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老师文章《期刊品牌与国家品牌》中,提到了:“Katharina Petra Zeugner-Roth等学者在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国际管理评论)2008年第5期发表文章,Home Country Image, Country Brand Equity and Consumers’ Product Preferences: An Empirical Study(国家形象、国家品牌资产和消费者的产品偏好:一项实证研究)。文章的结论是:
武老师的评论回复是:“观点不新鲜,此文只是做了实证研究。”其实在营销广告界这个实证研究早就应该有的,不过对于俺来说这却正是弱项所在。俺是纯学文科出身的,不大会建立什么模型也不是很在行数据分析,俺的实证大都来自于以往的营销实战经历,以及对消费者的访谈和消费行为观察,也有一小部分实验。但是凭这些所得出的结论却早已在书里了,而且自己也坚信不疑。我在《整合营销传播:观念与方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一书中谈到品牌认同时说过:“5、品牌与产地相结合。产品的产地(或者生产国)往往对某种类型产品具有明显的形象暗示作用,比如中国丝绸、瑞士手表、法国香水、日本电器等。通常情况下,这些国家或者地方都是这些产品的发源地,或者是因为生产这些产品而出名。因此把品牌与生产地相结合,有利于大大提升产品的品质形象。举例说,内蒙因为草原辽阔牛羊成群,所以来自内蒙的产品,往往突出自己的产地特征,“伊力”“蒙牛”等是牛奶品牌,“鄂尔多斯”是羊绒衫品牌;如果宣扬自己是内蒙的电器,那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可见内蒙牛羊产品的产地效应远远大于家电。”在《关系创造价值》(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中谈及“消费者品牌偏好”时也介绍过“偏好建立”(Consumer Franchies-building-CFB)的促销概念,这个观点提出的更早(R. M.Prentice, “How to Split Your Marketing Funcds between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 Dollars, ” Advertising Age, January 10, 1977, pp41-44.),至少在1977年就已经被广告学家提及了,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我在《广告经营与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好像还专门谈到“品牌与情感偏好”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