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稿人不善言辞一例//赵大良
审稿人如何审稿?这是我在即将出版的《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中论述的内容,其中审稿人不善言辞是大家都“论述”过的,不是我的创新。但是,如何理解“审稿人的不善言辞”各人有各人的经验。最近我处理的一篇稿件,使我进一步加深了认识。
审稿人在给作者提出的意见中指出:请作者将研究与现有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一下比较(如果有的话)。审稿人这句简简单单的建议也好、要求也好,在许多人看来“十分平常”,我以前也没有十分重视过。作者在修改说明中回答:“目前没有见到类似的报道”。当我将作者的修改说明和修改稿反馈给审稿人以后,审稿人过了很长时间才将意见反馈回来,连续列出了3条论文与参考文献区别不大的理由——模型与文献几乎相同;问题定义和目标和文献几乎相同;给出的代码与文献几乎一致。因此,明确表示“创新性不足,不宜发表”.
在此我不想讲作者的答辩和不服,以及作者如何应对(书里讲过),我只想揣摩一下审稿人不善言辞的可能原因。
(1)审稿人首先怀疑论文与文献之间的关联度,但有没有时间深入分析,所以希望作者说明。
(2)仅仅提出研究与文献的关系似乎并不全面,是否还有其他研究成果又不能确定,所以就一定提出,让作者回答后再说。
(3)问题是否存在也不确定,在短时间内确定问题比较难,所以客气了一下“如果有的话”。
(4)问题说的太绝对需要仔细研究,在没有确凿证据或者时间的情况下,笼而统之地提出来,让作者说明去。
(5)留有余地,看情况再说。
结果作者的否定性回答,使审稿人不得不将自己的怀疑说出来,审稿人为此也一定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研究相关文献——哪怕是结果不正确。这种明确的否定意见往往会招来作者的激烈辩驳,结果也正是这样!如果将反驳留到审稿人的审稿意见明确以后,形势会十分不利:不是拒绝接受作者的答辩,就是审稿人自己认错。
可见:并不是审稿人真得不善言辞,而是不敢轻易言语!如何判断什么样的问题是“审稿人不善言辞”,需要我们思考和判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