入中亚(四) 精选

已有 4284 次阅读 2024-5-3 04:11 |个人分类:考察随笔|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深入中亚(四)

这个季节,布哈拉一片苍翠,呈现出典型的绿洲景观,在塔什干和撒马尔罕也是如此,甚至有高大浓密的法国梧桐林荫道。其实,乌兹别克斯坦属于严重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在远离海洋的中亚地区,缺乏降水是各个国家的共同特点,非常依赖于从天山山脉及其支脉消融而下的冰川雪水。位居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泽拉夫尚河谷内的布哈拉和撒马尔罕都得益于河流的滋润,绿洲农业成为主导。

农业发展提供了主食来源,而山地和荒漠则发展畜牧业,由此肉食也有保障。所以,这几天来,馕和烤肉成为我们的主要食谱。今天听到介绍说布哈拉的手抓饭很有特色,当然想换个口味。但万万没有想到,这个特色就是肉很多。当一盘布哈拉抓饭端上来时,实际上只看见表面上的一层肉,包括牛肉、羊肉,还有马肉,米饭埋在下面难露真容。我们开玩笑说,这不应该叫“手抓饭”而应该叫“手抓肉”,更准确地说是“烤肉盖浇饭”。

水稻是一万年前在中国东部被驯化的,中亚地区什么时候开始有米来做手抓饭呢?这还真是一个有关农业起源的科学问题。恰好就在乌兹别克斯坦,古脊椎所与乌兹别克同行联合其他研究团队开展密切合作,在“文明十字路口”的中亚地区首次发现古栽培稻,填补了水稻农业早期全球化研究的重要一环。

中乌合作团队利用近两年时间,对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北岸青铜时代至阿拉伯时期的11处遗址进行筛查,最终在卡尔查延(Khalchayan)遗址的浮选植物遗存中发现炭化的水稻种子遗存。研究人员通过植物考古学、年代学方法结合当地其他考古记录进行综合研究,为水稻向亚洲西部的传播及古代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

 

卡尔查延遗址是乌兹别克铁器时代至贵霜王朝时期的遗址,研究人员在遗址西南部的一处文化层剖面中通过浮选法获取到丰富的古代动植物材料。年代学研究显示,出土炭化水稻种子的碳14直接测年结果为距今1714-1756年,为贵霜时期。除水稻外,植物遗存中还包括大麦、小麦、豌豆、粟、葡萄、亚麻等栽培作物,这些栽培作物既有西亚起源成分也有东亚起源成分,显示当地存在一个同时受东西方影响,复杂且多样的绿洲农业系统。中亚贵霜时期绿洲农业遗址中存在的灌溉系统,可能为本土水稻的栽培提供了支持。

中乌合作团队对卡尔查延遗址水稻遗存的形态学研究还显示,该遗址中发现古栽培稻为粳型水稻,其形态与同时期南亚西北部和中国南部分遗址内出土的水稻种子遗存较为接近,推断为从南亚地区引进。其出现的时代正是月氏人在南亚西北部建立贵霜帝国,向外扩张并达到全盛的时期之后。当时南亚大片地区与中亚阿姆河流域都在贵霜帝国的版图之内,为南亚与中亚间的交流创造重要的客观条件。

 

李小强研究员和周新郢研究员指出,水稻在这一时期的出现,也预示着以稻米为主食的饮食文化与中亚当地以麦类制品为主的饮食体系融合的开端,而现今中亚地区以馕、抓饭、烤肉为主要食物的饮食体系则在此时开始成型。

东西方交流在这里随处都能看到历史的证据,以及不断向今天更密切融合的演变过程。例如,在撒马尔罕的阿夫拉西阿卜23号遗址房间内发掘出粟特国王拂呼缦的大使厅壁画,其西墙描绘的是一个大型唐朝使团,他们手持蚕茧、生丝、白绢,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不是只有丝绸,应该跟今天的快递一样,有需求就有服务。比如一件19世纪输入这里的巨大瓷盘,经过千山万水完好无损地送达。有趣的是,这件瓷盘上绘制的是“江西十景”,但图案粗糙,连“庐山瀑布”都被错写为“芦山暴布”,显然是一件民窑制品。即使如此,在这里也被作为皇家珍宝收藏,可见来自东方产品的无穷魅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3751-1432442.html

上一篇:深入中亚(三)
下一篇:深入中亚(五)
收藏 IP: 92.63.204.*| 热度|

9 张晓良 崔锦华 冯兆东 王恪铭 郑永军 木士春 杨正瓴 王从彦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