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一位西方学者两度讨论西方文明的危机 精选

已有 7701 次阅读 2013-3-15 06:39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明

一位西方学者两度讨论西方文明的危机

武夷山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 科技新书目》2013314日)

 

Richard Eckersley是澳大利亚独立学者,已经发表两本专著(《好和佳:道德、意义与幸福》,2005;《进步之测度:生活越来越好吗?》,1998)、两本编著(《健康和福祉的社会根源》,2001;《面临挑战不得不变:2020年的澳大利亚》,1995)和众多文章。1993年,他在1112月号的《未来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题目是《西方社会日益深化的文化危机》。他声称存在文化危机的主要理由是,人们对未来越来越悲观,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享受到的社会福祉在下降。西方社会面临的其他严重问题,如经济困难难以克服,社会鸿沟扩大,环境恶化,等等,在性质上都属于文化、信仰、道德优先性等方面的问题。当时,他的观点引起不少人共鸣,据《未来学家》杂志的调查,有84%的应答者认为,西方文化未能提供一种意义感、归属感和目标感,未能提供一套价值观框架;63%的应答者说,西方国家的多数人对未来很悲观;57%的应答者承认,过度的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严重问题。

将近20年后,20121112月号的《未来学家》再次发表他的文章,题为《西方文明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他说,20年前,尽管他指出了那么多问题,但对人类未来还是有信心的。如今,他比20年前更悲观。像其他许多科学家和未来学家一样,他觉得,人类采取行动太晚,已经无法躲避由气候变化、资源枯竭以及其他全球发展问题导致的普遍性的灾难。

他将文化危机与科学发展带来的几种效应相联系,与此同时,他又认为科学能帮助人类度过危机。只有威力强大的科学才能劝说人们认清严峻形势、改变着力方向、强化行动决心和提供行动指导。

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一直在说:下一个10年人类必须觉醒,必须着手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到每个10年的末期,人们又重复同样的话:下一个10年是关键,采取行动刻不容缓。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未能取得预期的进展,于是人们又寄希望于21世纪第二个10年。到这个10年的末尾,环境紧急状况都持续了半个世纪了,都跨越两代人了,那时,人们就会采取坚决的行动吗?天知道。

要匡正这些严重问题,就必须认识到:用经济增长来测度进步是不行的;增长的内容比增长速率更重要;改变经济活动的导向是必需的,要从满足个人短期需求的私人消费转向对社会改造事业的长程投资,以应对我们本世纪面临的挑战,确保人类安全走向未来。

为此,需要开展很多激烈的改革,包括:

――限制或取消大公司和既得利益群体对竞选者的政治献金;

――对碳排放和其他污染源的排放征收高额税金;

――取消对广告的税收减免,从而间接抑制人们的消费冲动;

――在有社会需要的地方创造就业,而不是在有“需求”的地方创造就业,因为那些所谓“需求”是被“制造”、忽悠出来的,它们不是人们的真实、健康的需求。

除了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外,他认为,需要改造西方的文化,即人们定义自身、自己的生活和目标的那些故事、象征和隐喻。这一改造的力度类似于从中世纪转变到启蒙时代,是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创造一个新的人类故事,形成对人类自身的新认识,属于一种“无悔”战略。采纳这一战略,若能避免环境灾难则最好,但即使来不及避免灾难,也能使人们减轻灾难损失。退一万步说,假如最终根本不会出现灾难,一切担忧都是杞人忧天,但新战略、新文化一定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他说,人类自己造成的窘境,躲是躲不开了,但最好能应付过去。“我们仍有梦想的空间,仍有值得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Richard EckersleyWhatever happened to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Futurist, November-December 2012

2.      http://www.richardeckersley.com.au/main/page_home.html

201321日查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70433.html

上一篇:[转载]严敬的文章不错
下一篇:[转载]作家胡竹峰谈什么时辰读什么书
收藏 IP: 1.202.73.*| 热度|

46 许培扬 王修慧 曹聪 钟炳 魏瑞斌 李伟钢 李学宽 戎可 李泳 吉宗祥 许文婕 王号 田云川 杨学祥 应行仁 孟津 吴桂生 汤治国 师应龙 陈楷翰 庄世宇 曹建军 梁大成 杨正瓴 蔣勁松 曹裕波 翟自洋 柏舟 徐传胜 鲍海飞 唐常杰 张奎勇 袁君云 孙学军 范毅方 苏晓路 林中祥 赵凤光 张骥 王铮 吴跃华 anran123 techne ddsers yunmu hudaod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6 1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