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关于“停止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的看法 精选

已有 11851 次阅读 2013-5-17 15:3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家, 影响因子


   刚看到黄晓磊老师关于科学杂志社论的介绍,关于影响因子的讨论,在科学网总是热点讨论话题,我昨天晚上写了篇关于预测PlosOne影响因子下降的文章,但是没有引起多少关注,本来觉得一定会有不少人关注的,估计是发文时间不好,晚上的文章一般很难有更高的关注,这和发表学术论文有点类似,影响因子低杂志发表论文受到关注度也往往更低。关于《科学》杂志的这篇社论,我个人的感觉如下。

     一、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影响已经形成国际趋势。这个方法肯定存在问题,因为影响因子是杂志评价的指标,从来不是为评价科学家用的。不过,用这个指标评价科学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完全相信,一个总可以发表20多分论文的,比一个经常发表2-3分杂志论文的学者,那个水平高,几乎不言而喻。我这样说是因为我就属于那些经常发表低分杂志的,我非常清醒地意识到那些经常在高影响因子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水平确实比较高。虽然不是全部,但是大部分都比较靠谱。国际上的这一趋势说明科学评价存在困难,国际上打击这一做法的人大部分都是一批占有比较高位置的学者。认为这种作法有一些档次太低,把严谨高贵的学术评价作为简单算术计算。而且这些反对者身也不是受害者,而是影响或威胁到他们过去长期建立的一种国际评价规范。其实任何一种评价都很难作到完美。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可能更好一些。而国内反对这一作法的人更多是一些连低影响因子都发表不了的学者。

        二、用影响因子评价学术期刊是一种有效手段。目前国际上仍是关注的学术影响力,影响因子恰好就是判断一个杂志的学术影响力的方法。科学杂志也是这种评价模式获得好处的杂志,当然它也不会太当回事。但对于一些正在准备跻身到出版领域的普通杂志,吸引有表面影响力的论文一直是杂志本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追求。因此,重视影响因子对期刊来说并没有错。甚至可以说,影响因子正是对学术出版历史上很重要的贡献。

         三、关于强调影响因子对创新的危害。这种危害是比较严重的,因为确实流行的东西容易获得更多关注,导致许多学者希望作跟踪潮流的东西,而不愿意去开展原创性的东西。科学杂志主编发表这样的文章,也似乎有这种追逐热点的嫌疑。《科学》这种杂志是在追求热点,吸引眼球上的运作高手。他们写这种文章,感觉有一种贼喊捉贼的味道。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690887.html

上一篇:最新Plos One影响因子将继续下滑
下一篇:可怕的通讯联系
收藏 IP: 58.247.189.*| 热度|

33 赵美娣 曹建军 张信 王涛 许培扬 陈一良 宁利中 许浚远 喻海良 王守业 李天成 张雪峰 李汝资 黄晓磊 赵星 吕喆 郑玉峰 李毅伟 任胜利 苏金亚 吴明火 陈钢 张南希 陶涛 周金元 叶威源 程起群 李伟钢 Eeroacad kizlz zzjtcm zhangling troyta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