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中生有”与“三生万物”
对于生命机体,赵国求认为,中医的“气”是生命物质的活力, 由生命物质运动状态表征,一般对系统的稳定性作出贡献。活力由生命力决定。生命力是生命能、生命驱动力、生命潜力的总和。对系统稳定有益的物质运动状态和构成成份是好气;对系统稳定有害的物质运动状态和构成成份是坏气.阴阳是生命物质运动的状态参量。“气”流是人体内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物质运动的转移。这就给“活力”赋予了科学的函义,而非科学史上的神秘主义概念。如果把人体理解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系统(最佳自稳态),那么,“气”将对生命的健康与稳定(阴阳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非生命系统,“气”仍可以从“物质系统”的稳定性上作出定义。凡是对系统稳定性有益的物质运动状态及生成元素是“好气”,否则就是“邪气”。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气”的理解是一致的[2]。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中生有”。老子的“无”不是空无一物。“道虚”、“道无形”也不应理解为“道”空无一物。“虚和无形”是和“有”之后的“实物”相对应的概念。从哲学上讲,“无”是相对于有之前的状态,“有”是相对于“无”之后的状态。“无中生有”关键在于生,在于相互作用。“无中生有”,是把“虚”变为“实”的过程,把“无形”变为“有形”的过程。“无中生有”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变化过程,是“物”生的过程,是稳定平衡系统形成的过程。这里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科学内涵。
结合相互作用建构实在论,我们认为康德的“自在之物” 或 我们提出的“自在实体”与“无”属同类概念,而康德的“现象”或我们分离出的“现象实体”与“有”属同类概念。“无中生有”则对应“自在实体”向“现象实体”的转化。此外“现象实体”具有建构特征,“现象实体”之外我们仍然保留有“现象”概念。相互作用建构实在论是结构实在论中的一种版本,与相互作用生成论也容易沟通。
金吾伦还提出“金妖是生成妖”[5]。我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三”才是“金妖”。万物直接的生成原因是“三”。道是决定整体一的,一是指混沌的宇宙整体,二是宇宙生成之后内部阴阳两极的矛盾运动,三是“合气”,也就是形成稳定系统所需的物质和相对于稳定平衡态的物质运动形态。“物”是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达到的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系统。“金妖”与拉普拉斯妖结合而有因果决定性;与麦克斯韦妖结合而有随机性;与哈肯妖结合而有自组织性。“金妖”是决定实物以什么方式“显现”于世的更加深层的物质动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没有三,就只留下对立的两极,并在对立中消亡。“三”是万物和谐共生的种子,也是桥梁和纽带。这叫一分为“三”。有了“三”,自然和谐,社会和谐。科学家要把握,社会学家更要把握。
生成论与构成论的相同与差异在于:无论是生成论还是构成论,“物”亦或“系统”都需要“生成”或“构成”元素,“物”在生成或构成过程中都有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生成或构成的“物”——“物”之间性质是可以千变万化的。这是共同点。但东方的生成论,其元素在“物”(系统)里或“物”外性质是不同的,有变化的,“物”里的元素不能等同于“物”外的元素;而构成论,其元素在“物”里或“物”外性质是相同的,不变的,“物”里的元素等同于“物”外的元素;此外,生成论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有了新的理解等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元素的叠加将突现出新的性质。这是生成论与构成论的本质差异。生成论更多地强调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强调了相互联系, 包括生成“物”(或系统)的元素自身。
赵国求认为,整体可以还原为部分,但“物”里(系统里)的元素(子系统)与分离出“物”外的元素有重要的质的差异。这是系统突现新性质的重要原因。它将为量子力学和中医提供重要的认识论基础。
我们反对康德的不可知之论,并不等于我们赞成人所认识的世界就是世界的全部。人作为自然的一员,在长期的生存进化中,人对世界的感知,在生理结构上有些是属于进化了的,有些是属于退化了的。或许当我们还是类人猿的时候,能够感知到的世界外在之物,由于“野性”的消失,现在却可能感知不到了;更有甚者,有些外在之物却可能属于生理结构本身从来就无法感知到的。这种外在之物从根本意义上讲,从来就被人的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衰减了。宇宙的暗物质可能就是其中的一种。认识了物质世界的这一层,它将告诉人们,在新的认识矛盾出现时,不要茫然失措,可能有新的暂不为人所感知的东西存在于世界。此外,人无法感知,一方面,不等于此物不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另一方面,不等于其他“另类”就完全无法感知。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这个外在之物(物质),应该是宇宙间所有生物(包括可能的外星人)感知的总和。人只是认识外在世界秘密的普通一员,没有什么绝对的优势地位。当然,现有事实表明,我们人类认识的世界,可能比其他“另类”认识的世界更加全面。人还可以借助“另类”的认识补充自己的认识!这是人类聊以自慰的一面。
思维作为动词,体现为脑神经物质的运动过程;作为名词,体现为脑神经物质的运动形式;思维的内容则育于脑物质的运动过程和运动形式之中。对神经电流的研究表明,思维至少是与电磁场的物质结构形式相对应的。人类已经通过思维的电磁场物质属性,做到了成功的远距离控制[15]。现代科学重大研究成果表明,物质不仅存在于意识之外,而且能被意识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不是先天自生的东西,而是被物质所决定的,意识对物质的复写、摄影、反映都具有现代科学的生物、生理、化学、物理学机理。就这一意义讲,物质既在意识之外,也在意识之中。世界统一在物质之中。这就是我们从本体论上所坚持的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
(摘自:赵国求,《物理学与哲学之间——相互作用实在与量子力学曲率解释》,2007.0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