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中国, 中国催化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achina 化学家(www.chemj.cn)

博文

高校催化专业索引、简介(10-7更新——未完,待续中)

已有 12692 次阅读 2007-9-29 11:21 |个人分类:科研点滴启发

高校催化专业

华东理工大学工业催化研究所

http://hyxy.ecust.edu.cn/chs/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前身化学与制药学院是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 需要,在原精细与制药工程学院、理学院化学学科、基础教育学院基础化学教研室的基础上,于1998年10月成立的。2006年3月,学校学科布局和院系调 整后, 化学与制药学院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现学院下设2个系:化学系、精细化工系;3个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业催化研究所、精细化工研究所;2个中 心-分析测试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华东理工大学工业催化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4月,拥有工业催化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是“纳米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结构可控先进功能 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重大以及重点科研项目,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和丰富的软硬件资源。现任所长为郭杨龙 教授。

 稀土资源高质利用的基础研究是科技部973计划2004年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领域的重要支持方向,此次资助“高丰度稀土元素在环境保护领域中 高效、高质利用的基础研究”合同经费2500万元。项目下设六个子课题:新型稀土催化材料的设计和制备科学;稀土-复合氧化物催化燃烧催化剂及作用机理; 稀土-金属催化材料的功能调控及在移动源尾气净化中的作用;稀土-多孔催化材料的组装及在有机废气净化中的作用;稀土催化材料的功能化和工程化基础研究; 稀土催化材料的纳米化效应和催化作用基础。参与单位有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项目针对我国稀土资源的高质、均衡利用和加强环境保护的重大需求,围绕大气污染的防止和治理,以清洁油品的生产,清洁能源的开发,化石燃料 的高效和超低污染的使用以及对在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的净化为应用背景,开展稀土催化材料制备科学及应用基础研究。以解决 ① 稀土与其他组分的相互作用和稀土催化作用的本质;②新结构、高性能稀土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科学;③稀土催化材料的功能化和工程化制备等问题。建立和完善稀 土催化的理论体系,提出稀土催化材料制备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创制高性能的稀土环境催化材料,在清洁汽油生产、天然气催化燃烧、移动制氢、固体氧化物燃料电 池、有害废气的治理等方面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技术,促进高丰度稀土元素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高质、高效和规模化应用。

研究方向

    工业催化是理工结合的学科,以分子的化学反应动态学为基础,以控制化学反应方向、途径和速度的功能材料--催化剂和催化反应过程的研究和开发为主要内容,以实现高效的化学过程和资源的高效利用。主要研究方向有:
1. 催化新材料与新技术
     主要研究催化新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催化化学,以及催化新材料与新技术在环境保护、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过程中的应用。探索材料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提出催 化剂制备的新方法、新路线,实现环境友好催化过程。研究催化反应与分离一体化技术及其他与催化有关的新技术。重点是稀土催化材料、环境友好催化材料和催化 过程、膜催化材料的制备和膜催化反应器的应用基础研究。
2. 环境催化
    主要研究用催化化学方法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的技术与相关的理论问题。坚持应用基础研究与环境催化治理的工程研究相结合,以解决环境保护用催化剂与催化过程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重点是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天然气和有机废气催化燃烧催化剂的应用基础研究。
3. 石油化工催化
    主要研究石油化工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和新的催化反应过程的开发,实现绿色催化过程,解决用催化技术进行石油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新产品开发的理论和工程问题。
4. 金属有机催化
    主要研究新型茂金属催化剂的分子设计、合成方法学及其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以及金属有机催化的精细有机合成。
5. 光催化
    主要研究纳米二氧化钛基光催化剂的制备、负载型光催化剂的制备、光催化空气净化和水处理以及多相光催化反应动力学。
6. 催化分子模拟计算
    主要用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方法研究催化材料的界面化学。

博士生导师: 
     卢冠忠教授、陈庆龄教授、王艳芹教授、胡培君教授、张金龙教授、黄吉玲教授、陈爱平教授、郭杨龙教授、侯震山教授、谢在库教授、王幸宜教授  龚学庆教授

·硕士生导师:  
     金杏妹教授、刘纯山副教授、张志刚副教授、王筠松副教授、郭耘副教授、李到副教授 


科研成果

·固体酸催化剂
1. 用固体酸代替液体酸催化剂,可用于反应温度在100~170℃的各种酯化反应
2. 裂解反应,如MTBE裂解制异丁烯等
3. 环己酮肟 Beckman 重排反应
4. 苯酚的烷基化反应
5. 用固体酸脱除烯烃杂质

·氧化催化剂
1. 新型杂原子分子筛(TS-1、TS-2和AlPO-5)和介孔分子筛(MCM-22、MCM-41S)的制备与应用:
(1) 苯与丙烯烷基化反应,二异丙苯烷基转移反应
(2) 苯一步氧化制苯酚,苯酚氧化制苯二酚
(3) 环己烯氧化制环己醇和环己酮
(4) 乙烯氧化水合制乙二醇,丙烯环氧化制环氧丙烷
(5) 环己酮氨氧化制环己酮肟
(6) 低碳烷烃氧化制酮、醇(如丁烷制甲乙酮)
2. 纳米MoO3/SiO2催化剂用于过氧化氢异丙苯(CHP)液相氧化丙烯制环氧丙烷
3. 负载型Ag-Mo催化剂用于丙烯气相氧化制环氧丙烷
4. 仲辛醇氧化制己酸
5. 丁烯氧化制仲丁醇

·加氢和脱氢催化剂
1. Cu-Ti-Al-O催化剂和Cu-Sn-Al-O催化剂,用于苯甲酸甲酯加氢制苯甲醛、马来酸酐→琥珀酸酐→gamma-丁内酯→1,4-丁二醇或四氢呋喃。
2. Pd/C催化剂和Pt/Al2O3催化剂,用于硝基苯加氢制对胺基苯酚、间二硝基苯加氢制间二苯胺、二氯硝基苯加氢制二氯苯胺等。
3. Raney Cu催化剂用于乙醇胺氧化脱氢制甘氨酸,二乙醇胺氧化脱氢制亚胺基二乙酸。

·环境保护催化剂
1. 稀土型微量贵金属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
2. LPG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
3. 摩托车尾气净化催化剂
4. 甲醇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
5. 工业有机废气(VOCs)的燃烧催化剂
6. 烟气的同步脱氮和脱硫催化剂
7. 稀土型 NOx 氧化催化剂
8. 天然气的燃烧催化剂

·精细化工催化剂
1. 生物酶载体的合成
2. 氧化铝载体的生产
3. 双氧水合成催化剂
4. 异丁烯直接氨化制叔丁胺
5. 磷酸三辛酯的生产
6. 烟酸的合成
7. 己二醇脱水催化剂的开发
8. 丙烯腈水解制丙烯酰胺
9. 脱氯剂的生产
10. 甲醛、乙醛一步催化合成1,3-丙二醇
11. 手性加氢催化剂

·反应分离一体化技术—无机膜催化反应器
1. Co-Mo-O/SiO2膜,用于甲烷氧化制甲醇。
2. Pd膜或Pd-Ag膜,用于氢分离、甲醇脱氢制甲酸甲酯、异丁烷脱氢制异丁烯。
3. 分子筛膜,用于同分异构体和合成氨厂的氨气分离。

 

大连理工大学催化化学与工程系

http://chemic.dlut.edu.cn/index.jsp
http://chemic.dlut.edu.cn/html/20051008235351520.html

工业催化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途的新兴学科,从石油、 天燃气、煤及天然原料生产化工中间产品时,催化剂起着主要作用。随着理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合作的不断增加,催化剂所起到的作用范围逐渐扩大。在现代 的大型化工生产过程中,催化过程达到90%以上,并已渗透到精细化学品的合成、药物中间体的合成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催化科学在当今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和推动 下。正快速地向前发展,新催化剂的开发已由技艺水平向分子设计方向发展。新催化剂和新催化工艺的出现已成为现代化学工业发展的增长点,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 中起着重要作用。工业催化系历经燃料化学、石油化工及基本有机化工专业学科的发展,在新催化剂的研制、新催化工艺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现已成为辽宁省 重点学科,国?quot;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精细化工科学与技术"的一部分。并建有教育部"碳资源综合利用开放实验室"及工业催化剂研究所, 1993年建立了工业催化博士点,设有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1 人。近年来在催化方面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五项:其中在1991年"择形催化直接合成对二乙苯技术开发"获中石化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IDGA沸石及择形催化剂的研制和工业应用"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EE8801合成对二乙苯催化剂的研究及工业应用"获国家教委科技进 步三等奖;1999年"9506合成高纯度对二乙苯催化剂的工业研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利用上述技术成果进行技术转让用于工业生产已投产的项目五 项。近年来,已研制成功的催化剂品种还有:用于苯与丙烯液相烷基化制异丙苯的BPA-9711沸石催化剂;以IDGN超微晶沸石为基质的用于苯气相烷基化 制乙苯的EB-9401沸石催化剂;用于合成高浓度对异丙基甲苯的TPSA-9206催化剂;用于焦化苯与乙烯/乙醇烃化合成乙苯的EB-9308抗硫催 化剂;用于甲苯/甲醇烃化合成高纯度的TMA-8902催化剂等。现今正在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多项横向联合项目;参加国家"973"科技攻 关项目部分工作。工业催化系的学术气氛活跃,科研作风严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与国外大学和国内著名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联系和合作 关系。工业催化系正发展成为一个催化科学理论研究与工业应用技术研究、培养工业催化方向专门人才的基地。 

  本科专业 工业催化专业从 199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每年招生约30人,已经毕业2届共56人。主干课程除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所要求的课程外,还专门设有"催化作用基础"、"催化 反应工程"、"工业催化工艺学"和"催化剂生产原理"必修课,此外、还设有"催化剂测试和评价方法"、"沸石催化合成精细化学品"等选修课。为提高本科生 的实验技能,还设置了"工业催化专业实验课"。在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利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计算与设计,计算机控制与数据采集,催化剂制备与评价,新型催 化材料的开发,现代分析仪器的使用,精细化学品的催化合成,文献检索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等各方面得到全方面培训。 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国家机关、大中型 企业、科研机构。

  研究生专业 工业催化系现有工业催化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0 人,博士研究生13人。在校硕士研究生15人,工程硕士研究生3人,博士研究生7人。研究生指导教师7人,博士指导教师4人(其中3人为化学系教授,其研 究方向及成果参见化学系介绍)。主要研究方向: 1.沸石催化剂的研究及应用 2.纳米材料研究及应用 3.催化反应工程及催化精馏工程技术 4.精细化 学品的催化合成 5.变压吸附技术及吸附剂的研究 6.新催化材料的开发与研究 7.清洁汽油、柴油的精制催化剂的研究工业催化系通过承担多项国家纵向研 究课题及横向联合研究项目的科研工作,多项高科技项目技术成果的转让, 得到了大量的科研经费, 并通过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 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工业 催化实验室,其中部分大型分析仪器及催化剂评价装置为世界上最新型仪器。为培养高级科研人才提供了可靠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科研环境。

工业催化硕士点建于1988年,主体单位为催化化学与工程系。经过多年发展,本学科在1993年建立了工业催化博士学科点,特别是经过“211”工程重点建设,其在催化剂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能力大为提高,培养了许多硕士博士研究生。现有教师13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其中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 文、3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今主要的学术研究与科研领域有:1.环境友好催化化学与催化剂:主要研究杂原子沸石的合成与应用技术开发; 2.纳米催化材料研究:有纳米沸石的合成及催化应用技术研究,新功能材料的研究;3.催化反应工程技术开发及吸附分离技术应用;4.选择催化精细化学品的 合成研究;5.汽油、柴油无害化新技术的研究;6.等离子催化研究;7.生物酶催化;8.择形催化转化沸石催化剂及工艺技术研究。

导师简介

http://gs.dlut.edu.cn/bodao/xibie.asp?id=081705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王祥生*、郭新闻*、王安杰*、刘靖、张永春、郭洪臣、李钢、胡永康**(兼职)

  注:标“**”者为工程院士,标“*”者为博士生导师

工业催化
01 环境友好催化化学与催化剂
02 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化学研究
03 催化反应工程及吸附分离应用
04 选择催化精细化学品合成研究
05 等离子催化及光催化研究
06 汽油、柴油无害化新技术研究
07 生物酶催化
08 择形催化转化沸石催化剂及工艺技 术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
工业催化工程中心

http://www.indcat.zjut.edu.cn/items/index.aspx
一、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本学科上掌握较坚实的基础和较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进行专 业阅读和初步写作,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的能力,具有进一步深造的学术基础,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专门人才。

二、 主要研究方向:
1、无机化工催化;2、精细化工催化;3、环境催化;4、能源与资源催化;5、催化新材料与新技术;6、石油化工催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工业催化专业

 

培养方向

         1、催化剂工程

         2、催化反应工程

         3、催化新材料与新型催化剂



天津大学工业催化专业

工业催化专业导师简介

 
附件下载
  • 文件名: 工业催化-刘源.doc    文件大小: (44032B)
  • 文件名: 马智.doc    文件大小: (45056B)
  • 文件名: 工业催化-陈吉祥.doc    文件大小: (39936B)
  • 文件名: 化学工程-工业催化-膜科学与技术-张宝泉.doc    文件大小: (37376B)
  • 文件名: 工业催化-孟明.doc    文件大小: (43520B)
  • 文件名: 催化-关毅.doc    文件大小: (32768B)
  • 文件名: 工业催化-李永丹.doc    文件大小: (44544B)
  • 文件名: 工业催化—王日杰.doc    文件大小: (65536B)

  • 钟顺和 张继炎 张宝泉
    李永丹 刘源 陈吉祥
    马智 孟明  
    http://202.113.179.174/hgxy/index.php?t=c&sid=43&aid=3555

    工业催化系
    http://202.113.179.174/hgxy/partment/?t=f&pid=7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系工业催化专业
    http://chem.seu.edu.cn/index.html
    学 化工系是原中央大学的中央大学的重要院系之一,1920年成立化学系,1927年成立化工系,增培养了 恽子强,柳大纲,吴学周,王葆仁,高怡生,黄耀曾,王德宝,嵇汝晕,刘有成,高鸿,陈家镛,黄葆同, 梁晓天,闵恩泽,楼南泉,陆婉珍,张存浩,孙曼济等一大批著名学者。1958年以化学系为母体成立了 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1988年,恢复建立化学化工系,2006年成立化学化工学。
    我院是国内较早设立精细化工专业的院系之一,已从最初单一 的化工专业发展成为多学科,多方向,多层次的系科,学院现拥有“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拥有“应用化学”,“材料物理和化学”,“制药工程”,“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等四个工学博士点。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生物化工”,“工业催化”,“材料物理和化学”,“制药工程”,“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物理化学”,“高分子材料和物理”等10个硕士点,“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化工”等3个工程硕士点。
    周钰明 1964年10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 任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任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高等学校骨干教师”、省“六大人才高峰”(A类)计划获得者, “应用化学”博士点和江苏省‘十—五”“应用化学”重点学 科负责人, ·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点·有机功能材料’方向带头人,在教育部中国科 技论文在线“应用化学·学科设有优秀学者专栏.近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公开),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论文 32篇).曾荣获东 南大学“优秀教师”、“吴健雄、袁家骝奖·等多项奖励,主讲的“物理化学·获校、 省教育厅‘贰类”优秀课程,2003年获国家环保科技成果证书,2004、2005年度两次获 得校”科技成果”三等奖和二等奖J 2005年获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主要 从事有机功能材料、精细化工、应用催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工业催化
    http://www.cmsce.zju.edu.cn/redir.php?c=1&m=174&id=3085
    该 学科由化学工程学科发展而得,1998年获博士授予权,是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的一个重要学科,也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化学工 程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科研究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过程中催化剂的选型、设计与合成,催化过程机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催化反应动力学和催化反应器 等。本学科目前正致力于聚合过程、环境工程和生物工程中催化剂和催化技术的研究。历年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研究生主干课程:催化剂工程、多相流反应工程、传递过程原理、高等分离工程、化工过程分析、化工技术进展、微分方程理论及数值解、神经元网计算导论等。 

    浙江大学催化研究所
    http://www.chem.zju.edu.cn/~icat/index.htm
    浙江大催化研究所(原杭州大学催化研究所)创 建于70年代,先后在金松寿和郑小明带领和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努力下,经过二十几年的持续发展,已成为硬件设施先进,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研究成 果突出的研究所。1992年2月创建了浙江省应用化学重点研究实验室,1994年2月被省政府批准对外开放。

        本研究所拥有自建的1100平方米的实验楼和400平方米的生产用房,10多台套大型仪器及设备,固定资产为800多万元。目前在编人员16人, 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40人,环境催化、碳一化学、精细化学品合成及选择性分子间引力为本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曾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 三等奖各一项,省科技进步奖多项,出版专著多部,发明专利多项。

      主要研究内容

         碳一化学研究重点是以甲烷、合成气和二氧化碳转化为主的有关催化剂和催化过程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制,绿色民用和车用燃料的添加剂和氟利昂完全替代品的 开发研究。环境保护催化剂的研究开发,重点是工厂有害废气、机动车排放废气、宾馆和饭店排放油烟废气和室内空气的净化催化剂与反应装置的研制开发。生物体 系中复杂分子的识别与相互作用力的研究。多相、均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和表面化学研究。精细化学材料,特别是纳米催化剂和均相配位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在医 药农药等的绿色合成的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本研究所建有三条催化剂生产线和一条多色荧光粉生产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生产为科研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复旦大学表面化学实验室
    http://www.surfchem.fudan.edu.cn/

    理论催化与分子模拟

       
     

        本课题组建立于八十年代中期,最早从事分子光谱的精确计算,并逐步和表面化学及催化实验研究结合,开展表面吸附、反应等理论催化研究工作,目前主要进行四个方向的理论研究:
    (一)金属及修饰金属表面多相催化理论研究。
    (二)非晶态催化剂的理论研究。
    (三)硅原子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四)超快反映动力学及其光谱理论研究。

    范康年
    陆靖
    王文宁
    刘智攀
    李振华

     

    催化与固体核磁

       
     

        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为固体核磁共振和多相催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原位固体核磁共振对多相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
    (2)低碳烷烃的活化和功能化。
    (3)固体核磁共振对新材料的结构研究。
    (4)新型分子筛的合成研究。探索新的合成方法、新结构分子筛和纳米材料的制备。

    贺鹤勇

    钱林平

     

    表面化学与催化

       
     

        表面化学课题组主要开展金属(过渡金属和贵金属)、非晶态金属、金属氧化物和超细粒子催化剂的表面化学、催化性能、结构与反应机理的研究,以及膜催化的研 究工作,同时也在开拓纳米催化材料科学和绿色化学方面的研究课题。课题组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面上项目1项,国家攀登预选项目1项,部委 和上海市项目5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 

    范康年
    戴维林
    曹勇
    乔明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催化

    工业催化

    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工业催化学科点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分支之一,并于2001年被批准为硕士授权点。

    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

    催化技术及催化剂的研制及应用。主要从事新催化材料的研制,包括稀土表面催化与改性,环保新催化材料的研制,催化电极材料,分子筛、非晶态合金及其载体等催化剂的研制,以及在环保催化、电催化、金属材料表面改性等方面的应用。

    光 电及信息材料研究。主要从事纳米半导体、中孔材料的合成、表征和性质以及中孔材料作为催化剂和色谱固定相载体的应用研究,镍氢电池、锂电 池、燃料电池的电极材料及电池性能研究,电化学超级电容器,光电催化剂的研制,掺杂单晶体的生长、离子间相互作用的微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催化剂的分子设计 与合成,催化剂表界面的吸附与反应。

    表面活化处理技术及机理研究。主要从事稀土表面催渗,特种表面材料,金属表面防腐等方面的研究;高级氧化技术的应用。主要通过制备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采用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水和废气。

    已 完成了国家和省部委重大的科研项目多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 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8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国家“973”项目各1 项以及省部级项目8项。98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及EI检索50多篇。

    本 学科点设有基础化学教研室和材料化学专业。学科点以国内知名老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专家为骨干,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为后备力 量,老中青相结合,导师队伍研究方向广泛,学术思想活跃,既注重学术研究,又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及产、学、研相结合。目前共有教授(含研究员)5人,副教授 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人。

    工业催化硕士生导师一览表

    序号 姓名 职称 研究方向 备注

    1 王 锐 教授 人工晶体材料合成与应用、催化反应 点长

    2 孙克宁 研究员(博导) 催化反应、电化学电容器 简介见应用化学博士点

    3 孙德志 教 授(博导) 光电催化剂制备及催化反应 在本学科只招硕士

    4 周德瑞 教 授(博导) 腐蚀电化学、环境电化学 只招硕士

    5 陈振宁 教 授 分析化学、材料化学

    6 王 炎 副教授 纳米催化材料、色谱分析

    7 徐衍岭 副教授 人工晶体材料合成与应用、稀土表面处理技术


    导师名单:     王锐     王炎     徐衍岭     周德瑞*     陈振宁     王锐
    注:带"*"的为博士导师


    湖南大学工业催化
         工业催化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该学科有教授2名,副教授6人。主要从事天然天然气的转化和利用的研究和新型催化功能材料研究开发工作。
        天然气的转化和利用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及工业界研究的热点,目前现有天然气转化的工业技术都是建立在水蒸汽重整上的合成气技术。虽然有长达近三十年的甲 烷,乙烷选择氧化的研究,但由于直接氧化的高热效应及低选择性,使其向现实的应用技术过渡几乎没有可能性。在甲烷和乙烷高温非氧化脱氢芳构化的研究方面, 也由于催化剂的快速结焦失活而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极为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校该学科组独劈溪径,运用组合化学的研究方法,在天然气的转化与综合利用 方面发展了一套独特的工艺流程,把天然气中的C1至C4烷烃转化为易于运输的液体有机化合物,成功地直接合成了C1至C4的含氧化合物及高碳烯烃。它们可 以被直接用作燃料或进一步转化为聚合单体或其它合成中间体。周小平教授在此领域做了许多有特色的工作,特别是在组合化学和天然气的转化工艺上取得重大突 破,为美国Symyx Technologies Inc公司带来了3600万美元的经济效益,并吸引了德国 Hochst, Bayer公司等国际著名公司为合作伙伴。目前在这一研究领域已申请了13项原始性美国专利,5项中国专利及发表近50篇论文。其中 SCI, EI, 和 ISTP 收录 31篇,总引用次数 161次。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对我国开发西北大型气田能源基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新型催化功能材料研究主要包括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有序化介孔材料、沸石分子筛、无机膜以及纳米材料等。目前在这一研究领域已申请了8项中国专利及发表近90篇论文。其中 SCI, EI, 和 ISTP 收录 45篇,EI收录17篇。


     
    北京化工大学现代催化研究所

    http://sci.buct.edu.cn/sciweb/view_article.asp?id=10
          现代催化研究所始建于2001年,前身为工业催化研究室。现有三名教授(其中2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1名,讲师2名;正在积极引进国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博 士后博士等高层次的科研教学人员。力争每年招收在读博士后2-3名、博士生8-10名、硕士生20余名,在3-5年将现代催化研究所建成在国内一流的“研 究型”的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科研机构。不断向国外和国内输送优秀的科研人员和高层次生源。
     
      目前从事的科研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纳米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及纳米催化剂的研究 
        采用纳米粒子有序自组装的新工艺,研制新型的无机-无机及无机-有机高分子纳米复合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高性能、高传输、高储存的信息、催化、光学、电学、磁学及军事等方面,研究其结构和性能的关系。
        a.光催化纳米材料粉体的制备 
      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和超临界流体干燥法相结合可制得光催化纳米材料,粒子呈球形,粒径为5-8nm,分散性好,粒度分布均匀,比表面积大,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广泛应用于环境治理、光学、电学、磁学及军事等方面。
        b.光催化纳米薄膜的制备 
      光催化纳米薄膜与粉体相比,有一个特殊的性质,即为超亲水性。在通常情况下,氧化钛薄膜表面同水有一个较大的接触角,但在紫外光照射下,水的接触角减小到5 ℃以下,甚至0℃(即水滴完全浸润氧化钛薄膜表面),显示出很强的亲水性。 
      利用氧化钛薄膜在紫外光激发下产生的强氧化能力(光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和超亲水性能,可将其制成自清洁材料及抗菌材料,例如自洁净玻璃,抗菌陶瓷,消毒灭菌的空调、冰箱和洗衣机等。
        c.纳米铜、纳米银的制备 
      采用超临界法制备出的纳米铜粉可以很均匀地分散在润滑油中,具有非常好的润滑效果及修复作用;纳米银则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杀菌性。 

      2.可控化学和环境友好的催化剂新材料的研究  
      开展原子经济反应,定向合成目标产物的可控制化学的研究,研究开发超临界催化反应过程和超临界催化反应的催化剂,实现清洁 生产零排放,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研究新的反应路径和新的合成路线,实现催化反应分离一体化的新型反应工艺和催化剂。
     
      3.分子设计理论的研究  
      采用先进的分子设计,调控设计高性能的新型催化剂。通过配体调变作用改变催化剂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有效提高催化剂的选择和活性。 

      4.催化反应动力学的动态研究  
      采用动态应答技术研究催化剂的扩散吸附、表面反应、脱附等动力学行为。为阐明催化作用机理和催化剂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所科研和教学人员及研究生科研素质高、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科研成果显著,每年有二十余篇论文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多次被SCI、EI收 录或摘录,和国际科研单位和大学有广泛的合作,科研成果多次被评为国家及各部委的科技进步奖,科研成果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科研经费充足,多次得到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各省市部委的支持,并和大中企业有广泛的联系,科研成果和学生的科研能力、素质得到社会和同行好评和称赞。


    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催化
    工业催化 带头人:王军、陈长林、曾崇余
    1) 石油炼制与化工环保催化剂研究
    2) 选择催化氧化固体催化剂研究
    3) 新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
    4) 新催化反应的探索
    5) 催化反应工程,侧重于反应分离耦合技术的研究
    6) 有机中间体合成催化技术
    建设目标:
       
    面 向提高汽油、柴油、润滑油质量以及有效利用基本石油化工原料的新环保催化过程,研究探索烷烃异构化、柴油降凝、加氢精制、润滑油脱蜡、加氢裂化、芳烃烷基 化、甲苯歧化、二甲苯异构化等反应过程中新型环保催化剂中的基础问题,在一至两个过程中开发有工业应用价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选用环境友好的氧 化剂双氧水,在环境友好的水介质中研究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具有高活性和选择性的芳烃选择氧化催化剂。应用材料制备新技术制备具有特定结构的复合氧化物固体 超强酸及固体碱新催化材料,负载型纳米多孔超强酸及过渡金属磷化物催化剂的制备与放大,用于催化加氢的金属纳米材料制备与放大,固体超强酸催化的烷烃异构 化反应,精细有机化学品的选择加氢与选择氧化的绿色催化剂和催化过程。完成邻苯基苯酚合成技术和第一代和第二代催化剂的研究开发,进行中试和工业化生产, 并开发邻苯基苯酚的下游产品1至2个。完成由CO2合成二甲醚催化剂的基础及放大研究及中间试验工作。
    膜科学技术研究所
    http://mst.njut.edu.cn/也有催化方向


    清华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
    http://ns.chem.tsinghua.edu.cn/main/main.php?id=wlhx
    主要学科方向及学术特色:
    本研究所的主要学术研究方向有催化化学、有机光电子与光化学、界面与组装化学,以及能源电化学催化化学是本学科具有较长历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和实验条件,学术带头人为
    徐柏庆教 授(长江学者)。本学科的催化化学研究面向可持续能源、环境和绿色化学等应用领域,注重借鉴当代纳米科技、表面科学和金属配合物化学等相关领域的学术思想 和技术方法,发展催化新材料、催化反应新体系和新方法;注重催化功能结构的设计制备和对催化作用体系物理化学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与创新。近年来的主要研究工 作包括多相催化剂的纳米尺寸效应、资源和能源节约型催化剂和催化反应新工艺、绿色催化合成方法学和碳一化学等。


    师资队伍

    http://ns.chem.tsinghua.edu.cn/main/main.php?id=szsy

    贺德华(多相催化、燃料化学)

    研究方向:多相、均相催化

    (主要研究一碳化学、燃料化学、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以及环境治理中的催化剂和催化反应工艺。

    目前的研究课题:

    • 甲烷活化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以及制甲醇/甲醛催化剂)的研究
    • CO/H2异构合成制异构碳四烃催化剂与催化工艺的研究
    • 合成气制低碳醇催化剂与催化工艺的研究
    • 合成气制二甲醚催化剂的研究
    • 醇类/烃类重整制氢催化剂与催化工艺的研究
    • 高碳烯烃氢甲酰化新型催化剂与催化工艺的研究
    • 均相催化剂固载化新方法的研究

    华瑞茂(催化、金属有机化学)

    现为国际刊物Catalysis Communications编委及刊物中国区副编辑

    实验室研究方向催化有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

    主要研究内容

    过渡金属配合物无机盐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存在下,探索和研究:

    新型原子经济型反应体系,包括化学键的活化及其与不饱和化合物的加成反应、COCO2参与的新型加成(环化)反应

    C-H键的活化及其官能团化反应

    有机光电材料共轭分子的设计及其催化合成法研究

    潘伟雄(催化、能源化学)

    1947年生于广州市,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1980年取得清华大学化学系理学硕士,现为清华大学化学系研究员。曾赴美国Minnesota大学, Luissianna 州立大学,意大利Tonino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大学做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催化剂制备技术与表征方法,能源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合成新工艺,并解决将新催化剂用于工业生产所遇到的工程技术问题。

    邱显清(催化)


    孙科强(催化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 ( 催化化学 )

    固体表面及分子筛孔道中高分散纳米、亚纳米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基于能源和资源优化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的高效/高选择性催化反应过程研究。

    徐柏庆(催化化学、催化新材料)

    长期从事多相催化剂、沸石分子筛及相关材料的制备合成,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表征,表面吸附和催化反应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讲授过催化化学催化反应动力学课程;在清华大学讲授催化化学物理化学课程;开设以催化剂与能源、生态和环境催化与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新生研讨课、知识/学术讲座等。

    国际酸碱催化(ABC)系列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催化学报》、《燃料化学学报》编委,国际学术期刊“Topics in Catalysis”Guest editor;在国际上倡议和发起组织了首届国际青年催化会议;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译著2部,专章 2篇;综述10篇。主要学术著作已为SCI收录的40种国际学术期刊引用超过800次。一些论文已获得Chem. Rev.Angrew. Chem., JACS和国际催化大会的Plenary Lecture等多次引用。曾获多项省(部)、市(青年)科技成果奖。在日、美、加、澳大利亚、欧洲和香港及台湾地区的多家学术机构作过学术演讲。

    主要学术兴趣:催化化学在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环境中的作用

    学科、专业:催化物理化学(催化剂制备化学、催化剂结构与催化作用机理、催化反应化学)

    主要课题方向:

    纳米催化剂的设计制备、结构及催化作用特点

    环境和生态友好的固体酸碱催化

    低碳分子的催化活化与选择转化

    燃料电池电极催化剂的设计制备与电催化物理化学

    与上述有关的催化反应机理和反应化学

    朱永法(材料分析、环境催化、无机纳米材料)

    研究重点主要在于

    1)软化学法制备纳米复合氧化物功能粉体和薄膜材料;

    2)金刚石表面金属化的研究;

    3)光催化在环境净化上的应用研究;

    4新型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模型化研究;

    5)化学与环境传感器的研究;

    6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7催化燃烧和氧化在工业废气和废水净化上的应用。

    目前的研究方向:

    1表面与界面化学研究:XPSAES的指纹信息研究;薄膜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化学结构研究;

    2环境催化净化研究:纳米薄膜光催化研究以及催化氧化研究及其在室内空气净化和工业废气净化上的应用;

    3纳米结构控制合成及功能薄膜;

    4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

    钱雪峰

    主要研究方向:

    (1)    无机纳米材料的化学制备,以及无机纳米材料表面修饰、形貌控制

    (2)    一维无机纳米材料的大面积组装、排列以及相应的图形化

    (3)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4)    介孔材料的制备与修饰,以及在药物的缓释放和催化反应等方面的应用


    张万斌

    欢迎访问我们的网页:http://mosac.sjtu.edu.cn

    1985年7月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现 华东理工大学 ) 化学系,1988年7月于同校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此后留校担任助教,1990年升任讲师。1993年10月获日本政府奖学金赴日本大阪大学留学,并于 1997年3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4月至2001年5月在大阪大学担任Assistant Professor。2001年6月至2003年1月就职于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横浜综合研究所。2003年2月起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教 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承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和重点科技攻关以及国际合作等多项科研课题。

    长期以来主要从事不对称催化、药物合成以及表面活性剂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与人合作在 J. Am. Chem. Soc. , J. Org. Chem. 等杂志上共发表论文50余篇,现总共被SCI引用700余次。

    目前的研究方向:
    (1)新型手性配体的开发
    (2)高效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开发
    (3)药物及其中间体的高效合成方法的开发

    (4)新型药物的开发


    张兆国

    研究方向

    • 金属参与或催化的碳-碳键形成反应,尤其注重后过渡金属催化的碳-碳键形成方法的研究。

    • 有机膦化学,手性膦配体的设计、合成及产业化研究。

    • 工业均相催化剂的设计,精细有机合成及不对称合成方法的研究。


    崔勇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8月生,安徽合肥人。19997月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至2002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至2005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任助理研究员, 20059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和上海"浦江人才计划"(2005)获得者。已在J.Am.Chem.Soc,Angew.Chem.Int.Ed,Chem.CommunInorg.Chem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篇,论文被他人引用450多次。

    研究方向:金属有机及催化,超分子功能材料,金属药物设计.

     

    陆文军 

    研究工作(过渡金属催化TMC研究室)

    本研究室是一个以勤奋、求实、创新为原则,一切以研究人员为核心,一切为科学研究服务的过渡金属催化研究室。

    研 究方向包含探索新的高效、温和、环境友好的过渡金属以及其它物质催化的有机反应,如涉及芳烃、烷烃的选择性碳-氢键、碳-碳键和碳-卤键等的活化及功能化 的反应;以及研究这些方法在合成天然物、药物、分子器件等化学品中的实际应用。另外,寻求新的设计与合成模式获得具有特殊结构和潜在性能的有机分子,如索 烃、轮烷等,也是开展的研究内容之一。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主要有金属有机、精细有机合成、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模拟等。



    任奇志博士

    自1990年以来一直从事工业催化剂和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近几年来在新型手性金属卟啉配合物的不对称催化及理论化学研究、新型金属卟啉二聚体的光合作用模拟体系研究、金属配合物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氧还原电极中的应用、金属配合物在纳米太阳能电池光敏剂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具有创新性的处于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

    主要研究介绍:

    1)新型手性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不对称催化及理论化学研究

    2001 年受法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奖学金的资助,赴代表当前该领域先进水平的巴黎大学有机合成及金属有机化学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期满后又获得了法国科学院 提供的“Poste Rouge”副教授职位,这是法国科学院专门向优秀外国专家提供的资助,只对已在法国从事科研,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外国科学家提供。主要从事新型手性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不对称烯烃环氧化催化反应的研究。2003年回国后,同法方继续合作,科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合成的手性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可以高效催化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对映选择性最高达到了97%,且催化稳定性卓越,转化数达到了16000。迄今为止,金属卟啉配合物模拟生物酶已探索了十年,一般的手性催化剂对苯乙烯的环氧化反应ee值一般低于80%,转化数只有几百或几十。我们取得了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催化结果。相应研究成果已发表于Chem. Eur. J等国际一流杂志(IF4.6)。文章发表后,很快为多篇综述论文用较大篇幅报道和评述(Chem. Rev. (IF=21.1)Chem. Soc. Rev (IF=9.6).)。同时众多权威刊物的文章引用本文,如J. Org. Chem.(2006, 71 ,1715), J. Mol. Catal.(2004,219,221.) , Chem. Eur. J.(2006,12,1216), Org. Lett.(2006, 8, 325),  Chem. Soc. Rev. (2005, 34, 573), Tetra. Lett.(2005, 46, 4965).
    3)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在质子交换膜(PEM)燃料电池氧还原电极中的应用

        成 功制备了多种金属配合物,固载于不同炭载体组成电催化剂应用于PEM燃料电池,探讨了不同金属、载体、预处理方法及焙烧温度对电催化活性的影响,利用多种 电化学测试方法评价了电催化剂对氧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性能。与法国巴黎大学生物化学与化学实验室D.Mansuy院士签署了关于新型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作 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电催化剂材料的合作协议。该研究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培养了三名研究生,部分成果发表于Electrochem. Commun.(IF=2.9 )及国内《化工学报》《化学学报》等刊物。


    陈先阳

    科研方向:

    过渡金属元素催化活化C-OC-HN-H键机理的研究;

    过渡金属原子簇结构与稳定性的研究。



    张勇健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作为有机化学前沿领域之一的不对称催化研究,包括手性配体的设计和开发及其在金属催化下的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手性催化剂的固定及循环利用研究、不对称催化反应开发及应用、手性药物中间体的不对称合成。



    郑州大学工业催化研究所

      http://www2.zzu.edu.cn/hxx/gych.htm

      我校工业催化所的前身是催化研究室,成立于1980年11月。老一代的学术带头人王文祥教授,曾经在催化科学领域完成了“球型氨合成催化剂”等多项重大科 研成果,培养了50多个研究生,使我校在国内化学和化工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1997年取得“工业催化专业”硕士点。
      工业催化是化学工程与技术的二级学科,研究催化反应技术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及其设计、开发和工业应用技术。催化反应技术是近代化学品、燃料、材料、医药、食 品等生产和环境保护的支柱科学技术之一。近三十年来,催化技术已成为化工过程的开发和工业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标志。因此,我国的近年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 重点领域 、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都将催化研究作为重点的资助和鼓励领域。
      20多年来,我校的催化研究课题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多方面的研究工作,逐渐在合成氨的催化剂制备工程、催化化学、碳一化学及精细化学品合成 催化技术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承担着和完成过国家和河南省一系列重要科研任务。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善于发挥学科配套、协同作战、敢挑重担和不断开 拓学科前沿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同时,也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若干学术带头人以及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技术骨干。本专业已在各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 200多篇论文。承担了国家及河南省的科研任务20多项。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优秀新产品金龙奖等多项成果。正式批准的发明专利有三项, 有些成果已在工业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数亿元,为国家和河南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几年来,我校的催化研究群体梯队有发生了很大变化。本专业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5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6人,硕士导师8人。还聘请了 郑小明、孙予罕、刘中民和陈诵英等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引进的博士3个,教师人数和研究生人数都有所增加,现有教师共有11个,硕士点2个,研 究生13个。
      我校工业催化所的科研梯队已形成较强的实力,承担国家和省内重要课题研究, 同时有2个硕士点, 建设好催化学科的实验室, 通过工业催化硕士点培养的教学环节和科研课题合作,可以加强有关专业的教师交流与协作, 从而极大地促进我校化学、化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尤其可带动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工等相关学科的进步。这对我校在21世纪发展成为国内知名较高的大学具有战 略意
    主要研究方向和培养研究生
    目前开展的主要研究方向:
    (1)催化加氢

    有机催化加氢、碳一化学催化、均相催化加氢以及合成氨催化剂等课题。
    (2)催化氧化
    催化选择性氧化—精细化工品合成;催化完全氧化——用于环境保护的催化技术。
    (3)环保催化剂及绿色催化技术
    (4)生物催化技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3-8031.html

    上一篇:理论催化相关科研组不完全统计
    下一篇:我的博文上了科学网首页了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