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解说技术其实也不容易,也需要读字里行间

已有 2988 次阅读 2011-12-14 22:10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国籍, 院士, 施一公, 解说技术, 高速摄影

解说技术其实也不容易,也需要读字里行间。
作者: mirror (*)
日期: 12/14/2011 05:54:40

地球人已经无法阻止高速摄影了是介绍一个高速摄影的事情。说者无疑,但听者有心。这段描述的什么地方容易误导读者呢?

Quote
MIT的几个家伙搞了个曝光时间达到1.7皮秒的摄影机器,因此拍光速都是慢动作;地球人已经无法阻止高速摄像了。它能以每秒曝光一万亿次的速度获取可视数据,如此快的速度足以产生出光在一升容量的瓶子中飞行的慢动作。

曝光时间用1.7皮秒的摄影机器很高级么?如果这样想的话那就是被误导了。曝光时间1fs的摄影机器都不难搞到。要看这个事情怎么想。

“能以每秒曝光一万亿次的速度获取可视数据”可能么?如果按字面的说法去理解,一帧图片按1MB算,信息处理的速度要1018Byte/sec。是1秒钟要用1TB容量的硬盘1百万个来储存的信息量。显然,拍摄速度不能按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了。

在日常生活里,“曝光时间”通常是用快门来掌控。从快门技术上看,1皮秒级的动作是很难实现的。这时不妨换个思考,不用快门来控制“曝光时间”,直接用脉冲光源来做照明就解决了“曝光时间”的问题。从脉冲激光的技术上看,曝光时间不是大问题,难在实现“天然色”。因为激光都是单纯色的。

脉冲光的一个脉冲如果是1ps的话,开着相机的快门就可以实现1ps的曝光。但是,一幅照片所需要的光通量是不变的。因此1ps的曝光要能达到日常1/100秒的效果,光的瞬间强度需要比通常的闪光灯要亮10个量级,100亿倍。由此可见,高速摄影的一个核心技术就是照明光源。

速度是个比值。有个笑话,说一位女士开车超过限速80迈每小时,被警察拦下、被开罚单。女士很不理解地说,我还没有开一个小时呢,也没有开80迈,怎么就可以是一个小时开过了80迈呢?不要嘲笑开车女士不知道80迈每小时,因为每秒曝光一万亿次的速度的概念与80迈每小时差不多。只要1ps可以拍摄一张照片,在“速度”上,就可以“吹”每秒曝光一万亿次的速度,虽然实际上可能1秒钟只能拍摄1张照片。可见,定义摄像速度,还需要有个别样的“速度”的概念。一般这个指标叫做摄像频率。电影大约是每秒拍摄24张。这个速度一般很难看清魔术师的技术。在快些,比如用每秒拍摄1000张的摄像机,很多场面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了。

又快、又有高的重复次数,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光,更大功率的电。这里,就需要有大功率的技术了。能看到这步,就算是看门道了。看每秒曝光一万亿次的速度的标榜只是个看热闹。

说到看门道,不免要说说施一公落选院士是因国籍问题报道。镜某认为,如果仅仅是国籍问题的话,根本就不要院士的投票,只要事务部门就可以搞定了。但是居然走到了第二轮,这就是问题了。

如果某些人知道是手续的问题而非要矫情到学术问题上的话,那就是“人品”问题了。这个说法很耐人寻味:

Quote
当初申报院士的时侯,还没有证明己从美国获得取消美国国籍的证明

从一般常识来说,证明是中国籍只需要中国的有关部门出示证明就可以了。也许施老师、饶老师搞到了这样的证明材料。其实“推举”的工作,不是这些候补人,这里面有多少本人的参与不好揣测。但是,以下是镜某的推测,大约有选举权的人对中国人出具的证明材料有疑义,这才扯到了“从美国获得取消美国国籍的证明”的问题。从时间和手续上论,要获得中国国籍,必须先要有美国出具的取消美国国籍的证明才可以。国人能有这样的灵活性,而美国人不会有。既然有中国国籍了,必然就应该有“取消美国国籍的证明”。如果没有的话,往小了说那就是手续不备,往大了说,省去若干字。

想到这里,镜某又要继续想了:对沉默的施老师镜某就不论了,不静默的饶老师对这一系列事情是否有些知情的可能呢?手续不备,按常理,等下次备齐了再办就是了,急什么呢?是否是另有隐情呢?把简单的手续上的事儿往学术上扯,是否想要掩盖什么呢?

这些想法,本不应该镜某来想。既然孙滔记者采访得到了这样消息,就应该深入下去,搞清事情的经过才好。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518534.html

上一篇:“品” 日食、月食
下一篇:太阳的远近和地球的冬夏
收藏 IP: 99.90.69.*| 热度|

3 文双春 鲍得海 陈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