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同济图书馆-刘玉仙-05161-教师教学方法培训小结

已有 3354 次阅读 2016-6-30 16:48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这学期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我参加了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新进教师教学方法培训暨同济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活动。活动从4月19号开始,到学期末结束。我参加了系列讲座和工作坊,在线学习了教学政策管理、师德师风,教育心理学、教学技能、教学法等课程,还观摩了武荷岚和姚玉红等优秀老师的讲课,参加了汽车学院。在这一系列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已经在大学工作了25年的中年人,之前一直工作在教辅岗位工作,没有意识到教学工作包含这么多的技巧,让学生领会我们的教学内容并所有创新,不仅需要我们全面掌握教学内容,还要以适当的充满美感的方式,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还有翻转课堂,群组讨论、同伴互评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热情。同时在整个课堂气氛的调节、进度的把握,张紧松缓都需要充分考虑。相信整个培训,将会帮助我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

这些课程每一门都有深切的体会,限于篇幅,这里只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我的收获。

5月17日,我参加了““添足”还是“添翼”?数字课件设计指南“这个讲座,才明白简单的PPT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这些年经常参加各种会议,做会议发言,准备过各种PPT。在我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和我坐在一起,在别人讲演的时候,就细细地一张一张地点评别人的PPT, 但当时主要着重于PPT如何让后面的人能够看懂。一直以为PPT越花哨,越能吸引别人的注意,效果就越好,这次讲座,让我明白平实直白的布局,更能产生美感。包括行距和间距的细节,都会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对要突出的内容,有各种表现手法,比方颜色等等。上完这么课,我就去北京参加《数据驱动知识发现国际研讨会》应邀发言,会议要求准备英语和汉语两种版本的PPT,是一个挑战。我先设计了一个PPT,在教学能手武荷岚老师的帮助修改下。我的PPT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完善,在会议上做了一个成功的发言。数字课件为我“添翼”,新近教师教学方法培训为我的教师生涯“添翼”。

对教学观摩课,我和武荷岚老师、姚玉红老师等老师组织了一个每周运行一次的seminar,他们两个会在这个Seminar上和我们一起探讨他们最新的研究进展。武荷岚老师的同伴互评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技术,曾在我们Seminar上详细地介绍过,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有了深切的体会。而姚玉红老师寓理论与故事当中,使课堂引人入胜。在我们的seminar上,我得到了两位老师的真转。

这些年,我一直在图书馆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我抓紧任何一个机会做科研,完成了博士论文,并成功在比利时Antwerp大学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得了Emerald/EFMD最佳博士研究奖。并在此基础上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方面做得风生水起。从1991年大学毕业,在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工作起,我就立志成为一个教书育人的教师。在山西农业大学期间,我曾通过了层层考核,获得转入教师编制的资格。但后来因为人事和课程隶属的矛盾,没有成为教师。在获得博士学位,并被聘为同济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工作人员后,我顺利拿到了大学教师资格证书,有了教书育人的资格。同时我也被聘为同济大学发展与规划中心的硕士生导师。这让我的教学具有基础教学和科研教学的双重特点。

近些年在科研工作中,最大的感觉是数据收集的困难和研究团体组织的艰难。因为图书馆教学任务的重点是文献检索,是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的基础。而我本人这么些年,具有丰富的科研团队组织经验。我期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把我们这个班级如一个科研团队一样组织起来,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贯彻数据收集整理的理念,把科学计量学的基础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形成一个科研团体,在掌握文献检索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初步的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方法是在检索实习的时候,就围绕着学生专业领域中一个主题开展,通过团体的力量,和学生本身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检全检准,并带到学生分析领域内的状态和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等等。

本人2005年到同济图书馆工作,至今已经整整11年了,对同济大学有了深厚的感情。本人的研究通过科学论文和引文数据分析学科发展状态,和院校研究相关。近些年同济大学开始扶持发展院校研究,和Elsvier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外聘了教授,但却不重视同济大学内生研究的研究力量,使外在的力量没有办法激发到同济大学内在的力量,内在力量成长不起来,所以,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同济大学的发展。本人致力于科学计量学研究,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的影响,近来在国内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长期以来,没有真正的团队,不仅如此,连我本人,都不得不为了生计而耽于与科研无关的事务性工作,把精力都耗费掉了。之前和同行交流的一些思想,因为没有团队实施,自己精力不足,而只有眼看着国际同行走在自己的前面。

所以,本文对学校的要求学校在借助外部力量的时候,请注意同济大学内生的研究力量,不仅在项目上支撑这些力量,而且,在人力和资源上支持这些力量,帮助这些内生力量构建真正的团队,让这个团队能够围绕着科学研究前沿,展开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5715-987766.html

上一篇:替我解围的张晓林老师
下一篇:路走到这里后。。。
收藏 IP: 222.66.175.*| 热度|

4 魏焱明 史晓雷 陈敬朴 sunyang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