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gjiy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ngjiyang

博文

第 34 章 陈冰莹篇(II):生死两茫茫

已有 2734 次阅读 2013-9-14 18:4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阿枫走后,冰莹还在学校教书,几个月后,感觉身体有一些异常,心里有几分希冀,又有几分害怕,后来慢慢显怀了。冰莹和阿姆说了,面对冰莹很坚决的态度,要把小孩生下来,阿姆也无可奈何,后来冰莹向学校请了长假,回家待产。村里的乡亲知道冰莹的情况,大部分是很同情的,都为冰莹的将来担心。

这一天,冰莹又来到海边,静静地坐在那里。风和日丽,海水涟漪微微,水下的小鱼成双成对地倏忽来去,远处的渔帆点点。

冰莹想起来,有一首古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好像和她现在很像,都是在独倚望水。后来冰莹又想起来,好像她还不如那位古代的同病女生,因为她的良人是有可能在千帆里的一艘,而自己看到的点点渔帆里,是不会有阿枫在里面的。

过尽千帆皆不是,冰莹连归帆的盼头都没有。

阿英过来喊她了,她是冰莹儿时的好朋友。阿英是童养媳,村里的风俗习惯,童养媳多。如果有了儿子,只要境况过得去,就会去抱来,或者买来23 岁,34岁的小女孩在家里,和男孩子一起养大,到了十四、五岁,就让他们成亲。童养媳的媳妇会比长大后娶来的媳妇亲一些。男孩女孩拜过天地,过上一年半载,男人就可以下南洋去,田里的活,家里的活,侍候公婆尽孝,就靠小媳妇了。阿英已经有一个三岁大的小儿子,活泼可爱,叫冰莹羡慕的要死。

冰莹和阿英来到大榕树下,好多人在榕树下干活、聊天,都是小媳妇、大婶们,有的在补渔网,有的在择菜,看到阿香婶在剖蚝,把蚝壳撬开,把蚝肉和蚝水倒入小桶里,原汁的蚝汤是十分鲜美!蚝实际上就是牡蛎,在法国大菜里牡蛎是很高档的菜肴,也很贵,可在这渔村里,是再普通不过的了,可以做蚝汤面条,蚝煎饼,蚝干是下饭的好菜。

冰莹和大婶们打了招呼,在旁边找了个石头坐了下来,听大家聊天。冰莹她们的村子很小,大家都很熟的,在侨乡的渔村,有着很好的传统,村里人就像家里人一样,谁家有什么困难了,大家都去帮助,谁家有什么喜事了,大家都去贺喜,沾点儿喜气。因为是侨乡,经常会有华侨汇款回来,也有一些比较富裕的人家,往往就成为土匪觊觎的目标,正因为这样,村里的人更团结,土匪轻易也不敢过来。很幸运的,冰莹大着肚子回村子里来,没有遭受到世俗的议论或异样的眼光,而是怜惜、安慰和照顾。

一个小孩牵着牛过来,拉着牛绳的人小小的,后面的水牛大大的,在夕阳下缓缓而行。

原来是阿英的小弟弟阿雄,走到大榕树下,还很有礼貌地叫了一声:

“阿莹姐!”

“你该去上学了啊?”冰莹问他。

“唉,上什么学啊,像你阿莹,上了学又有什么用啊。再说上学还得交学费!”阿香婶说。

阿雄:“我也不喜欢去上学,我还得带大水牛去吃草啊!”

阿雄背后的大水牛使劲地摇尾巴,好像是表示同意。

阿英问他:“你放牛放到什么地方去了,是不是又到池塘里去了?我告诉你,池塘里有的地方水很深的,我回去告阿姆,看不打你!”

阿雄支支吾吾了半天,突然有了底气:“大水牛先下水的,天那么热啊,牛下水了,我当然也只好下水了。阿姆说的,要是我把水牛看丢了,要打断我的腿的。”

阿英又好气又好笑:“那水牛会被淹死的吗?用得着你看?你在岸上看着不就可以了吗?你下水,恐怕先淹死的是你!”

“呵呵,我想淹死都死不了!”阿雄得意地说。

大家都诧异地看着阿雄。

阿雄:“我们好多小孩在学游泳,大水牛也在旁边,我们爬到它的背上练习跳水,它可乖了,动都不动的。后来我们想逗逗它,我就游啊游,假装突然腿抽筋了,啊。。啊。。就沉到水里去了,一会儿,大水牛就游过来,把我托在背上浮出水面,我‘死’好几次,它救了好几次,它还当真的一样,好傻啊!”

阿雄拍拍大水牛的大脑袋,好得意。

 

说到了牛,后来就说到老虎。

阿香婶说,她嫁过来的时候,村后的山上还有老虎呢,有一年夏天,那个愣头青后生阿山,贪图凉快,晚上就在这榕树下的大石条上睡觉,半夜醒来要去撒尿,迷迷糊糊地滚下石条,看到旁边一团黑乎乎的,伸手去摸一下,把他惊出了一身冷汗,朦胧的月光下,阿山看到的是一只老虎,好大的老虎,趴在那里呼呼大睡,阿山吓得尿裤子了,双腿发软,想跑也跑不动,幸亏老虎睡得正熟,阿山慢慢缓过气来,轻手轻脚地擦边溜走了。等天亮,老虎也不见了。

大家听了,哈哈大笑,都说阿香婶你瞎编吧!

阿香婶:“你们不信?去问问死阿山,他又还没有死”

“那要是阿山叔瞎编呢?”大家说

阿香婶:“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你们都没有见过老虎吧?”

大家摇摇头

阿香婶:“我可见过,而且不止一次!”

阿香婶好骄傲的样子

阿香婶:“跟你们说吧,以前老虎可多了,听城里人说,有的时候,在晚上,老虎还进城在大街上散步呢!”

大家又哈哈大笑起来。

阿香婶:“你们知道,大水牛的牛角上为什么要绑上尖尖的竹刀?”

大家摇摇头。

阿香婶:“以前小孩要上山放牛,一般都合伙一起走的,如果遇上老虎了,大水牛会把小孩围在圈里,老虎不敢动的。大水牛角很尖,力气很大,老虎真敢打的话,大水牛低头一撅一挑,就能把老虎的肚子给挑穿了。牛角上绑上尖尖的竹刀,有的还给牛角套上铁筒枪,老虎就更不是对手了。所以有几条水牛一起,就可以放心地让小孩上山去放牛了。”

阿香婶:“你们知道,我们这里的人一般都不吃牛肉的,因为牛是最有情有义的动物,牛给我们耕地,牛是有恩于我们,人总要知恩图报,所以我们不吃牛肉。”

大家点头称是。

冰莹:“信佛的人戒杀生,不吃荤,也特别反对杀牛吃牛肉,把杀牛列为造孽的恶行之一,可能也是这样的道理。”

和大家一起聊天说笑,冰莹感到轻松好多了。

阿香婶突然提议:“阿莹,给大家唱首歌吧!好久没有听你唱歌了。”

大家都鼓掌支持,不过有一个人又喊道:“不要唱你们学生歌,就唱咱们的渔歌!”

冰莹:“好,我给大家唱一首渔歌。。。

 

海风啊不要撕破我的船帆,

海浪啊不要打碎我的船舷,

无情的雨啊浇得我透心凉,

打渔郎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鱼儿堆满了船舱,

卖了鱼儿好去买粮,

卖了鱼儿买件红衣裳,

打鱼的哥哥想要盖新房。

 

风姨你快回天上休息吧,

龙王爷你快回水晶宫睡觉吧,

渔家妹子给你们烧香了,

让我打鱼的哥哥回到岸上。

 

妈祖奶奶保庇我渔家儿郎啊,

莫要让渔家妹子望穿了双眼!

 

歌声停了,没有人说话,更也没有人鼓掌喝彩,一片寂静。阿香婶打破了沉默:“阿莹,你唱的什么啊!不要唱这种歌啊!”

海边的人是很迷信的,这首歌很不吉利。据说,渔家妹子苦苦地等候,但是打渔的哥哥没有回来。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晓莹呱呱落地,这是很可爱的小阿枫,眉眼处处皆相似,也许是冰莹自己的眼光吧。晓莹给了冰莹最大的安慰。在阿婆的帮助下,晓莹长得很健康。

在阿枫走后,冰莹曾经收到他寄来的一封信,后来就没有音讯了。冰莹经受着思念的折磨,焦灼的等待真是苦不堪言啊。在晓莹两岁多的时候,传来爪哇骚乱的消息,她担心爸爸,却没有想到阿枫会去了爪哇岛。几个月后,回国的乡亲带来了噩耗,说:阿枫在骚乱中被害,尸首被丢进了河里。冰莹闻讯,痛不欲生啊!天天抱着晓莹以泪洗脸,想到可怜的晓莹没有见过爸爸一面,就已经是孤儿了,想到自己: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冰莹真实感到了无生趣。

村里的姐妹经常看到冰莹抱着小莹站在礁盘上,呆呆地看着远远的海面,一动也不动。很奇怪的是小莹也不哭不闹,扑闪着黑黑的大眼睛,看着她妈妈,真的是很乖啊!

姐妹们都说,真像是传说中的望夫石。

姐妹们还经常看到冰莹自言自语,对着大海说话,有的时候是对着小莹说话,小莹那么小,能够听得懂吗?不过,小莹莹会用眼睛盯着她妈妈,有的时候还会咧开小嘴,对着她妈妈笑,也是对她妈妈说话的反应吧。

冰莹有的时候莫名其妙地问姐妹们,从这里向南,就可以到南洋了吧?次数多了,姐妹感到不正常,几个人一起去找阿姆,一说,阿姆就哭了,阿姆说,冰莹在家里也是这样的,已经带着她进城找医生看过了,医生也没有办法,只是说让她多散散心,不要思虑过度。阿姆嘱咐小姐妹们,多找冰莹说话,或者是一起去赶集,或者去城里玩,小姐妹们都答应了。但无奈的是冰莹根本就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拉都拉不动啊!  

   转眼间,小莹已经三岁了,大革文化命开始了,村里偶尔会看见来串联的红卫兵的身影,村里的一些人也在传播风言碎语,说小莹是叛国投敌分子的女儿,说冰莹未婚生女,还有一些难听的话,冰莹很少走出那座番仔楼了。

9月的一天,冰莹又去海滩边,就再没有回来了。有见到的人说,看到她一个人在沙滩上走,涨潮了,她还迎着海潮往前走,岸上的人看见了,喊她也不回答,也许是听不到了吧。也有的人说,看见她是往回走了,但没有过岸边的海沟就被海浪卷走了。

阿姆的眼睛都快哭瞎了,还有嗷嗷待哺的小莹莹需要照顾,幸亏小英和阿香婶等邻居帮忙。冰莹的阿爸得到了消息,把在南洋的生意盘出去了,回到老家一起照看小莹,相依为命了。

冰莹的阿爸在后山修了个坟,因为始终没有找到冰莹的遗体,坟里就放一些她的旧衣服,算是衣冠冢吧,让将来小莹有个拜祭的地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76422-724938.html

上一篇:第 33 章 在权力场边打转转-2
下一篇:我的梦境,无垢无尘----- 系列之七 云南
收藏 IP: 210.73.13.*| 热度|

1 陈铁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