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helij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xhelijian

博文

我和2009届毕业生的故事

已有 3130 次阅读 2011-6-7 16:58 |个人分类:教学相关|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故事, 毕业生

  ·2009届毕业生却上我开始于惊喜,完整地享受了指导他们的过程。

  ·但实际上,马艳的执着确实是令我最感动的。

  ·“蚂蚁找不到家了!怎么办?”……“蚂蚁可以回家了。”

  ·我和同事们说:“我的这3位同学发现了我带过的最好的题目。”

  ·我所坚持的都很低级,是很正常的教学要求。

  ·有时明知某同学知道,但他就是给别人说不清楚,我也不帮他说,由他们去争,一个人坏坏地在一边笑着看,这种感觉很好。

  

  毕业设计是本科毕业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也可能是近年来最受冲击的一个环节。毕业设计应该要达到对学生综合训练的目的,让学生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不知不觉中,若干年前在毕业生身上加任务、增压力,迫使他们在最后时刻再上一个台阶的诸多做法统统失效。有些学生当面点头,回头就忘;有些费老大的劲和他讨论清楚了需求,却要换题目,几天之后却发现之所以换题目是找到了从网上找到了一个“拷贝”。从痛苦万分决定不再带毕业设计,到几经思考定下了我的学生决不能“借鉴”和抄袭的原则;从黑着脸和学生公事公办地签诚信告知书,到手把手教一位愿接受我的教育的学生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现在都难以理解,我是从教他写输出“hello”的程序开始的);从每年带6、7名本科生,到惨淡到只有2人报名随我(不过我的原则还有不接收不选我的题目的学生)。但是我发现,我在这项工作中变得主动起来,尽管和有些同学一起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让我们都饱受折磨,我在毕业设计中的几个原则都坚持下来了。当然,在答辩后,我真的能发现我的学生学到了些东西。即使专业知识不足以让他从事专业工作的同学,在对待困难和处世原则上也影响了他。

  如果说以往的经历是在苦多甜少中度过的,而2009届毕业生却上我开始于惊喜,完整地享受了指导他们的过程。


选题阶段的惊喜

  按规定毕业设计题目要在秋季学期末发给学生,在放假前确定选题名单。上一学期的最后阶段我是在北京渡过的。我收到了于文斐的短信,和他约好放假后等我一两天回去见面。又收到了谭高威的消息。这可都是在我的“惨酷”剥削的课堂里出来的好学生。马艳和我联系了。张清田、刘金英也联系了。给张、刘等同学教课是两年前的事了,我还真是想了好一会才对上号,记得他们在大二时已经是比较突出的同学了。突然间发现,和我联系的8位同学已经超出了文件中的规定,我应该最多只允许带7名的。和孙曦老师通电话得知,学院同意让我接收8名。

  选题结果让我意外。稍稍一想让自己颇感幸福:有学生敢选我了,这是学生对严格要求的老师的认可,我们学生的认识在提高。有这么多学生敢选我出的题目了,他们敢于接这种基础性的和前沿性较高的题目,我们学生的水平在提高。自做多情地遐想:“这是我们进步的标志!我个人的坚持,以及学院这几年所做的创新工作已经起作用。”

  事后知道,只是我拥有了一个超豪华的阵容。开题报告时,武老师说:“怎么好的全到你那儿了?”8名同学中有5位考研,1位联系出国,其余的两位动手能力比较突出。他们大多参加过数学建模、软件设计等竞赛。

  在电话联系中,我免不了还是提我的要求:“下学期再忙,毕业设计的精力必须保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允许我的学生抄袭别人的东西。如果做不到,赶紧找学院换指导教师。”和刘金英讲过这话后,我再未好意思和同学们在电话里说起这些话。她告诉我说:“老师别说了,我选你就是冲这些要求来的。”不过,在第一次和他们见面时,我还是当众重申了这句丑话,甚至“要是发生了不应该发生的事,我将坚决将你挡在答辩室的门外。”

  这只是我们良好合作的开始。在新形势下,毕业生们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我的8位弟子在随后的一个学期中经受住了考验。

  下面分别讲述我和他们之间的故事。

 

马  艳

  把马艳放在第一个是因为她最麻烦我了(她自己的话,也是事实)。但实际上,马艳的执着确实是令我最感动的。当然,毕业设计对她的锻炼也应该最大。

  马艳第一次感动我是在开学后的第一次讨论。学生们逐一介绍了他们的文献阅读进展。马艳的选题是“基于Agent的电梯调试模拟”,这个题目相对而言是较大的。她讲了她对电梯调度的了解,也说到关于Agent英文文献阅读起来有困难。我插话说:“如果太困难,不需要涉及Agent。”她马上说:“老师,我还是想用Agent,让我试试。”之后她的考研成绩出来了,复试未通过,又要联系调剂。我知道这个时期对学生心理上的煎熬有多大。但马艳的工作也在逐步推进,尽管进展并不太理想。中间由于助学货款需要回家办些手续,我只允许她走三天时间:一天在回家的路上,一天办事,再一天回学校。

  第二次的感动就发生在这几天。到马艳的烦心事结束后,我却发现她对设计的理解非常缺乏。她会编程序,却对设计一个软件缺乏感觉。她有些乱了,甚至提出改题。这当然在我手下不可能,我也看出她只是试探性地和我说说,她的眼神告诉我,她更需要做下去的支持。我给她指出,必须要在短时间内补上设计这一课。我要求她看关于设计模式的书,并用于自己的题目。看了几天,她有了些感觉。设计问题初步解决了,却在程序调试的细节上屡屡碰壁。好几次我去机房看她,我只发表我的看法,如何做就是她的事了。其实对于更细节的,我没有精力与她一起调试。其实作为指导教师,也不能再帮更多的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些折磨,才能修得正果。在需要时,我是能够狠下心来要求学生的,只是近年来能够承受下来的学生很少。随着截止时间的临近,我认为她没有必要在一些细节上更深入了,她却执拗地要坚持做下去。一次又一次地求助,我只点到为止,随后总能收到她攻克难关的短信。

  对于马艳,这次设计收获的是上研究生后进一步发展的自信,她经受了磨炼的执着,也将是进步的最坚实保证。

 

于文斐、谭高威

  这二位的选题是做Agent应用的。他们是平时基础已经很好,也很努力的同学,所以在设计中讨论好了方案,很放心地让他们做就可以了。在设计期间,他们二位的烦心事也不少,一个要申请出国留学,一位要接受硕士入学的复试,但他们依然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

  在我的小组中,这二位实际上给其他同学做了很好的领跑者的角色。开学后第一次讨论,我了现他们对我指定的英文材料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是在这几年中不多见的,并且对开发Agent的工具——JADE平台的掌握也超出了我的想象。从他们二位身上让我感叹的是,在低年级时候沉下心来打好英语和编程的基础,培养自己的动手欲望和能力是多么重要。后期马艳在编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我也常让马艳主动找于、谭讨论。在小组讨论中,于文斐对赵文玲等3人小组一个接一个的质问,相信对他们的设计大有益处。

  这二位后来做的内容都用上了蚁群算法,一位模拟了蚂蚁寻食,一位将蚁群算法用在了最短路径搜索。共享一个花絮:5月中旬的某天的上午,于文斐给我发来短信:“蚂蚁找不到家了!怎么办?”这种慌张与他平时的沉稳相差甚远。我给了他一本参考书,从中找找启发。下午发来短信:“蚂蚁可以回家了。”轻松感立刻传递给了我。后来他告诉我,看了书后发现蚁素挥发率参数选择不当造成了蚂蚁无法回家。

 

赵文玲、刘金英、李海平

  这三位同学都选择了搜索引擎的题目。进展过程中却让我发现他们创了我所遇到的两个之"最":他们是我带过的最能发现问题的学生,也是合作最好的团队。另外,在对各种方案的讨论过程中,他们对系统的性能始终非常关注,这在我这几年接触的学生中并不多见。

  他们发现现在很热的校内网的搜索功能很弱,开始有了做一个对校内网的垂直搜索引擎想法,随后发现由于校内网是受权限控制的,并没有现有的产品可以参考。他们将这个情况告诉了我。经过文献调研,发现类似研究只发现了一篇中文文献,且并不深入。这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并决定将这个问题深入下去,直接从研究的角度入手去解决。随后的工作却发现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在访问受限的情况下,索引如何建?由于好友关系的存在,搜索打分的机制完全要重新考虑,……。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也引出了很多迷惑,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甚至对这个题目完全失去了感觉。但他们在一起完成总体设计,再分工做完各自的编程,已经完成了预定的目标。我和同事们说:“我的这3位同学发现了我带过的最好的题目。”

  三位同学的合作也是很突出的。从发现问题开始,就表现出了现在学生中很难得见到的合作。尤其在确定下题目的那段时间,每隔几天他们约我,总是能够说出,赵怎么想、李不同意、刘的观点如何如何等,学生是经过了思考和争辩后才来找指导教师的,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向往的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实际上他们三位合作要比想象的艰难得多。在初期,赵文玲由于腰伤在家休养不能投入,在中期,刘金英去哈工大复试耽误了几周,而在后期,李海平由于要落实工作、办货款等相对投入较少,但三位同学却在这样的条件下都能够保持密切的联系,分工合作,在团队中需要有人支撑时总有人站出来。参加了他们的几次讨论,热烈而不失风度。这次设计应该对他们业已具有的合作能力的提升,会让他们受益的。

 

孙亮波、张清田

  我对对孙、张二位同学并未投入多的精力。他们二位的选题都是关于形式语言的,比较枯燥,但愿意做这种题目本身就体现出他们的自信。原想他们可以合作,但条件限制也未能实现。

  孙亮波在确定需求后决定使用C++完成设计。但他最拿手的却不是C++,因此在学习开发平台上花了较多的功夫,进度也显得慢了些。平时他参加我组织的交流活动不算多,他是属于那种自己能静下来埋头苦干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任务也恰好完成。不过,我也对他提出希望,在工作后,需要主动地走出去交流与合作,才能够走得更远。做技术人员离不了合作。

  对张清田的指导少是因为他在北京已经开始工作,他正在参与“飞信”新版本的开发。在工作中学习是最好的机会了,他又是公认的编程能手,我也就不再多约束他,平时用邮件交流,了解他毕业设计的进展。

 

我的小总结

  明天就要验收、答辩了。与往年不一样的毕业设计也即将终束。突然间身边有了这8位优秀的同学让我指导,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因为他们是完全有能力做到我的要求的,所以我最低级的欣慰在于我不用提防他们用“歪点子”对付毕业设计。有了这一点,我的精力能够全部投入到引导和指导他们做好设计。尽管毕业生面临很多事情,但这个学期的实践却告诉我们,学生是可以达到我们所期的要求的,只要教师能投入指导,敢于要求。

  这次的毕业设计指导应该是我这多年来坚持的回报,学生也认可了这种坚持。老实说,我所坚持的都很低级,是很正常的教学要求。一旦不要考虑这些所谓需要坚持的东西,创新空间立刻就宽敞起来了。今年的创新之举在于:(1)加强了对学生文献阅读的要求,他们能熟练地使用科技文献了;(2)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开题报告之后,我每隔一周组织一次大的交流,每个同学都做ppt,向其他的几位报告自己的进展,尽管题目不同,他们还是能相互启发、质疑。看着他们为一个问题争来争去很享受。有时明知某同学知道,但他就是给别人说不清楚,我也不帮他说,由他们去争,一个人坏坏地在一边笑着看,这种感觉很好。学生在这种争论中进步很快。在目前,一个老师手下拥有了8个都让老师满意的毕业生去指导并不普遍,但我期望这能成为早日成为现实。

  明天就要验收、答辩了。我在幸福中的苦恼是,每组给的“优秀”指标是有限的,我无法让所有优秀的设计获得优秀的成绩。

  不管成绩怎样,祝愿他们还能继续发挥,在最后的几天中还能再有所收获。

   后记:在众多靠“借鉴”完成设计的学生中,我的8名弟子的原创性工作表现出色,答辩也充分展示了他们在设计中的收获。最后评分5人优秀(优秀人数限15%以内),3人良好。刘金英和谭高威的论文被推荐争取校级优秀论文(全院推荐14名),最后谭高威获得校级优秀(全校共96名)。 

--------------------

注:此文2009年6月7日发布于本人新浪博客,为求更多交流,转发此处。<链接原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000-452639.html

上一篇: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结束语附学生总结、致谢
下一篇:用草根的方式思维和实践
收藏 IP: 222.173.220.*|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1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