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太阳的远近和地球的冬夏

已有 3254 次阅读 2011-12-15 18:22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太阳, 电池, mirror, 冬夏, 镜语

寻知音的说法:太阳的远近和地球的冬夏。
作者: mirror (*)
日期: 12/14/2011 18:01:04

有网友的三年级的孩子 ,论到此问题。其父问:要在南半球的话,季节相反,如何是好?孩子逐明白道理。

有人说,这是阳光照射的角度问题。这个说法不错,但还是差了一点儿。是所谓的“焦点”不准。什么叫做“焦点”准了?看早年的照片,焦点、曝光量都不好。有同学讲:那叫留影,还不能叫照相。好一个“留影”的说法,这个说法是在“焦点”上了。因此“照射的角度问题”不准,能量面密度低了(双重的:大气吸收和角度倾斜)才是在“焦点”上。

还有唱歌音不全的,也是不在“焦点”上的表现。唱的人往往是不知道听的人的“痛苦”。网上人的见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然了,上网讲究的就是个参与,也就不在乎什么五音全不全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说到太阳光的角度,太阳能电池的安装角度、场地都是个问题。
作者: mirror (*)
日期: 12/14/2011 19:49:57

比如说沙漠里安装电池的排列。都说沙漠里没有雨,也就没有云,阳光充足一定会有好结果。镜某也多次听到过这个说法。在没有了 解过现场之前,镜某也没有怀疑过这个说法。但是到了现场,故事就不一样了。沙漠里虽然没有雨,但是有风、有灰。灰尘落在电池表面,一样是个头疼的事情,恐怕比有云、有雨的情形还要头疼。

太阳能电池的安装角度也是个问题。单纯地说,与光线垂直效果最好。因此有人提议要追踪。显然,这样做会增加成本。如果固定的,在某个地区朝什么方位好呢?从光的积分量上可以得到一个结果。但实际上问题并不是如此单纯。光通量高,必然也带来了电池的温升。温升又会降低光电池的效率。结果就是最佳角度的说法也不大靠谱,连卫星天线的方向性都不如。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这个问题上有争议。也许就是要有两类,也许今天只是个过渡期。
作者: mirror (*)
日期: 12/14/2011 20:39:57

不到十年,镜某知道的某试验场的电池已经坏了30%。如何能做好品质评估?这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就如同 预料一个婴儿将来是否有出息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家用的电器,比如冰箱、洗衣机,是经受过考验的。但那都是在室内。室外就又不一样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想想夏天的路面就知道了。聚焦的想法基本没戏,大规模的时候。
作者: mirror (*)
日期: 12/14/2011 20:52:35

野外晾晒十年而不劣化的东西还真不多。洋人的油毡瓦的寿命也就是不到20年吧?

半导体电池不坏,但是表面的玻璃、金属的电 极也许会出问题。包括在房顶上安装给房子结构上、防水上带来的副作用,应该说是个未知数。出了问题就打补丁吧,历来如此,这次也不会逃脱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只好说您的谱和别人的不大一样。非要对比的话,只好互相说对方不靠谱了。
 thumbs up 大气吸收也是个“事”儿,能弄懂这个,北清也就算没有白上了 
 吸收还有个“光谱”的问题。隔着玻璃窗不用抹防晒霜。这个与全球变暖是“共轭”的道理。 没听说过duality的,就不必往下看了。      - 吴礼   
 duality也只是一半,学过量子电动力学的,对G某的“忽悠”或许能看出门道 
 只是“电动”的,“档次”还低了些。知道有个“色动”,才算有了入场券呢。   - 吴礼  
 最终还是“心动”+行动才好。“色动”难免是色大胆小。    - mirror     12/14 20:31     (234559)
 都说输出价值观的人最牛,其实立某以为输出“立言”模式的人才真牛叉 (42 字)     - 立委     12/15 04:14     (234582)
到了连自己的竞争者也不得不模仿的时候,那就不仅 仅是牛的档次了。 天下归一,不过如此罢。 能用“镜语”,智商都是超越的,光有语言学不行。看不懂上述对话的,算是白读了立某的博客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518816.html

上一篇:解说技术其实也不容易,也需要读字里行间
下一篇:Facebook 见闻
收藏 IP: 99.90.69.*| 热度|

2 刘洋 李宇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0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