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xing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xing9

博文

挺一下袁隆平先生

已有 5219 次阅读 2015-10-21 16:49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挺一下袁隆平先生


最近媒体上攻击袁隆平先生超级稻的文章不少, 科学网上的佟屏亚就曾多次发文攻击袁隆平老先生。 以至于袁隆平先生2次在媒体发文反击, 问道:“超级稻有什么错 为何要否定整个项目”, 呼吁“《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 我非常非常同情袁隆平先生的处境和心情, 自1972年以来,他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粮食危机, 在那个困难的20年,为解决中国的粮食危机, 保持国家的稳定起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是现在攻击袁隆平先生的任何人所不能相比的。 袁隆平的超级稻概念和目标,就是不断发展改进杂交水稻的技术, 把我国的水稻产量和质量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目前攻击袁隆平的一个理由,就是他在安徽的一个实验区, 由于稻瘟病的发作,造成了袁隆平试验田的水稻减产。 袁隆平的超级稻在其他地区没有这个问题, 为什么这些人就抓住一点,不计其余, 否定袁隆平的超级稻项目, 这些攻击者, 你们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我与袁隆平先生相识于35年前, 对袁先生的为人道德和聪明是深有体会的。袁隆平看似老农非常聪明,3年攻关英语,口语过关。


1985年我作为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生物工程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负责人去菲律宾参加国际水稻会议以及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的国际生物工程项目讨论会时. 有一解放前留美获得博士的科学院院士(当时叫学部委员)鲍教授(姑隐其名)在大会上照稿子念完其学术论文后, 在接下来的答问中听不懂外国学者的英文提问, 让我惊讶万分(后来我也想明白了, 回国35年, 没有口语环境, 听不懂是完全可能的)。 接下来是袁隆平的报告, 又让我大吃一惊, 袁隆平是不看讲稿用英语做的报告。报告后的答问中, 有不少印度科学家的浓重口音的英语问题我都听不太懂, 但袁隆平不仅听懂而且还用英文作了回答.


我记得在1980年初我去美国做访问学者前, 袁隆平与我同住万寿路农业部的招待所, 他将去南斯拉夫做学术交流, 听说我要去美国(当时被批准去美国留学学习的人很少), 特地找我(袁隆平叫我小王, 我尊称他为袁老师), 问如何学习英语口语。  我从小都是学的俄语, 当时的英语也很差, 我告诉袁隆平我把英语900句全背下来了, 把New Concept English(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的前86课也全背下来了(实际上我到美国后有6个月听不懂英语)。 时隔仅5年, 到1985年, 袁隆平的英语口语竟然有如此大的进步,真是让我大吃一惊.  报告会后我去找袁隆平, 他一下就把我认出来, 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你就是哪个叫我学新概念英语的人, 新概念英语对我帮助太大了”(没有为新概念英语做广告的意思,在1980年时学英语也只有这两本书,而且要托关系才买得到)。我相信袁隆平现在也能记住这句话。


后来我出差到得克萨斯的一个农场,看我的试验材料,正好袁隆平的2个助手在那个美国农场做一年的合作项目,谈起袁隆平先生时, 他们都说袁先生人很好,几乎每天都要下田观察实验结果。


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 袁先生的杂交水稻技术有一天可能失去原来的重要性, 我的一些朋友在生物技术用于作物水稻上跟袁先生有不同的观点, 但我们相约, 底线是绝对不能攻击袁隆平先生。


3年前我在武汉做学术交流时, 曾想去长沙看望袁先生, 得知他不在长沙。 现在我祝愿袁先生健康长寿, 在晚年,继续为中国的水稻事业做出贡献


对于一个在中国粮食自给作出如此重大贡献, 如今80多岁还要下田观察超级稻实验的老先生, 你们攻击他, 有点良心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2008-929843.html

上一篇:读难以忘却的十年-青蒿素微生物研发之路有感:青蒿素治疟即将
下一篇:解决老龄化的最佳之道不是放开二胎中国人口仍然过多需要控制人口
收藏 IP: 73.33.233.*| 热度|

32 许培扬 檀成龙 陈南晖 蔡小宁 徐晓 文克玲 蒋力 林中祥 王春艳 李颖业 侯成亚 李兆良 唐凌峰 田云川 叶建军 唐常杰 冯大诚 林树坤 彭友松 李亚平 彭渤 杨顺楷 韦玉程 clp286 guamu gpa junkscience idealist wangqinling biofans pppoe201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0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